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論語】閑讀:歲寒知松柏

2024-06-23文化

孔子對松柏的贊嘆並非就事論事,而是頌揚其傲然耿直的品格、韌性頑強的精神和崇高堅毅的意誌,因而成為激勵世人保持氣節的象征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篇之二十八

孔子說:「寒冬時節,草木雕零後才知松柏常青。」

古往今來,松柏的英挺雄姿和氣節操守,不知激勵過多少英雄豪傑、誌士仁人,他們以歌以詩,贊頌松柏的莊重肅穆、傲骨崢嶸,吟誦松柏的凜寒不衰、四季常青。而自古以來的頌詞中,孔子的這句名言無疑是最為經典的。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孔子說,寒冬時節,草木雕零後才知松柏常青。「歲」指歲星,即木星。古人發現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繞行一周,每年移動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其軌域與黃道相近,因而將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稱十二星次,也就是分為十二個等分的星空區域。按照它的順序,木星每年行經其中的一個星次,人們以它所在位置來紀年,故稱歲星。因為古人用歲星紀年,所以「歲」有了「年」及「年齡」的含義。

這種紀年法約起源於周朝,在戰國、秦漢之交最為盛行。但歲星紀年法用久之後,就會有誤差,與實際天象不符,到東漢時改為「四分歷」,廢止了歲星紀年法,並推行幹支紀年,一直沿用至今。

「歲寒」指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兩個節氣——小寒和大寒,其中大寒是一年當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還有一個國家比較特別,一年竟然有三十個節氣,那就是齊國,其最後三個節氣分別為大寒、大寒之陰、大寒之終。

「雕」,損傷、衰敗,用來指草木花葉的脫落、雕零。「後雕」亦寫作「後彫」、「後雕」。「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古人有用「後」代「不」的用法,所以有人認為「後」就是「不」的意思。隆冬歲暮之時,寒風凜冽,草木無不枯萎零落,而松柏卻仍然挺拔青蒼,不改常態,「後雕」就是不雕。「後」的另一層意思,不是指「最後」的「後」,而是「之後」的「後」。「後雕」,即草木雕零之後。「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意思就是草木雕零後,才知道松柏常青。

作為常綠樹種的松柏,一年四季常青。但常青絕非不落葉,樹木的葉子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每片樹葉大限一到就會枯萎脫落,松柏也不例外。只是它們不像落葉樹種那樣集中在秋冬季節落葉,而是一批一批地換。一般要在新葉發生以後,老葉才次第枯落,因此它們一年四季都有綠葉,並且葉子的壽命比落葉樹種要長,可存活三至五年。

可見,把「後雕」轉譯為「松柏是最後雕零的」,顯然說不通。松柏怎麽會雕零呢?即使在一年中最後的歲末嚴冬,它也沒有雕零,雕零的只是別的草木。所以「松柏之後雕」,只是拿松柏與眾多草木進行對比,在大多數草木枯萎雕零之後,才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青蒼不變。

松柏原是寒帶和高山生長的樹木,由於長期在寒冷的環境中生活,形成了獨特的禦寒構造。松柏的葉子一般都縮小呈針形、線形或鱗片形,由於針葉面積小,因而水分不容易蒸發散失。並且松柏的葉子具有較厚的角質或蠟質,有的還生著很厚的絨毛,這些構造都能有效地阻止水分蒸發。同時,因為它們的葉子水分少,又含松脂,當氣溫降低時,可以很快地使細胞液濃度增大,增加糖分和脂肪以便防凍。正是這些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雖在冬季,也不會缺水而幹枯,保證了綠葉的生機永存。

孔子對松柏的贊嘆並非就事論事,而是透過頌揚它的品格,來激勵人們傲然挺立的精神。在草木茂盛的春夏之間,松柏看不出有什麽特別之處,它剛正堅毅的節操也顯示不出來。但當秋風漫卷落葉,進而寒風凜冽的隆冬來臨時,眾多草木無不枯萎雕零,而松柏卻依然在霜雪中傲立,郁郁蔥蔥,不改它的常態。到這時候,方才能分辨出松柏的品性高潔,與眾多草木截然不同。

松柏耐貧瘠,傲霜雪,生命力頑強,象征不渝和永恒。世間誌士仁人也無不如此。在太平無事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相安無事,人品的高下往往難以辨別。但等到發生變故,遭逢亂世,或者面臨利害沖突的時候,有人見利忘義,有人茍且偷生,有人曲膝變節,有人喪盡天良。而誌士仁人在嚴酷惡劣的環境下,雖沒有回天之力,卻能堅守善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保持操守,不改其誌。威武不能屈,死生不能撼,其品格就像松柏一樣,真所謂「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註】)。

孔子這一章所昭示的松柏傲然耿直的品格、韌性頑強的精神和崇高堅毅的意誌,一直成為激勵世人保持氣節的象征。「歲寒知松柏」,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松柏後雕」,則以嚴寒方知松柏常青,來比喻有誌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鬥到最後。

歷代也流傳有許多贊美松柏的詩句,如魏晉時劉楨的「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南北朝範雲的「淩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唐代劉禹錫的「後來富貴已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當代陳毅的「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等等,不勝列舉。

本章有兩個成語:

歲寒知松柏

松柏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