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底色是人性——對話歷史普及讀物作家劉釗

2024-01-13文化

劉釗的「漢月胡風·南北朝史話」系列叢書之【漢月初升劉宋開國】。

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溫琳 通訊員/熊鑫

12月23日,歷史普及讀物作家劉釗攜他的「漢月胡風·南北朝史話」系列叢書之【漢月初升劉宋開國】【月華霜冷宋亡梁興】走進株洲市圖書館,在神農大講壇舉辦文化講座。

講座前,本報記者對劉釗進行了專訪。劉釗透露,歷史專業的他,一直想寫一本通俗易懂的歷史普及書籍,這本書要講故事,也要微言大義,讓人讀這段歷史,不用咬文嚼字、苦海泛舟,只需吮吸汲取,乘興而至。他們不是在讀歷史,而是在看當今社會。

作者簡介

劉釗,歷史學博士,歷史普及讀物作家,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碩士、博士畢業於上海大學文學院世界史專業,現任長沙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喜歡讀書與思考,熱愛教育,對歷史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相信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人性的再現。著有【漢月初升劉宋開國】【月華霜冷宋亡梁興】。

1

「寫一本精彩、動人、深刻的南北朝史話」

為什麽想到寫南北朝史?

劉釗說,首先他是學歷史的,但是市面上很多歷史類書籍,他始終是不太滿意的,要麽故事情節精彩,但對歷史整體地剖析不夠;要麽能打動人心、直面問題,卻過於文學而又缺少理性分析;要麽學力深厚、思想深刻,卻將大眾讀者拒之千裏之外。

劉釗便想寫一本這樣的書:透過它,能看到歷史的走勢,能發現歷史的規律,能洞悉人性的復雜,能窺探人心的秘密。

那寫哪一段歷史呢?寫三國,易中天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寫兩漢,王立群已經深耕很多年;寫隋唐,蒙曼的專業學養他難以企及;寫大明,當年明月已經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對於大清,他表示毫無興趣。

所以,只剩下南北朝留給他了。但寫南北朝是一個艱難的任務。

劉釗說,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代表有三段:春秋戰國、三國魏晉、南北朝。

春秋戰國有百家爭鳴思想的深度,三國魏晉有慷慨激昂英雄的馳騁。南北朝是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因為分裂太久,把它講清楚很不容易。2019年,他開始寫南北朝開始,還沒有人在【百家講壇】講述南北朝歷史。

南北朝從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憑借赫赫武功成為南朝第一帝宋武帝開始,到公元589年隋朝大軍開進南陳首都建康城活捉陳後主陳叔寶,歷時169年,這是秦始皇之後中國最長的一段分裂時期。

當劉釗在故紙堆中,開啟這段塵封的歷史,看到的是哀嘆,是傷懷,是興奮,更是驚喜。歷史的角落總有驚人的發現,或許那裏還埋藏了歷史中隱秘的真理。

劉釗把這段歷史命名為「漢月胡風」,意思是漢朝的月亮依然還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少數民族不斷入主中原,改變了華夏大地的很多風俗。這個詞出自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蔡東藩用「漢月胡風」形容北朝歷史,劉釗認為這個詞更適合概括整個南北朝,「漢月」指南朝,「胡風」說北朝。

2

「劉裕的‘低調’,遠超大家想象」

劉釗的南北朝史話從淝水之戰開始說起。

淝水之戰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戰役的結局更是如赤壁之戰造就三國鼎立一般,形成南北朝對峙的肇始,強大的後秦帝國土崩瓦解,北魏和劉宋開始崛起。

劉釗的南北朝史從南朝開始寫起。為什麽先寫南朝?一方面是承襲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奉南朝為正統的提法,另一方面南朝相比北朝,歷史承延相對簡單,宋齊梁陳一脈相傳。

更關鍵的是,淝水之戰後,崛起了一個南北朝的開創者:劉裕。

劉釗說,一開始他對劉裕沒啥感覺,後來寫著寫著便愛上了他,一寫寫了8個章節,「他可寫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可謂是「低調的古代大咖」,他的功業被人嚴重低估。

劉釗認為,劉裕可謂是南朝第一帝,從帝王的綜合評分而言,他可能進不去古代帝王前十,但從赫赫武功而言,他是漢族皇帝裏的No.1。

劉裕是一名「大小通吃」型軍事天才,不僅能夠赤膊上陣殺敵,還能指揮百萬大軍,漢族皇帝裏,只有劉秀能和他比一比。

他先是平孫恩、滅桓玄、覆盧循,金戈鐵馬滅南燕,氣吞如虎伐後秦,一度占據洛陽、長安,無奈後院起火,回到建康,「選擇穩穩的幸福」。

「劉裕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劉釗認為,可惜他的壽命不夠長,運氣也差了一點,最終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

後來,劉裕接受東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的主動禪讓,建立了劉宋政權。劉裕也成為劉宋武帝。盡管他只當了兩年皇帝,他治下的劉宋是南朝最強盛的,連司馬光都贊嘆「南國之盛,未有過於斯時者」。

南宋豪放詞人辛棄疾曾無限感慨劉裕的功績:「斜陽草樹,尋常陌巷,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這些詩句,經過歲月的洗禮,早已成為千古名句,深入了中華文化的沃土當中。

南北朝的明星不止劉裕一人,北朝的精彩也不遜色於南朝。接下來,劉釗將深入鉆研南北朝史料,去發掘南北朝時期那些被忽略的英雄,和鮮為人知卻令人感懷的故事,以饗讀者。

3

「陶淵明是真正不想當官的文化巨人」

晉宋之際,曾經出現過一個超有名的大詩人——陶淵明。

在【紅樓夢】裏,林黛玉向香菱推薦的詩人之中,此人也位列第四;如果說劉裕是那個時代政治軍事方面的一哥,那他就是那個時代文化上獨一無二的巨星,他和劉裕一起,成了那個時代華夏民族的耀眼雙星。

回顧中國古代歷史,可以發現這麽一個規律,不想當官的詩人不是個好詩人。

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文學大咖,都想當官,卻因為種種原因,在官場「折戟沈沙」,反而成就了他們成為所在時代的文化符號。

陶淵明是真正不想當官的文化巨人。他的不想當,不是不能當、不是沒得當,不是考不上,而是真不當,辭官不做了。他比屈原更豁達,比李白更真切,比杜甫更透徹,比蘇軾更佛系。

其實,陶淵明的家世十分顯赫,他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陶侃,後來家道中落。中國少了一個醉生夢死的貴族,多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劉釗說,陶淵明年輕時便是一個有才、有誌、有性情、有藝的「四有古人」。做官只為稻粱謀,這是陶淵明不願意的,盡管他幾度為官,甚至和年紀相仿的劉裕當過同事,卻超然於政局之外,不僅官越做越小,到最後「不為五鬥米折腰」,徹底告別官場。哪怕後來朝廷幾度征召,也換不來大詩人的妥協。

告別名利場的陶淵明,成了閑雲野鶴,也體會到了生命的真諦,和自然的最高境界,那真是放歌又縱酒,他的詩文也變得超凡脫俗。

劉釗認為,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大詩人,是能和屈原、李白、杜甫、蘇軾媲美的詩壇的大家。盡管陶淵明在他當時那個時代不怎麽聲名顯赫,但是金子終究會發光,至唐之後地位不斷上升,成為南北朝的文學代表人物。

「陶淵明是一個超脫於時代的人物。」劉釗說,他的隱居也好,詩文也好,為自己鑄就的桃花源也好,都成為中華文化中熠熠生輝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