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性的幽暗是一種復雜

2024-05-07文化

人性是善還是惡,有先天和後天兩種論調。

咱們文化裏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先天論,支持善的是儒家,支持惡的是法家。

現代科學,包括認知心理學出現以後,善惡問題被分成了更細節的維度,這裏有善也有惡,可以先天善後天惡,也可以反過來,可以善也可以惡,可以今天善昨天惡,也可以當面善背後惡。

於是善惡變成了一個復雜問題,我們卻很容易忘記「復雜」本身。

比如當年南京彭宇扶老人反被訛事件,一個行善,為惡的典型對比,再加上法院的判決一下子讓人認識到了「壞老人」群體。

即使後來發現老人的確是彭宇碰倒的,這件事的後續依然不可控的走遍了全國。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因為工作忙找了親戚幫忙接孩子放學回家,孩子被親戚接回家以後,自己又偷偷跑出去玩導致溺亡。

於是父母起訴親戚賠償50多萬元,覺得這是親戚失職,即使親戚在送回家後已經發訊息確認。

一個出於善意幫忙,一個把喪子之痛轉移到了親戚身上,希望得到賠償,在我看來就是善惡的對比,一下子讓圍觀群眾情緒上頭了。

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在思考為什麽會如此?

我毫不懷疑,他們如果站在旁觀者角度,也會譴責類似的行為,一旦他們深入局中,就會變成那樣的人,就會去訛親戚,就會去誣陷和要求賠償。

也曾經用某種人格特質去解釋——是不是他們都是巨嬰體質,一旦出現問題,都需要一個怪責的物件,這個世界的一切錯誤都是別人的錯。

後來遇見了很多人,有遇見那些一開始印象特別不好,覺得就是惡劣人士的人,竟然也有溫柔善良的一面。

就像找鄰居親戚幫忙帶孩子的那對夫妻一樣,他們平時是那麽的溫和善良。

一個人是極其復雜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有善也有惡,外界的環境刺激,內心的心理狀態,甚至一天的情緒變化都在刺激著一個人善和惡的交替。

在這個情境下溫柔的我們,換一個情境可能變得極度讓人討厭。

突然想起【海賊王】最新一期裏,貝加龐克說的那句話,我無法評判任何一個人,因為我對他們的了解永遠都不夠。

那世界本就如此,我們能怎麽辦呢?我們總不能時時刻刻擔憂著他人心中的野獸,從而排斥一切接觸,躲進小樓現世安穩吧?

我想答案應該在概率上,一個人很難去改變,除非遇上大的刺激——這個大的刺激也許是大恩,也許是大仇,也許是大的失去,或者大的得到。

大恩為仇,當你對一個好到極致的時候,對方的恩情負擔會壓垮理智,甚至開始扭曲你的恩情這件事本身,變成一種仇恨。

大仇如羈絆,一旦仇恨到了深處,念念不忘的時候到底是仇恨,還是自己的執念你也很難分清。

大的失去,就像新聞裏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樣,他們需要一個怪責的物件來承擔痛苦,不管這種行為是善是惡。

大的獲得也一樣,一旦一筆橫財降臨到一個人身上,這個人變好變壞都很難說,橫財的另一面是厄運。

所以穩定意味著確定性,只要大變故不發生,你對那個人的初級判斷都能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一旦變故產生,那就放下一切初始值。

記得重設——此刻才是真正看清一個人的時候,底線在哪裏,本質是什麽,火煉下才能看清是不是真金。

確定以前,請做好最壞打算。

畢竟保護自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