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林黛玉,世上還有一種別樣的矯情

2024-04-20文化

今日谷雨。又是一年谷雨時,春將盡,夏將至,盡情生長,莫負春光。這是春天的告別,也是夏天的預告。草色還青落杏花, 時匆谷雨看流霞。 春時漸遠迎情夏, 又是年增一歲華。

院中本來開得正熱鬧的櫻花、杏花,突然之間,花瓣被落了一地。落花繽紛,飄落在樹下的草坪上、林間石徑上,旁邊的長滿嫩葉的綠化帶上,乃至外圍的水泥地上。

這花瓣,還沒有枯萎,富含著水分,顏色還是鮮艷的,就像給地面鋪了一層粉紅的軟‬毯。只有它在,才仍然留存著春的氣息。就這麽灑落一地,任人踩踏,又是多麽痛徹心扉‬的事!

矯情,這就是林黛玉式的矯情。一個富家小姐,無所事事,多愁善感,自然而生葬花之念。自我解嘲的一笑,拿個袋子,收攏花瓣的念頭,只是一閃而過。

不過思考卻並未停止。她為什麽要葬花呢?花落春暮,她的春天又是什麽呢?

她的父親是林如海,出身雖系世祿之家,卻也是書香之族。考中探花後,為蘭台寺大夫,欽點為巡鹽禦史。娶妻賈敏,生有一女名叫黛玉,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

母親賈敏是賈母最寵愛的小女兒,並未被安排為政治聯姻,而是許配‬‬給了林如海。他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學識淵博,品德出眾,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家世背景顯赫,曾祖上襲過列侯。到了這一代,雖然不再封襲列侯,但他依然能夠透過科舉取得功名,顯示出林家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家族底蘊。

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只有這一個女兒,自然對她愛如珍寶,又見她聰明清秀,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言語舉止另是一樣,不與近日女子相同。度是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幸福總是那麽短暫,黛玉六歲時,賈敏一病而亡。賈母愛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賈府生活。後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賈敏犯病時,黛玉六歲,「侍湯奉藥,守喪盡哀」。 如海夫婦早亡,黛玉幼失怙恃,盡管賈家待她如己出,但在她自己心裏,總歸是有隱痛的。

林黛玉對於住在賈府,是沒有安全感的。即使有寶玉的愛護,賈母的疼愛,卻也不能讓林黛玉真正放下心來。背井離鄉,寄人籬下,讓林黛玉早慧而憂愁,情感上總是帶著悲觀色彩。

黛玉進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兩個舅舅不必說,肯定是疼愛黛玉的。她不可能受什麽委屈,真的是這樣嗎?

既然是寄人籬下,她當然不能太由著自己性子。她對寶釵說的,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裏的正經主子,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

這個寄居於豪門貴族的孤獨無助的小女孩,甚至連個真正說知心話的人也沒有。丫環雖知她的心事,堪為知己,可她終究達不到相當的層次,能為黛玉做的也有限。故而,才有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真實悲涼心境。

幾乎人人都有父母兄弟,人人都有親眷,都能得到來自家人的溫暖。夜深人靜之時,黛玉只有落葉蕭蕭,寒煙漠漠。拋幾滴眼淚而外,只能寄情於詩詞,寄情於葬花。

他人看來,黛玉葬花就是矯情,只能葬葬花,作作詩,寄托哀思而已。

黛玉葬花,表達了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對生命無常的深刻感悟。她將花朵埋入土中,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裏最幹凈,象征著對純潔和理想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她對封建社會束縛的拒絕。

黛玉葬花,也體現她對青春易逝的思考,還有對愛情失落的傷感。她透過花朵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刻畫這些因素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富有藝術創造力。

黛玉葬花,還隱喻了她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自由個性的追求。她透過這一行為,尋求個性的自由,同時也喚起人們的反思,期望突破社會對個體思想和身體的約束。

再說矯情

早上去開車,猛然發現,車身、車玻璃上,滿是泥點。這幾天,大風驟起,吹起單薄的外套,只覺得久違的涼爽,沒有熟悉的寒意。記起周三還下起了雨,需要打傘。

看影片得到訊息,阿聯酋的杜拜,一天下的雨,相當於平時的一年。廣州塔上看到暴雨來襲,白晝宛如黑夜。不只是北方到了谷雨,南方,乃至中東,都是谷雨時節了。

想必,在遙遠的他鄉,也是花瓣滿地的情景。這個場景久久在腦海中回蕩。只是,若沒有這場雨,該多好!此刻的我,也知道這念頭便是矯情。

何為「矯情」,指故作姿態、無病呻吟,或是脆弱,易動情。此人必是敏感細膩、多愁善感的。

想必黛玉便是如此。她的情感表達方式可能較為含蓄和復雜,這與她的身世、環境以及個人經歷有關。林黛玉身處封建社會的貴族家庭,面臨著種種壓力和約束,她的內心世界充滿了矛盾和掙紮。

也許,有了這股葬花惜春的沖動,才能真正地‬理解黛玉。也許,終究是性情中人,才能幹的事。她的矯情,可能不是無所事事,而是真的不能‬面對‬生活的‬真相‬,見不得如此殘忍的事,發生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