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曹組5首巔峰詞作: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2024-05-07文化

曹組,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字元寵,潁昌人,也有一說他是陽翟人。曹組與其兄曹緯以學識見稱於太學,但六次應試皆不第。

曹組的詞以「側艷」和「滑稽下俚」著稱,在北宋末曾傳唱一時。他的一些詞描寫了羈旅生活,感受真切,境界頗為深遠。無論在手法還是情韻上,都與柳永的詞有繼承關系。

在本文的五首詞中,【蔔算子·蘭】,曹組透過蘭花的孤傲與清香,抒發了內心的孤獨與對美的追求。【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則以翠綠的自然景觀為背景,展現了詞人對和諧生活的向往。

【青玉案·碧山錦樹明秋霽】描繪了秋日旅途中的景色與鄉愁,而【憶少年·年時酒伴】則是對逝去青春的緬懷與哀嘆。最後,【青玉案·田園有計歸須早】表達了詞人對於田園歸隱生活的渴望。

【蔔算子·蘭】

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

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

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

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

詩中「松竹翠蘿寒,遲日江山暮」描繪了一幅寒冷的景象,時間推移到了日暮時分,增添了幾分蕭瑟之感。接著,「幽徑無人獨自芳,此恨憑誰訴」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蘭花雖然芬芳,卻無人欣賞,詩人的才華與情感也無處訴說。

「似共梅花語,尚有尋芳侶」可能是指蘭花與梅花相互對話,或者是詩人在尋找能夠共鳴的伴侶。而「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則反映了一種哲理,真正的美往往存在於不經意之間,當人們刻意去尋找時,反而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整首詩透過蘭花的意象和季節的變化,展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時也流露出對現實的無奈和對理想的執著。這種情感的復雜性和深刻性,使得這首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鑒賞力。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首句「門外綠陰千頃」,以大氣磅礴的筆觸勾畫出一片翠綠蔥郁的廣闊天地,千頃綠蔭映襯出夏日的生機勃勃與清涼宜人,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

「兩兩黃鸝相應」,透過黃鸝的歡歌相應,增添了幾分生趣與活力,黃鸝的出現使得靜態的綠陰變得鮮活起來,象征著大自然和諧美好的生態景觀,也寓含著詞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和諧人際關系的渴望。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詞人從午後的夢境中醒來,滿懷深情地漫步至碧綠梧桐圍繞的金井旁,「不勝情」透露出詞人沈浸在優美環境中的陶醉與眷戀之情,而「碧梧金井」則進一步營造了高雅幽靜的氛圍。

末尾「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反復強調「人靜」,營造了一種空靈寂靜的環境,而風輕輕吹過,庭院中的花影隨之搖曳,動靜結合,展現出一種靜中有動、動中寓靜的美學效果。詞人以細膩敏感的觀察力捕捉到了生活中微妙的變化,借由花影的舞動,寄寓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哲思,也暗示了生命的流動與變遷。

整首詞透過對外界景物的描繪,展示了詞人淡泊名利、追求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以及對自然和諧、生命節奏的獨特感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韻味。

【青玉案·碧山錦樹明秋霽】

碧山錦樹明秋霽。

路轉陡,疑無地。

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

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淒涼只恐鄉心起。

鳳樓遠、回頭謾凝睇。

何處今宵孤館裏,

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

首句「碧山錦樹明秋霽」,以秋雨初晴後的明亮景色開場,碧綠的山巒和色彩斑斕的樹木映襯出秋天雨後天晴的清新與寧靜。接下來「路轉陡,疑無地」,寫行旅途中山路崎嶇陡峭,讓人有種仿佛走到盡頭的感覺,營造了一種地理空間上的迷茫和探索氛圍。

「忽有人家臨曲水,竹籬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突然出現的鄉村景象給詞人帶來一絲驚喜,竹籬笆圍起來的茅草屋,酒旗招展於沙灘上,形成了一個熱鬧的小村落,這畫面既展示了田園詩意的生活場景,也為詞人的情緒轉折埋下了伏筆。

