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你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服飾冷知識

2024-02-25文化

現代人穿衣,只要經濟條件特許,大致是想穿什麽穿什麽,但在古代就沒有那麽自由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 「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服飾則作為精神文明的外顯,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內涵,等同於身份與階層說明書。

因此服飾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一時一地的文化語境和時代情緒,有的在今天會顛覆人們的認知。

今天地理君就來為你分享6個 中國古代服飾冷知識 ,看完記得到評論區聊一聊你認為哪個最震撼~

褙(bèi)子

宋人顯瘦的奧秘所在

「紺綰雙蟠髻,雲欹小偃巾。輕盈紅臉小腰身。」蘇軾【南歌子】描繪了一副腰身纖細、體態輕盈的舞女形象。自唐入宋,唐代典型的雍容華麗仕女形象在宋代幾乎消失不見,而是替之以「窄、瘦、長、奇」。宋人是怎麽做到的呢?

宋代服飾崇尚修長適體 ,貴族婦女通常著窄袖衫襦,下身長裙,外罩交領小袖長襦,或者罩長褙子。普通的底層人則著適於窄小的褲襖。可見宋人衣服的關鍵詞: 窄、小、長

穿褙子的女子

宋畫【歌樂圖】局部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攝影/拿破破

褙子,又叫背子,是最能襯托宋代女性體型修長的服飾。褙子對襟,左右開衩,男女通服。和其他服制不同的是,長褙子最主要的特點是 下擺引長直垂至足 ,同時, 兩側開衩 方便坐立起行。而行走之中,衣裾飄飄欲舉,搖曳生姿,平添飄逸之美。

褙子顯瘦,奧秘在於 「視錯」 ,也就是視錯覺——你的眼睛欺騙了你。

比如,兩條等長的線段,一橫一豎,但是豎線在視覺上會有縱向的拉伸感,從而令人認為豎線更長。對於衣服而言, 縱向線條拉伸 ,也就產生了變瘦的效果。橫向線條拉伸呢?相反,是變胖。窄而長的褙子,既減少了橫向上的寬度,又增加了縱向上的長度。雙重效益,帶來了瘦的觀感。

圖自【中華遺產】2023年10月

圖中女子外罩綠色提花絲麻寬袖長衫,內搭淡粉色和牙白色兩件褙子,褙子式樣仿自安徽南陵鐵拐宋墓出土實物,布料則仿自漢綺。平紋地起斜紋的暗花織物,在漢代被稱為「綺」,漢綺是最能體現漢代紡織精髓的高級絲織品。
攝影/苗雨曦 模特/艾格尼絲

內衣

人人都穿開襠褲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繪畫 / 李驕

古人將內衣稱為「褻(xiè)」。漢代司馬相如的【美人賦】中,寫到美女引誘他,「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褻衣」——解開外衣,露出私密的內衣,自然是親昵而不莊重的,所以「褻」又有輕佻之義。

褻衣有時也指家居所穿便服,徹底貼身的則叫「衷」,強調「穿在衣服內部」,又可引申為內心等意,所以有「訴衷腸」一說。

南宋書卷團龍紋綾開襠夾褲,穿著時後腰開襠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攝影/拿破破

早期人們下半身穿裳,裏頭都是「真空」的。直到 先秦時代 ,才出現了原始的褲子,稱為 「脛衣」 :僅有兩條褲管,包裹小腿,類似今天的腿套。後來發展到能包裹整條腿了,正面看跟今天的褲子差不多,但轉過身來,屁股卻露在外面——它背面是沒有褲襠的。所以穿了脛衣,外面還要罩上裳,以防走光。

戰國中後期 ,與北方匈奴接壤的趙國,在趙武靈王領導下準備建立一支精騎兵。開襠褲實在難以騎馬,所以 趙國推行胡服騎射 ,從北方少數民族引進了合襠褲,後來由軍中流入民間。現代意義上的褲子這才進入華夏民族的衣櫥。

