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不讀王勃,不知何謂才疏學淺;深讀王勃,方知何為才華橫溢

2024-02-04文化

古詩詞也可以很有趣

小學時,父母讓背【滕王閣序】,覺得晦澀難懂,生嚼硬咽,最後忘得七七八八;

初中時,老師讓背【滕王閣序】,覺得辭藻華麗,不過爾爾,最後又還給了課本;

高中時,繼續默誦【滕王閣序】,覺得用處不大,一知半解,最後仍舊不明所以;

大學時,加入了社團,繼續背誦【滕王閣序】,並要釋其深意,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在文學這條路上,還有萬裏之遙的路要走。

有時候你得承認,天才就是天才,不是透過努力就能追趕得上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王勃這篇【滕王閣序】,素有「千古第一駢文」之美譽,後世也確實沒有再能超越的作品,哪怕令狐楚被稱為「駢文大家」,也找不出可以比肩的文章。

這篇序,全文773個字,放到現在來說,就是一篇小作文的字數。可是,在這773個字裏,王勃參照歷史典故竟達到40余,幾乎每一句就有一個故事。

還有最重要的是,在這773個字裏,王勃自創了20多個成語,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更是成為了寫景的千古第一句。

滕王閣原為李淵的兒子李元嬰在洪州任都督時所建。

這個李元嬰很有意思,可以說是「建樓狂魔」,他是李淵的第22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與寵妃柳寶林所生。

因為生李元嬰的時候,李淵已經65歲了(佩服),所以對這個寶貝疙瘩是格外寵溺。玄武門事件後,李淵禪位,沒幾年就掛了。

當時的李元嬰才5歲,李世民登基後,對這個小老弟也是格外照顧,先是封滕王,遷山東封邑,因此李元嬰建了第一座「滕王閣」。

到了高宗時期,他這個小侄子就不再慣著「怪蜀黍」,遂李元嬰因大興土木(逾越帝制)而被貶,然後就去了洪州。

到了洪州,李元嬰舊習不改,再建「滕王閣」,就是王勃筆下的滕王閣。

隨後李元嬰再被貶,去了隆州,於是又建了第三座「滕王閣」,就是杜甫筆下的閬中滕王閣。

實際上,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時,李元嬰還沒死,他甚至比王勃活的時間還長。

公元675年,經歷「官奴曹達案」後,王勃因內心愧對父親,決定遠赴交趾,去行膝下之孝,他在【滕王閣序】中,對此事也有提及: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裏。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當時王勃從洛陽出發,經淮陰到楚州,行船至馬當(今彭澤)時,一個老翁告訴他說,明日滕王閣宴會作記,你可以去作,定可青史留名。

於是王勃便問:此地離洪州六七百裏,一夜怎麽能到?

老翁笑了笑說:我可用清風助你一程,中原水府是我主管。

因此,第二天一早,王勃就到了閻公府,這自然是神傳,只能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洪州都督閻伯嶼有個女婿,叫吳子章,也是一位才子,因此閻都督大擺宴席,實際上就是想讓女婿出出風頭,為新閣題個序章。

沒想到的是,好事將成時,一個楞頭小子闖了進來,說自己也會寫。

當時滿堂都是名士,閻都督又是一方之首,自然不好直接駁回王勃之請,無奈之下就叫人拿來了紙筆,而自己則氣得躲進後堂小憩,並叫人隨時通報前廳的情況。

王勃寫下第一段時,閻都督還氣定神閑,自語說,也不過如此。

等第二段也寫出來時,閻都督稍稍有點坐不住了,直到第三段王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後,閻都督大跨步就躥了出去,直接就服了。

閻都督的女婿被搶了風頭,心中十分氣憤,待王勃文章寫完後,他就站起來對眾人說,這是抄襲我的。

要說這個吳子章也有點本事,竟然當著眾人的面,一字不差地將這篇文章背了下來,記憶力驚人。

然而王勃只是笑了笑,隨手又寫下了那首【滕王閣序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 自流。

這首詩的尾句,王勃故意空出了一個字,吳子章填不出來,滿堂文士也填不出來,而王勃早已拂袖而去,回了自己的住所。

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獨獨缺了一個字,閻都督鬧心啊,就派人去追,索要這個字。

話說王勃回到客棧後,就倒頭睡下了,畢竟行了一夜的舟。臨睡之前他告訴隨從,若待會有人來索字,你就跟他要一千金。

不一會,閻都督派去的人果然到了,隨從也是這麽說的,來人不敢擅自做主,就又一路小跑,向閻都督報告了此事。

閻都督還是很有氣度的,他命人拿好金銀,叮囑下人一定要謙遜,這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來人折返後,王勃的覺也睡得差不多了,就在他手心寫了一個字,並鄭重叮囑說,這個字一定要回去再看,否則就會飛走。

來人將信將疑,但也不敢耽擱,回去後攤開手讓閻都督和滿堂等待的文士看。閻都督見下人手心並無一字,就怒斥了下人肯定是偷看了,不過轉念一想,又哈哈大笑起來,直呼妙哉!

原來,王勃並沒有在下人的手心寫字,因為「檻外長江X自流」中的空格,就是一個「空」字,既是空字,又何須有字!果然妙。

遺憾的是,這是王勃人生中,最後的風光時刻了。

公元676年,王勃終於見到了自己的父親,陪伴了一段時間後,王勃乘舟踏上歸途,可是途中遇大風浪,舟覆人亡。

當時王勃只有27歲,可謂是天妒英才。

在他短暫的27人生裏,有過許多高光時刻,他6歲便能作詩,九歲讀完顏師古註的【漢書】後,就寫了【指瑕】十卷,挑出了其中的錯誤。

12歲時,王勃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尤為精曉。

16歲時,王勃應幽素科進士及第,授職朝散郎,為李唐建國以來,最年輕的命官。

但才華橫溢往往也使人孤高自傲,為官後,王勃因沛王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而作【檄英王雞文】,因此被高宗李治認為是挑撥離間,遂將其逐出了長安。

後來,王勃在蜀中流落幾年後,準備再赴長安參加科舉,當時他的好友淩季友為虢州司法,就勸他說,高宗皇帝對你的氣還沒消,你即便高中,也未必能得好官,不如暫時留在我這裏。

王勃考慮了一下,覺得也是這麽個理,就擔任了參軍之職,不曾想又飛來橫禍,讓王勃鋃鐺入獄。時官奴曹達逃走,藏匿到了王勃的管轄地,王勃怕受牽連,就私自將曹達處死,沒想到這件事被人扭曲,於是王勃就入了獄。

幸運的是,王勃趕上了大赦,不久後就出來了;

不幸的是,王勃的父親王福畤受到了牽連,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交趾就是今天和河內,地處荒涼,這也是王勃遠渡重洋非要去看望父親的原因。

王勃離世後的那年秋天,他筆下的【滕王閣序】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連唐高宗也讀到了,於是就問身邊的大臣,王勃現在身在何處?

當大臣告訴他王勃已經去世的訊息後,高宗連說了三個可惜!最後長嘆一聲說,當初把他逐出長安,是朕錯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所以後世有人說,如果王勃沒有英年早逝,那麽唐詩的第一把交椅,李白可能就要坐不住了。

自然,這種假設是沒有意義的,王勃的早逝,和他孤傲的性格也有絕對關系,他若懂得收斂,學會韜光養晦,就不會遇到後面的事。

自然,也不會有【滕王閣序】,人生就是這樣,有得有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