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解【論語】7.21孔子為什麽不談「怪、力、亂、神」

2024-02-29文化

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怪異、暴力、叛亂和鬼神。

【解讀】

夫子朱熹參照謝氏的話解讀本章說:「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孔子談論什麽不談論什麽,完全取決於其學說的思想主旨。孔子視周公為偶像,信奉和力圖恢復周禮,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他相信「禮讓可以為國」(【裏仁篇】4.13)。

質而言之,孔子的學說就是讓人以仁為核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怪、力、亂、神顯然於此相悖,他既不利於修身,也不利於治理家、國、天下。

怪、力、亂、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當時科技水平無法解釋的怪異與鬼神;二是可以解釋的暴力與叛亂。

商朝是信奉鬼神的,認為一切都是天命,凡事都要蔔筮,用殺人祭祀來表示最高的虔誠。周滅商是對「鬼神至上」觀念的一種顛覆,他們開始引入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做得不好,天命也不會眷顧,這是思想解放史上的一次大進步。

孔子繼承了這種思想,並且進一步發展出了「仁」的概念,換句話說,這是更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無論是修身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可以抓住的,其實都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太多強調怪與神,就會陷入虛無主義,完全沒有了行動的方向。

有個故事講,一位富豪請大師幫他看風水,大師陪他一路走來,看他一路為人著想,照顧別人,甚至進家前看到後院飛鳥,都要緩一下再進門,防止驚掉了樹上偷水果的孩子。大師就說,風水不要看了,這樣的人住在哪裏,哪裏就是好風水。

這就是人行仁義,可以改天換命的儒家思想的體現。

暴力和叛亂,以武壓人,這是孔子所反對的。這種思想在他對【韶】、【武】兩首樂曲的評價時有淋漓盡致地體現。他說【韶】盡美盡善,說【武】盡美未盡善。(【八佾篇】3.25)究其根,無非就是因為周朝天下是透過暴力手段從商朝奪來的,無論商紂王多不好,周武王多好,總還是有點未盡善的味道。

成語「子不語怪」出自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