下闋,「淒涼只恐鄉心起」,詞人直抒胸臆,眼前的田園美景反而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一種淒涼之意油然而生。鳳樓遠眺,回首凝視,家鄉似乎遙不可及。「鳳樓遠、回頭謾凝睇」進一步強化了詞人遠離家鄉、思念故園的情感深度。

最後三句「何處今宵孤館裏,一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詞人設想自己今晚將在陌生的驛站獨宿,聽到遠方大雁的哀鳴,看到窗外那半輪殘月,這些意象都深深寄托著離別的痛苦和思鄉的淚水,使得整首詞的情感表達達到高潮,也體現出古代文人士大夫在旅途中的寂寥、惆悵與懷鄉情懷。

【憶少年·年時酒伴】

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

念過眼、光陰難再得。

想前歡、盡成陳跡。

登臨恨無語,把闌幹暗拍。

首句「年時酒伴,年時去處,年時春色」,詞人以三個「年時」開頭,形成排比,展現了往日與朋友共飲美酒、暢遊佳境、欣賞明媚春光的情景,這些溫馨的畫面深深地烙印在詞人心中,成為難以忘懷的記憶。

「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點明時間背景,正值清明時節將近,而此時的詞人卻身處異鄉,漂泊天涯,無法與故友重聚,此句流露出濃厚的離愁別緒和身世飄零之感。

「念過眼、光陰難再得。想前歡、盡成陳跡」,表達了詞人對逝去歲月的懷念和惋惜,意識到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已不可復得,只能化作記憶中逐漸褪色的陳跡。這種對時間無情流逝的感嘆,蘊含了詞人深深的無奈與哀愁。

結尾「登臨恨無語,把闌幹暗拍」,詞人登高望遠,心中滿是思緒卻又無言以表,唯有默默地拍打著欄桿。這一動作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詞人的孤獨與壓抑,同時也突顯了其內心的激蕩起伏和對過往歡樂的深切懷念。

全詞透過對比過去、現在的情境,反映了詞人對於人生短暫、友情珍貴以及歲月易逝的深刻認識,表達了他身處異鄉、思念故土親朋的悲涼情緒,體現了宋詞婉約派善於抒發個人內心世界的特點。

【青玉案·田園有計歸須早】

田園有計歸須早。在家縱貧亦好。

南來北去何日了。

光陰送盡,可憐青鬢,暗逐流年老。

寂寥孤館殘燈照。

鄉思驚時夢初覺。落月蒼蒼關河曉。

一聲雞唱,馬嘶人起,又上長安道。

首句「田園有計歸須早,在家縱貧亦好。」表達了詞人對於田園生活的向往和肯定,認為即使家境清貧,也要早早歸隱田園,那裏才是心靈安放之所。這一句揭示了詞人厭倦仕途奔波、向往淡泊的心態。

「南來北去何日了。光陰送盡,可憐青鬢,暗逐流年老。」接著反映了詞人常年在外宦遊,南北輾轉,不知何時才能結束這種漂泊生涯,感嘆歲月如梭,青春易逝,青絲悄然變白,流年不待人。

下片情感更為深沈,「寂寥孤館殘燈照。鄉思驚時夢初覺。」刻畫了詞人在寂寥的客館中,面對昏黃的燈光,從夢境中醒來,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觸動的情景,生動表現了羈旅生活的孤獨與無奈。

最後一句「落月蒼蒼關河曉。一聲雞唱,馬嘶人起,又上長安道。」透過描繪黎明時分的蒼茫月色,以及雞鳴、馬嘶、行人起身等情景,展現出詞人又要踏上前往京城(長安)的道路,盡管心中滿是鄉愁與疲憊,但身不由己,不得不繼續前行。此句以極其形象的方式收束全詞,既有生活的真實描繪,又寓含了詞人深深的無奈與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