圖自【中華遺產】2013年03月

陶俑是甘肅玉門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從細節上看,陶俑下身穿分腿雙褲管褲子,這也是中國合襠褲源於西北地區的佐證。

深衣

中國最早的連衣裙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這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衣襟被接得很長,在身上纏繞數層,每層花邊都顯露在外,將腰肢緊緊包裹,身材更顯修長清瘦。多層纏繞的深衣,是西漢女式深衣的流行款。

在漢代文物中,俑很是常見。而女俑所穿的衣服,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長衣緊裹身體而下,三角形的衣襟繞到身後,用大的腰帶紮系,顯得體態修長,纖腰裊裊。有時候,衣裳下擺甚至長到曳地,更是格外的 隆重、端莊

它叫 曲裾深衣 。有人說,這是 最美的漢服 ,把東方女性那種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關於先秦和秦漢的電視劇中,這莊重而飄逸的深衣,就是主角的標配,張揚著早期中國的典雅與大氣。而現代還在大行其道的袍、連衣裙,甚至洗澡時隨意包裹的浴袍,全都是由深衣一個母體幻形出來的百態千姿。

深衣有深意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由【禮記】可知,深衣象征著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美德,每一部份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寓意。這兩張圖依據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而繪,正是對【禮記】中提到的深衣規制的一種理解。繪畫/江柴

深衣的退場,與袍的流行有關。

大約在東漢時期,當直裾襜褕取代曲裾深衣之後,就漸漸出現了與袍合二為一的趨勢。袍原是納有棉絮的內衣。相對於上下分裁的深衣,袍服是上下通裁的,一般采用直裾樣式。當它與直裾深衣逐漸融合後,襜褕(chān yú)一詞淡出歷史舞台,而袍則大行其道,傳於後世,直至今日,依舊是男女服飾中的重要款式。

漢服婚禮上的深衣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1月

這是一處漢服婚禮的現場。新郎新娘、男女賓客均身著上下連裳的深衣制服飾。盡管深衣大行其道的時代已然遠去,但它卻留在中國人的記憶深處,被懷舊的人們用在婚禮等重大場合,雖不一定與古時深衣完全一致,但仍平添一份古典的莊重與大氣。攝影/黃瑛 供圖/張冬冬

步搖從何而來?

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曰:「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劉熙所說的步搖,類似於懸有墜飾的簪釵。但實際上,可搖動的部份並不一定是垂珠,造型千奇百怪,最常見的是花、葉。比如甘肅武威出土的一件漢代金步搖,便是一朵四瓣花上開出8朵小花或花苞,以細枝相連,正中又立著一只小鳥,喙銜一片圓形金葉。四個花瓣的頂端,各有一個細小的圓環,原本應是懸掛有飾物。

在漢代,步搖是皇後謁廟時的必戴首飾,民間不許流通。現代人也許會疑惑,步搖是如此的繁冗,而且邊走邊晃蕩,不是很不便於行動嗎?其實, 步搖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動 ,警示後妃保持端莊得體。

宋 雲鳳紋簪首金步搖

圖自【中華遺產】2020年05月

攝影/核桃蛋

漢代的步搖,從何而來的呢?據現代學者考證, 步搖不是中國的原創產品

1864年,頓河下遊的俄羅斯新切爾卡斯克出土了一件女王金冠,這是國外最早的步搖案例,時代約為公元前2世紀。這件金冠已缺損了一部份,但金冠上仍保存了兩簇金樹,所綴金葉均能搖動,樹旁還簇擁著鹿、盤角羊、禽鳥。

1979年,在阿富汗北部希比爾甘大月氏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公元1世紀前期的金冠,上有五株金樹,除中間一株,其余四株樹上各棲二鳥,而且每株樹上都開有六朵花,襯以橢圓形葉子。其造型與【後漢書】中「八爵九華」的記載接近。

因此,步搖應是起源於西方,然後 透過絲綢之路 橫跨歐亞大陸,向東方傳播。原來,充滿中國風韻的步搖,在兩千年前也曾是一件「洋氣」的首飾呢。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02月

圖中畫的是手托金步搖的楊貴妃,相傳李隆基以一支專門打造的紫金步搖釵作為信物送與愛人,後來陰陽相隔的李楊二人,得以靠金步搖傳遞相思。繪畫/吳聲、於水

古人也戴假發?

