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代制茶的鍋和竈【安誌強趣講陸羽.茶經03】【第3輪學習】

2024-06-02文化

第二章 茶之具

【第二章茶之具.第1段】古代制茶的鍋和竈

【原文】

yíng ,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 。以竹織之,受五升 ,或一鬥、二鬥、三鬥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註釋】

①籝(yíng):竹編的筐或籠子。

②筥(jǔ):竹編原型盛物器具。

③受:能裝下,能承受。

④負:背負,背著。

【大白話】

籝,也叫籃,又稱為籠或筥,是一種竹編容器,容積大小分為五升、一鬥、兩鬥、三鬥。它是采茶人背著采茶葉用的。

【趣講一下】

唐代一升相當於現在的零點六升左右,十升為一鬥。度量衡也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大工程,全世界基本統一了。

【原文】

~(籝,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籝,不如一經。」顏師古雲 :「籝,竹器也,容四升耳 。」)

【註釋】

①顏師古:唐代訓詁學家,曾為【漢書】等古典文集作註。

②容:容量。

【大白話】

(籝,讀「盈」音,在【漢書】中有「黃金滿籝,不如一經」之說。顏師古說:「籝,是一種竹器,容量四升。」)

【趣講一下】

滿籮筐的黃金,不如一部經典書。古代把文字傳承下來,是高難度侗族,書籍太珍貴了。

【原文】

竈,無用突者

【註釋】

①無用:不要用。突:煙囪。

【大白話】

制茶之竈,不要帶有煙囪。

【原文】

釜(fǔ)①,用唇口者②。

【註釋】

①釜(fǔ):古時的炊具。

②唇口:沿鍋口向外翻出。

【大白話】

釜,要用鍋口外翻且有唇邊的。

【原文】

甑(zèng)①,或木或瓦,匪腰而泥②,籃以箅(bì)之③,篾(miè)以系之⑤。始其蒸也,入乎箅(bì);既其熟也④,出乎箅(bì)。

【註釋】

①甑(zèng):古時蒸煮炊具,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類似於現在的蒸籠。

②匪:通「非」,不要。泥:一種解釋是用泥巴封好;作者的理解,「泥」是封堵,就是用毛巾等封堵住釜和甑之間的縫隙,不要讓著水蒸氣漏出來,用泥巴封,太臟了;就像蒸饅頭一樣,燒一鍋開水,上面架個蒸籠,古代制造技術不精細,要用毛巾、布封堵縫隙;小時候農村大鍋和蒸籠來蒸饅頭就是這樣。

③籃:竹籃。箅(bì):隔水的竹器,有些版本為簞(dān),解釋為箅(bì)。

④既:完了,盡。

⑤竹篾(miè):剖削成條的薄竹片。

【大白話】

(蒸茶葉)甑,用木頭或陶土制成,甑腰部不能突出,並(毛巾等東西)封堵好縫隙。甑內放置竹籃來當作箅子,用竹篾系在箅子上(以便取放竹箅不燙手)。蒸的時候,把茶葉放在竹箅上面,蒸熟後就從竹箅上倒出來。

【趣講一下】

下圖就是現代的箅子。類似於現代的蒸籠的功能。

【原文】

~釜涸 (hé) ,註於甑中 。(甑,不帶而泥之 。)又以榖 木枝三亞者制之 ,散所蒸芽筍並葉 ,畏流其膏

【註釋】

①涸(hé):幹涸,沒水了。

②註:註水。

③帶:捆綁。

④榖(gǔ)木:即構樹,一種落葉喬木,木質非常有韌性。亞:同椏,成叉狀的樹枝。制:做成。

⑤散:挑散。芽筍並葉:茶葉嫩芽。

⑥畏:害怕,擔心。膏:茶汁。

【大白話】

甑中的水耗盡時,可以向甑中加水。(甑,腰部不需用捆綁,而是用毛巾等東西封堵起來。)還需用三杈的榖木做成(木杈),用以挑散蒸好的茶葉嫩芽,(這樣做是因為)擔心茶中茶汁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