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博學多才與見多識廣,你覺得哪個重要?

2024-02-26文化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今天和友人聊天,他說有個朋友是企業老總,高級知識分子,還經常出國出差,照理說這位老總應該是既有文化,又有見識,但奇怪的是,他沒聽過什麽是「文創」產品。

看來 有文化,不代表博學;有見識,不代表識廣 。有可能他的知識和見識都局限在了專業領域,而自己卻不自知。

那麽博學多才和見多識廣如果二選一,哪個更重要呢?

三國曹魏時期,有個思想家叫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這個人博學多才,得到曹操賞識並把曾孫女長樂亭主嫁給了他。

當時有個非常厲害的隱士孫登遇到了嵇康,評價他——「高才寡識",說他必不久矣。結果,嵇康果然遭到陷害,40歲就被司馬昭處死。

嵇康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麽呢?就是如果你的見識跟不上你的才華,那麽是很危險的。

因為這樣的人容易恃才傲物,由於沒見過大世面,沒見過人外有人,所以就容易覺得自己最牛掰,容易拉仇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見多識廣是很重要的,才華越高,見識越要跟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那只有見多識廣,沒有博學多才行不行呢?我覺得至少比才高識寡要好,因為見多識廣,相當於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而且見過了世面,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同時又明白自己文化知識的欠缺,那麽就不容易驕傲自滿,或是目中無人。

當然了,最好的狀態肯定是既博學多才,又見多識廣。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肯定有,比如說老子就是。

老子原名李耳,是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檔案館館長,當了三十多年。那他自然是博覽群書,雖然他當官時未行萬裏路,但是檔案館的資料文獻都是真實記錄,相當於一部部紀錄片,而且是大多數人看不到的資料,那他當然見多識廣啦。所以,他才能刻出【道德經】,告訴大家什麽是天之道、地之道、聖人之道。

蘇東坡也同樣是博學多才與見多識廣兼備,文采自然不必說,見識方面你看看他的人生足跡就知道了,從西邊的眉州出生,東邊杭州、湖州、常州都做過官,北面最遠到過河北定州做官,南邊被貶到廣東惠州和海南的儋州,這人生經歷和丈量國土的腳步沒幾個人能比得過呀,所以也成就了那個網紅千年的蘇子瞻。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家是符合博學多才和見多識廣的,比如李嘉誠、任正非、曹德旺、馬斯克,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企業做的非常好,同時都酷愛讀書學習、鉆研思考。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我們不一定可以成為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的大神,但是至少可以 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成為心中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