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敬天、敬地、敬神明

2024-06-11文化

古人講要敬天地、畏鬼神。天地者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鬼神者就是促進事物發生發展的潛在力量,佛教稱之為護法神。

敬天地、畏鬼神▲

「五月裏正端陽,采艾蒿插在房,屈原投汨羅江,吃糉子飲雄黃。」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認為,蛇、蠍、蜈蚣、蜘蛛、蟾蜍這五種厲害的毒蟲都在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孳生,因此端午也叫「五毒日」。在國內,人們會在屋角和陰暗處灑石灰,燃藥煙,或者采艾草懸於門上,來滅「五毒」邪氣。

蛇、蠍、蜈蚣、蜘蛛、蟾蜍為五毒▲

以前五月稱「惡月」,從俗語「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五月裏蓋房頭發會變禿……可見舊時人們對五月有多忌諱。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月五日更是「毒日」,由於月、日重單(都是單數)。【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秦磚漢瓦▲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東漢思想家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還硬是把生日改為了十月十日。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喝雄黃酒以避疫▲

文學作品中也可見五月五日的禁忌。

記得少時讀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裏有一篇【陳可常端陽仙化】,講五月五日午時出生的秀才陳可常三舉不第,算命人說他無官星,陳可常在五月五日剃度為僧,後又無端被牽扯風流冤案,慨然於端陽午時坐化,留下一首【辭世頌】「生時重午,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時重午」。

不止五月五,一月一、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的重單日都曾被當作兇日、惡日、毒日。在這些日子裏,人們設立節日避兇求吉,春節團聚、芳郊踏青、龍舟競渡、穿針乞巧、登高賞菊,逐漸形成了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陽五個節日。

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

鬼神的崇奉暨幾千年的鬼神文化從沒沒落過,表現人們「人鬼殊同」的思想。

當美好意願得不到實作時,鬼神成為一種信仰和寄托,不管如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和接納這種不能忽視的現象!

「儺」(古代在臘月舉行的 一種驅疫逐鬼的儀式,是原始巫舞之 一。後演變為 一種舞蹈形式。 )是最早有關鬼活動的祭祀活動。由於鬼是人們臆想出來的東西,所以它出現之初,就被賦予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儺,出現得很早,從漢文化看,大約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其實質是一種驅鬼逐疫的巫術活動,進行時要設儺壇,舞者頭戴面具,手執幹戚等兵器,並不時發出陣陣喝聲,表現驅鬼捉魔的內容。

中國最早的儺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戴一種叫「黃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師的指揮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災的舞蹈語匯,表現驅邪惡、保吉祥的思想內容。儺戲這種古老的藝術,雖已日漸式微,但至今在民間仍廣為流傳。例如在湖南的郴州的「跳土地」,就是這種古老儺戲的演變和沿襲。

儺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

過去成都有一種「鬼飲食」,是椒鹽粽子。

放在炭火上烤,烤出了臘肉之油,油浸於粽,火候恰到好處,噴發出微帶焦香引人食欲的奇妙佳境的味道。在打二更時(相當於晚上10點鐘)開始出現於街頭巷尾,夜深了還在賣,有的一直要賣到第二天早上黎明前。這裏所說的「鬼」,指的是在夜深出現,指的是時間。

椒鹽粽子▲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一種食物,本身綽號就叫「鬼食」。

讀史書,漢高祖劉邦之孫 淮南王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之時,見到八位老人鶴發童顏,健步如飛。細問方知,食吃「鬼食」所致。它通身潔白如玉,彈性十足、口感細膩,營養價值非常高,這種「鬼食」就叫豆腐。為什麽把豆腐叫鬼食呢?因為豆子榨出豆漿後,把豆渣拿出來稱,卻並不比原來用的豆子重量輕,所以古代人懷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稱為「鬼食」。

古代人懷疑豆腐食豆子魂魄化成,故稱為「鬼食」。

華夏的戲劇對鬼情有獨鐘,所以鬼魂與中國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

試看,傳統戲曲在生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何時沒有鬼影相伴。大量的描寫鬼神的作品,其主要內容表現人鬼相戀,與世抗爭,因果報應和人神相遇,鬼魂訴冤、索命的至死不屈的頑強抗爭精神。

人鬼相戀,與世抗爭,因果報應和人神相遇▲

古代是崇信鬼神的。古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靈魂不滅於是產生了鬼的概念。

這些習俗,流傳至今,源遠流長,傳承了幾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它間側面的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內涵,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種精神面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許多神秘的力量和功能進行了組合和解釋。自古以來,鬼神信仰就特別體現在喪葬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殉道、嫁死人等古老習俗。同時,人們對鬼神文化的認知也是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發展和傳承的動力。

鬼神信仰就特別體現在喪葬中▲

所謂陰陽鬼神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概念,它也是一切事物的內在對立和依賴,如晝夜、剛柔、男女、升降、生死。

當它被用作名詞和鬼神的組合時,它的概念就是,人死如鬼,又稱「歸來」,意為歸宿。一個人死了,但關於他的一切資訊並沒有完全消失,比如他留下的言語和作品,他死前行為的影響,人們對他的印象以及喜歡、不喜歡、害怕等情緒。不管他是被欣賞還是被誤解,被懷念還是被憎恨,這個人的生命雖然結束了,但他留下了所有的資訊,活著的人也能感覺到,「鬼魂」因為感應而誕生。鬼是活人對死人的心理反應,他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一些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向往。

人死如鬼,又稱「歸來」▲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

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修為好、心地清凈▲

天地之間除了有人之外,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存在。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到,修為好、心地清凈、性情善良的人,頭頂有靈光熠熠生輝,甚至高達幾丈直沖雲霄;而作惡多端的人頭頂靈光全無,甚至有一團黑氣;對前者,大家都仰慕恭敬;對後者,眾人都會鄙視。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稱,靜下心來啟動智慧,對善惡都會有所感知,這種「內在覺知」,亦可稱之為「神明」。「命由我做,福自己求」,「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福禍與他人無關,只由「我」決定。

舉頭三尺,決有神明▲

翻閱清代葉玉屏【六事箴言】一書,內有一條箴言:「只是一個‘敬`字好,方無事時敬於自持,及應事時敬於事,讀書時敬於讀書,自然該貫。」

把他這條箴言翻成白話,意思是,這個「敬」字很好,當無事時慎於自我克制,保持操守,到碰到事情時,嚴肅認真地對待,就能把事情處理好。讀書時能嚴肅認真地讀書,書的內容也就能全部通曉。

敬天、敬地、敬神明▲

一個「敬」字貫穿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凡事註重了一個「敬」字,就能取得做人做事的成功。

【 日出入 】

漢代▪無名氏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 。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
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
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