自古以來,長發、高髻就是時尚女性的標誌之一。如果沒有足夠濃密的頭發,想要追求時尚,就必須借助假發來幫忙。

假發帶動時尚潮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2月

圖為陜西西安草場坡出土的北魏陶女俑。女俑頭頂的假髻搭在頭部兩側,與蓬松的鬢發相配,造成一種雍容華貴的效果,時稱「緩鬢傾髻」。攝影/醬子

莊子曾經在【莊子·天地篇】裏講過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用這樣一個比喻描述了舜帝有虞氏治理天下的方法:「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頭禿了就給安假發,順應自然。

這個「髢(dí)」字,在古籍裏和另一個看上去字形相似的字「髲(bì)」一同使用,寫作「髲髢」。有時這個「髢」字又會被「鬄(tì)」字替代,而按照東漢許慎在【說文·髟部】裏的解釋,這三個字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假發。

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假發居然這麽早就已經出現了。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出奇:頭發之於人,十分重要。

古人打理頭發,經歷了披發、辮發、束發等幾個階段,但無論哪種發型,都需要濃密的頭發。早在上古時期, 擁有烏黑亮麗的秀發就已經成為了美女的標配

高髻裏面藏發團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2月

供圖/高春明

【左傳】中描繪夏王朝部落酋長有仍氏女兒玄妻的美貌時,就用了「鬒(zhěn)黑而甚美,光可以鑒」這樣的句子。玄妻的頭發烏黑又光亮。而從這個「鬒」字的結構來看,玄妻的長發應該純粹是真發。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玄妻一樣,有濃密烏黑的頭發。於是,假發——髲髢就應運而生了。

指甲有多重要?

古人對於身體極為重視,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易毀傷。指甲雖被認為是「甲為筋之余,甲不敷截筋不替」,是可以剪的,但剪下的指甲卻也要小心安放,不能隨便丟棄。

【禮記】中就專門對喪葬禮儀中指甲如何擺放做出詳細規定。明熹宗朱由校死後,他的奶媽客氏跑到靈前痛哭,然後取出一只小匣子,裏面裝的都是熹宗出生以來客氏為他保存的胎發、痘痂及指甲等物,一起於熹宗靈前焚燒。

故宮藏雍正肖像畫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2月

擁有一雙纖纖素手不只是女子的奢求,若是男子的雙手也能如此模樣,想必也可成為異性註目的焦點。攝影/動脈影

也許是出於對指甲的重視,古代畫像中的人物常見長長的指甲,我們常見的孔子像中就可看到孔子老人家的長指甲。

此外,古代的貴族,因不用從事生產勞動,蓄甲代表著無需進行勞作,可彰顯其養尊處優的身份。從審美上來看,除了肌膚白潤,指尖紅艷之外,手部外形的纖細頎長也是古人所欣賞的動人之處,於是蓄甲這一凸顯手部修長的修飾方式,受到女性的普遍歡迎。

女性長長的指甲還常常被作為信物。唐代江南才女晁采與文茂相愛,常常鴻雁傳書,曾經作【子夜歌】十八首傾訴相思:「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當攜手行。」晁采將自己的指甲剪下寄給情郎, 權且當是牽著手一樣

古人愛美的心思在小小的指甲上展示得淋漓盡致

圖自【中華遺產】2017年12月

供圖/僑色非遺·三木映畫

一篇微信文章的體量

無法將「中國古代服飾」 的故事講完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中國古代服飾的知識

重歸上巳節

天朝衣冠專輯

最中國的服飾專輯(上)

最中國的服飾專輯(下)

中國美繡專輯

妝飾專輯

以上雜誌電子版每滿60元減6元

還想看更多雜誌電子版?

這座閩南城市,春節檔贏麻了!

中國有4485條南京路,真的嗎?

中國名關,哪個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