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探訪記錄349座蘇州古橋,他想留住家鄉的小橋流水

2024-05-08文化

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黃墅村,棲身隱秘角落的裏尺橋,是藏在鄉野的珍寶。

4月下旬,春意盎然的午後,跟隨【姑蘇橋】作者胡忠勤尋訪至這座綠意掩映中的古橋,心境豁然開朗。至少第四次探訪這位走過500多年歷程的「老朋友」,胡忠勤的愉悅心情洋溢在瘦削的臉上,他一邊在橋上緩緩踱步觀察,一邊講述起古橋的歷史和現狀。

裏尺橋又名榮富橋,始建於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距今已有52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修繕,2009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為什麽叫裏尺橋呢?這裏離太湖很近,據說當時的人認為只有一裏零一尺,所以取名裏尺橋。」胡忠勤說,造型優美的裏尺橋由純青石構築而成,「這在我們蘇州也是比較少見的」。

裏尺橋是一座單孔有階拱橋,全長12.8米,中寬2.1米。「橋梁石外側雕刻橋名‘榮富橋’和銘刻‘大清乾隆庚戌歲次’等文字」,相傳橋孔西側拱券石上有銘刻「大明弘治十一年戊午八月吉日立」。拱券頂部有浮雕吉祥圖案,據說頗為精美,可惜被茂密野生植被覆蓋,無法看到。

昔日的裏尺橋,曾作為交通要沖迎送四方商賈與民眾,橋東曾有香火興旺的廟亭。古橋東西兩側分別有階梯12級和18級,橋面保存完好,行走通暢。橋兩側及外立面全部被綠植覆蓋,江南鄉野趣味盎然。古橋西側是發展旅遊休閑專案未果遺留下的空置建築和水塘,另一側是已經泛綠的大片農田。

胡忠勤像端詳熟識的老友,一一指出裏尺橋面臨的問題。「這裏有許多破損,石頭已經沒了,你看邊上散落了許多青石;整座橋都被綠植覆蓋,看上去很古樸,但它對古橋的危害也確實非常大……」在他的指引下,第一財經記者看到,裏尺橋東北側橋體破損嚴重,部份金剛墻已經坍塌,石塊散落,有待修復。

已經被列為保護單位的裏尺橋,現狀並不樂觀,如何更好地留住姑蘇古橋,讓它們被看見,得到更好的保護,是胡忠勤長久以來思考的主題。2017年初退休前夕,他開始尋橋、拍橋、寫橋,希望作為蘇州古城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份的古橋,能夠被更多人喜愛和珍視,讓姑蘇古橋的風韻和文化傳播開來,傳承下去。

在近7年裏,胡忠勤不辭辛勞地探訪蘇州園林名勝、大運河畔、古城水巷和鄉村田野,拍攝記錄下349座古橋,相關圖片和文字集納為【姑蘇橋】一書出版。這本內容翔實、視覺風格清新雋永的圖書被評為2023年度「最美的書」,退休檢察官鐘情於故鄉古橋的故事,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了解到胡忠勤探訪蘇州古橋的誌願行為,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建築歷史、理論與遺產研究實驗室主任董一平表示,從工作方法論的角度分析,他記錄、分析與整理的方法比較類似於建築遺存的普查工作,「文物保護調查工作可以與愛好者或者誌願者的工作相結合,彌補文保機構因人手不足產生的調研不夠廣泛的問題。」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正在進行中,董一平表示,胡忠勤可以與相關部門聯系,他的誌願工作「對於文物普查而言,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留住蘇州的小橋流水

胡忠勤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小時候住在古城西南部靠近外城河的念珠街,也就是現在的吉慶街,「四周都是古橋,出門不遠就要走過石巖橋(孫老橋)、歌薰橋,或者來遠橋、萬年橋,稱得上‘無橋不成行’」。他記得自己出門上學,一路都要經過石橋,「經過學士街、學士河,河上都是小橋,那些古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橋是胡忠勤最深刻的童年記憶,橋上熱鬧的集市,橋下的輪船碼頭,打熱水的老虎竈,每年都要去拍照的春光照相館,還有和同學們一起看電影的躍進電影院,都是與橋有關的美好記憶。

