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談建忠考釋【論語】一簞食、一瓢飲(文字版)

2024-06-07文化

大家好,這裏是談建忠讀書。繼續向大家匯報我的學術研究成果。

【孟子·告子上】中有一句話:「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僅僅是一竹碗飯,一木豆湯,如果能得到的話,就能活下去;如果得不到,就會餓死。

這裏的「一簞」和「一豆」,都是指具體的數量。「一簞食」的「食」是名詞,「一豆羹」的「羹」也是名詞。

【左傳】中有一句話:「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同樣的,這裏的「一簞珠」也是數量詞,後面跟名詞。

【論語·雍也篇】也有很相似的一段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安大簡【論語】:

仲尼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

傳世本【論語】和安大簡【論語】加以對比,有一定的出入。

不論是安大簡【論語】,還是傳世本,「一簞食」,「一瓢飲」、「一勺漿」都是數量詞結構,和前面舉的【孟子】和【左傳】的例子是相同的語言結構,概而言之,都是數量詞結構。

可是孟子晚於孔子,【左傳】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著,近代有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

要考證孔子說得原話,還是考察比孔子更早的典籍更具說服力,更有可信度。

【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有一首【公劉】。其中有一句「食之飲之,君之宗之。」【詩經·小雅】中還有一首【綿蠻】,其中有一句:「飲之食之,教之誨之。」

【周易·漸卦】六二爻:「鴻漸於磐pán,飲食衎kàn衎,吉。」

看來,孔子這裏提到的飲食二字是有歷史傳承的。而且,從【詩經】中的「飲之食之」來看,飲和食都是動詞,由此來推斷,孔子【論語】中的「一簞食,一瓢飲」的「食」和「飲」也是動詞。

雖然後來「食」和「飲」也演變出了名詞的用法,但是「食」和「飲」作為動詞的用法,依然存在。例如:

【史記·宋微子世家】:「楚命鄭伐宋。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華元之將戰,殺羊以食士,其禦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這裏的「殺羊以食士」中的「食」就是動詞。所以,傳世本【論語】 「一簞食,一瓢飲」不可能「食」是名詞,而「飲」是名詞。其中中的「食」和「飲」二字,都是動詞。

我們分析到這個時候,就會發現,不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前面的「一簞」和「一瓢」後面是不可能跟動詞的,所以出現了前後語句矛盾的問題。

那麽就有唯一的可能,前面的數碼「一」不是本字,「一」的本字是「以」。孔子【論語】中的「一簞食,一瓢飲」本文應該為:「以簞食,以瓢飲」。就是用簡陋的簞來盛食物,用原始的瓢來盛水盛酒漿。

至於這裏的「人」,我已經多次參照朱熹和趙紀彬先生的觀點,「人」是貴族官員,不是底層的貧民百姓。

包括顏回在內的那些貴族官員們淪落到了要用「簞」來盛食物 ,用「瓢」來盛水盛酒漿的悲慘地步,那些沒落公子王公們免不了整日裏憂心忡忡,可是顏回呢,要理解顏回的狀態,就要準確地理解這裏的「樂」,那不是快樂的意思,「樂」是音樂的意思。「不改其樂」,是說那顏回雖處逆境,也沒有改變其對於禮樂文化的愛好,則是整日裏學習和研究待人接物和出國存取要演奏的音樂。可見顏回是胸懷大誌玩,雖然落魄,可是依然不忘禮樂,為將來的復出積極準備。

另外呢,不論是傳世本【論語】的「一簞食」 ,還是安大簡【論語】的「一勺漿」,記錄為數量詞,存在著一個致命的錯誤。「一簞食」,「一瓢飲」、「一勺漿」,這樣絕對數量的飲食,這樣少得可憐的飲食,怎麽能維持那些失勢官員們基本需求的?這些人往往拖家帶口,要養活的人數龐大。不要說「一簞食」,「一瓢飲」、「一勺漿」,那就是「千簞食」,「千瓢飲」、「千勺漿」,也不夠顏回和那些失勢貴族官員們的生活需求。 傳世本【論語】「一簞食」,「一瓢飲」中的「一」不是本字,而是「以」的通假字,表示飲食的器具 ,可以說,不言而喻了。

產生誤記的原因,孔子生活在春秋中期,古代典籍的傳承,主要是口口流傳,這個過程很容易產生誤讀誤記,孔子的言論到了戰國時期,人們把「以」誤讀、誤記為「一」。這可以從【孟子】和【左傳】的記載看出來。【孟子】和【左傳】中的「一簞食,一豆羹」和【左傳】中的「一簞珠」,從上下文判斷,的確是數量詞。

至於安大簡,一般認為是戰國中早期的竹簡。距離孔子的時代,已經過去200多年。正與【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簞食,一豆羹」和【左傳】中的「一簞珠」一樣,不但對於文字的記載出現了變化,而且詞性也發生了變化。

最後總結一下,傳世本【論語】中的「一簞食,一瓢飲」 中的「一」是「以」的通假字,「簞」和「瓢」表示飲食的簡陋器具。【論語】中「一簞食,一瓢飲」的本文應該為:「以簞食,以瓢飲」。就是用簡陋的簞來盛食物,用原始的瓢來盛水盛酒漿。

好了,今天就向大家匯報到這裏,以上言論僅為一家之言,聊備一說,不求人人強同。歡迎您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