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風物二十四節氣·清明|春風吹處,紙鳶因之起

2024-04-04文化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時節,除了掃墓、祭祖,其實還有插柳、踏青、蹴鞠、放風箏、鬥雞等活動。古代文獻與流傳至今的文物書畫對此頗多記錄,如故宮所藏的風箏文物、古代繪畫中的蹴鞠圖、鬥雞圖等都見證了清明時節的習俗。清代【清嘉錄】中記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舊俗,清明時節,風箏放上藍天後,可剪斷牽線,讓紙鳶隨風飄走,也就代表著所有的疾病、晦氣遠離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斷鷂」。【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澎湃藝術繼此前推出【詩畫二十四節氣】後,今天起陸續推出【風物二十四節氣】,在傳統民俗、文物珍藏與古代書畫間,追尋二十四節氣的風物之美。 風箏 中國的風箏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有成,是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在唐代,放風箏已經成了相當普遍的一種娛樂活動,不論民間還是宮廷,都對風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據【中國龍文化與龍運動】(天津古籍出版社)記載,路德延在【小兒詩五十韻】中敘述了唐代各種兒童遊戲,有竹馬、藏鉤、秋千、鬥草、踢球、放紙鳶等。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就曾在山東蓬萊宮宜春院觀看「八仙過海」風箏的放飛。唐代風箏的制作水平很高,大體上以模擬禽鳥的造型為主。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唐代紙風箏逐漸興起,宮廷風箏有的還用絲絹紮制。有的風箏不但可以在白天放飛,在晚上,把五彩燈籠掛在風箏上,放到夜空中去,燈籠在夜幕中遊動穿行,光影閃爍,頗為壯觀。唐代趙昕編寫的【息燈鷂文】裏就有一段風箏飛上夜空的記錄:明燈在空中遊動,猶如天燈,忽上忽下,變幻無窮,別有情趣。
古畫中的兒童蹴鞠場景
除了錢選,後世還有很多表現「蹴鞠」這一活動的繪畫作品,不僅有描繪皇家貴族、文人士大夫蹴鞠的場景,而且還有表現婦女、兒童蹴鞠的場景。如明代商喜的【宣宗行樂圖】、清代黃慎【蹴鞠圖】、明代杜菫的【仕女圖卷】、傳北宋蘇漢臣【長春百子圖】等。(註:本文據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遼寧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及澎湃新聞等相關圖文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