「小橋流水是我們蘇州的一張城市名片,我引以為豪。但是蘇州的古橋隨著歷史的行程和發展越來越少了,這也讓我痛心。」胡忠勤說,自己想用文字和圖片把古橋記錄下來,於是踏上了尋橋、拍橋、寫橋之路。董一平告訴第一財經,從遺產保護的角度看,「古橋所處的空間位置,與原來的街道、水系、社區等緊密關聯,它們不僅具有建築實體性的價值,也具有空間性的價值,這是必須認識到的。」胡忠勤因早年的生活空間記憶而鐘情於古橋,恰好以自身經驗印證了這一專業理論。

「想用我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讓大家熟悉這些古橋以後,一起保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文化遺產」。胡忠勤最初發在朋友圈的圖片和文字,很快得到了親友們的認可,在他們的鼓勵下,胡忠勤萌發了寫書的想法,最終完成【姑蘇橋】一書。談及書中古橋的時空範疇,他說:「從地域上來說,主要是蘇州古城中心城區,也包括工業園區、高新區、吳中區、相城區;從時間來說,是要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古橋,建造年代不晚於清末民初,改建過的必須保留古橋的風貌和構件。」翻看【姑蘇橋】,349座古橋各具特色,呈現出昔日蘇州水上繁華都市的不同側面。

【姑蘇橋】收錄了諸多名聲在外的古橋,包括最長的石拱橋寶帶橋,最高的石拱橋吳門橋,最小的石拱橋引靜橋,最精美的石梁橋大覺寺橋,以及江南罕見的原木廊橋——木瀆廊橋等。待這些知名古橋以及由朋友們提供資訊的古橋探訪完畢,胡忠勤就要靠自己想辦法找橋了。「一個是查地方誌,每一個村鎮有地方誌的,我就去查去找;第二個就是到現場去找,不是拍完一座橋就完事,還要走訪當地老人,走訪當地了解橋的人,請他們提供資訊。」白天,胡忠勤開車去村和街道找橋、拍橋,晚上就伏案梳理資料和寫作,「我有時候跟朋友開玩笑說,大家都是蘇州人,你們肯定沒有我去的地方多」。

落水不忘拍下碑刻

董一平告訴第一財經,誌願者對歷史遺產進行探訪和記錄,是國際上較為成熟的一種民間參與保護的模式。專業的遺產保護機構也會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一些小型的田野普查工作,專業機構會進一步進行系統性研究,「誌願者的工作,從國際的實踐與經驗來看,是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蘇州的鄉村田野遺落著眾多古橋,包括宋代古橋,很多已經殘缺不全,民間人士協力參與保護,可能帶給它們被保護、被留下的機會。鄉野的古橋中,裏尺橋的現狀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並不是境況最糟的。胡忠勤感嘆,有時候好不容易掌握到一座古橋的線索,開車趕過去,卻發現橋已經沒了。他回憶,有一次趕到一個村裏,發現古橋前幾天剛剛被拆除,構件散落在一旁,問施工人員,得到的回答是沒人關照說要保護,回想此類經歷,胡忠勤「很心痛」。

這樣的經歷,讓他意識到探訪和記錄的緊迫。馬不停蹄尋訪古橋的過程中,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多次歷險。在東山拍永泰橋時,胡忠勤聽當地老人說橋洞裏有一塊記載古橋歷史的石碑,「當時我很高興,心想這是第一手資料,就想下到橋洞裏去拍」。當時水位不高,部份河床裸露,胡忠勤判斷認為問題不大。「下去時手搭在河邊的石欄上,但石欄不牢突然松了,我從2米多高的地方摔下去,挫傷很多處,渾身都濕透了。」所幸並無大礙,胡忠勤堅持把石碑拍下來,得到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還有一次,三十七八攝氏度的大熱天裏,他在平江路拍橋,一下子頭暈中暑暈倒在路邊,躺了好久才蘇醒過來。

