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專訪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文博熱的冷思考:不需擔心流量,更該關心質素

2024-07-19文化

「文博場所將來的發展態勢可以參考科技創新的生態,在小規模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多做實驗以獲取經驗。」7月11日,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許傑在成都市美術館A區負一層學術報告廳進行了題為【藝術與科技的互動生成】的講座。活動現場,許傑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自2008年起出任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的許傑,是美國首位擔任大型藝術博物館館長的華裔,擁有四十余年的國際博物館從業經驗,其工作範圍包括學術研究、展覽策劃、文物典藏、行政管理。

在他看來,數碼化技術為文物多元化、多層次的敘事帶來可能。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文博行業的邊界還有望被進一步拓寬。

在此期間,如何透過實驗的方式找到門徑,是重要的一環。與此同時,受惠於「文博熱」的影響,國內文博場所在實驗上有時間上的提前量,下一步需要註意的,應該是如何進一步深化觀眾的參觀體驗。

「數碼化技術是大趨勢,文博場所應按需做有意義的實踐」

NBD: 你一貫強調數碼化技術在文博行業的運用,並曾提到讓文物活起來的一個重點是要「講故事」。在「講故事」當中,數碼化技術可以起到什麽作用?

許傑: 科技可以多元化、多層次地開發文物敘事的內容和故事。這也是世界上文博行業目前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受空間的限制,在實體博物館中,傳統的內容呈現形式有限,而數碼化技術帶來了更多便利:無需占用太多實體空間,就能在有關文物的各方面做出新的敘事。

另外一個好處在於,數碼化技術可以讓觀眾擁有主動選擇權。不同觀眾的欣賞興趣和求知角度是不一樣的,有的觀眾會想了解更多的背景,比如藝術品的創作過程、功能、文化語境等等。

當然,這種利用和開發應該是以敘事和文物為主導的,終極目的還是服務於實際的藝術品。同時,也要考慮到,並不是所有的觀眾,特別是年長的觀眾,對現代的科技熟練運用或有興趣運用,所以還是需要保留傳統的文字展板形式。

觀眾是多元的,我們的目的應該是按照其不同需要做相應的服務。而將來所有工具的使用都不是零和關系,而是多元、共生、共存的關系。

亞博館精選重點珍寶結合數碼化技術賦予情景化展示 圖片來源:亞洲藝術博物館SF

NBD: 「文化+科技」的形式已經成為文博行業的一個大趨勢。在采用這種形式的時候,應該關註什麽?又需要註意什麽問題?

許傑: 需要認識到的是實驗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實驗以及新的工具,我們不一定會達到預想的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像ChatGPT也並不是「一炮而紅」,它在真正大面積投入使用前做了大量的實驗。

文博場所將來的發展態勢可以參考科技創新的生態,在小規模且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多做實驗以獲取經驗。這些實驗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

需要註意的是,文博場所不應該因為數碼化技術或人工智能是大趨勢,就「一窩蜂」地往上湧,而是應按照自己的需求做有意義的實踐。

「王陵瑰寶:中國漢代考古新發現」展覽,2017 圖片來源:亞洲藝術博物館SF

NBD: 2022年年底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從文博行業的角度出發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價值在哪裏?

許傑: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更深、更廣的範圍內,並且效率高效的情況下,綜合許多相關的知識,從而能夠把文博行業的疆域前沿推得更廣。關鍵還是人的主導。因為人工智能的本源在於一種演算法,而這個演算法是人發明的。

我認為,將來文博行業的人工智能開發,不只是人工智能科技專家單獨的使命,而是需要與相關的文博專家配合,讓兩者對人工智能有開發的共同主導權。

「文博熱」為深化觀眾觀展體驗帶來時間提前量

NBD: 去年以來,國內「文博熱」持續升溫,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開始主動走進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場所。對此,你怎麽看?

許傑: 現在的大趨勢是一票難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在博物館行業從業已經四十余年,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哪怕是在上海這種大都會,博物館也是門可羅雀。

當然,這也帶來了一些挑戰,比如人員太多以至於影響到了觀賞的體驗感;參觀的層次相對來說比較單一,主要是以「看稀奇」為主等等。

而在此背景下,數碼化技術作為另外一個大的趨勢,疊加「文博熱」的現狀,其實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條件,並且帶來了一個很大的時間提前量,讓文博場所有充分的時間去實驗。

為什麽這麽說?以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為例,在美國,亞洲藝術並沒有真正地進入主流文化,我們的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與迫切,同時也顯得艱難——我們會永遠面臨觀眾量的挑戰。而中國的文博場所有「文博熱」的優勢,應該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把實驗做好,開發深層次吸引觀眾的內容。

比如,在更多年輕人參觀的情況下,其實可以針對年輕受眾的需求做一些小範圍的實驗,並在過程當中逐漸找到門徑。

國內掀起一股「文博熱」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 觀察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不難發現,文創產品是他們在逛展時候關註的重點。對於展覽或者文博場所本身,文創產品的定位應該是怎樣的?

許傑: 每個觀眾能帶走的都是體驗,文創產品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承載體。好的文創產品,可以是感人的,能夠作為逛展、看展,乃至於對整個博物館、美術館記憶的儲存,而這一點是有意義的。

同時,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場所也是一個需要大量資源的社會平台,文創產品也可以作為匯攏財政等方面資源的補充。

故宮文創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 你曾提道,「博物館事業永遠是一個進行時態」。就當下而言,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博場所的「量」有了之後,「質」要如何同步提上來?

許傑: 需要考慮的還是如何更豐富地服務於觀眾,也就是深化觀眾的體驗,而不僅僅是網紅打卡,或者是停留在「看稀奇」的階段。就像我剛才說的,現在中國的文博場所有「文博熱」的優勢,不需要太擔心觀眾的人流量,要應該關心的是如何提高觀眾參觀的質素,帶給他們一個有深層次的參觀體驗。

在這之中,將展覽從器物展轉換成體驗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當然,體驗展的基礎是器物,但是器物不一定有一個很明確的完整敘事。而觀眾來到展覽現場,必然不能帶走文物,能帶走的一定是體驗。

就像喝咖啡一樣,在咖啡館喝,和在家裏自己制作咖啡來喝,體驗必定是不同的。同理,博物館等場所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便是:我能夠帶來的體驗,應該是怎麽樣的?

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