回憶拍橋的經歷,胡忠勤說自己「辛苦但充實」。每一座橋,他都不止一次探訪,「所有的資料,所有的圖片,都必須是親力親為去拍、去尋找,自己去錄入」,現場測量尺寸和經緯定位,對橋名、橋聯、銘刻、雕刻等更是重點拍攝記錄,仔細辨識,「杜絕硬傷,減少差錯,並且積極糾誤,雖然勞神,卻也踏實」。他發現,既有文獻資料中的錯誤很多,「有一座橋,資料上寫的是建於康熙年間,但是石碑上寫的是嘉慶年間,我就把它更正了。還有好多橋梁的資料都有錯誤,我發現了近百處。」

保護古橋,傳承姑蘇文化

尋訪古橋和寫作【姑蘇橋】的過程中,胡忠勤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也結識了多位愛橋、護橋的人,在他們身上,他看到民間自發保護古橋、留下姑蘇文化的力量。

在吳中區臨湖鎮拍橋的時候,他遇到了石塘村原村黨支部書記周福壽,「他在自己的村裏修復古橋,為了保留其他地方的古橋,還把它們移建到村裏。」對古橋的情感和行動,讓他們成為朋友,「我們兩個人相見恨晚」。周福壽陪胡忠勤一起探訪、拍攝,多次提供古橋的資訊。類似的情況很多,「在東山、西山的時候,隨便問一個人,他一聽說我要拍橋都非常開心,說總算有人來關心這個古橋了,我帶你去!」

一路探訪,胡忠勤看到很多古橋得到了妥善保護,認為體現了蘇州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他也基於現場觀察提出了建議。「我個人認為,目前比較迫切的問題就是要提高保護古橋的規範性管理,我感覺保護的主體、保護的責任制、獎懲制度方面還不夠完善;第二,在技術層面上一定要科學和規範,盡量保持原貌,修舊如舊,事實上真正做到的不多,很多是簡單地推翻、擴建、改變樣式,甚至用水泥塗抹;第三,最重要的,我認為還是要提高全民的保護古橋的意識。」

他感觸很深的一點,是城市亮化工程對古橋的破壞。「我也想呼籲一下,在古橋上安裝光帶,安裝輪廓燈,雖然很漂亮,但安裝方法不當可能就是對古橋的一種破壞,損害很大,那些古老的石頭被沖擊鉆打了以後,很快就會壞掉的。」他認為,這種破壞應該禁止,亮化問題可以透過打遠光或者其他方式解決。

對於胡忠勤提出的問題,董一平分析認為,可能有些橋尚未進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視野,尚未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而是作為普通的橋梁,在市政建設與更新中被拆除、改建;另一方面,確實可能存在因施工方案不完備而導致的不規範處置。

「文物認定的標準和觀念是動態發展的,以前沒有被認定有文物價值的,現在可能就有了,觀念在變化。」董一平說,當前對古橋等歷史構築物的保護,「應當更多地關註它們在水鄉整體環境中的價值,即作為水陸相間的江南水網地區的生活基礎設施的意義,從以前較為關註橋梁本身的年代性與結構美學價值,轉向更多的日常生活的視角。」

「保護古橋不能只是重點保護,還是要全面意識。如果普通市民都能有意識來保護古橋,效果可能就更好了。」【姑蘇橋】出版前,胡忠勤曾舉辦主題攝影展等活動,「看到展覽上很多小朋友了解了古橋,喜歡上古橋,我特別開心」。他期待自己的書和相關活動,能夠讓更多人愛上古橋,參與保護古橋,在小橋流水間,共享蘇州獨有的詩情畫意。

【姑蘇橋】

胡忠勤 著

古吳軒出版社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