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張靜教授:紛亂世事中如何保持自洽?

2024-03-01文化

今天我們一起來接著談詩論詞。

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跟大家聊一聊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與他人和周邊的環境、社會、世界,都會必然地發生一些聯系,在這些聯系中,我們透過詩詞又會有怎樣的體認呢?

比如說,既然我們活著,生存在環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受到它的影響,在這個大千世界中,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我們周邊的人際環境、社會環境?我們會受它的影響嗎?

戴復古有這樣兩句詩說得很好,他說

張靜與葉嘉瑩先生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海棠樹下

我們的古人,在詩詞中是如何來體現的呢?我想最典型的,大家也最熟悉的,可能莫過於蘇軾的【定風波】。

【定風波】前面有一段小序,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沒有關註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這個序言就交代了事情發展的背景,三月七號,是具體的時間,在古典詩詞中,開篇就交代時間、地點,往往作者都是覺得是以史為記,就是我記述的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古典詩詞中,比如說像韋莊的【秦婦吟】,他會說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陽城外花如雪。

就是點明了時間和地點,明確地告訴我們確實有這樣一場經歷,事實就是如此,我下面記述的事情都是真實的。

比如,杜甫也寫過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杜甫【北征】

其實也是告訴我們我下面記述的事情也都是真實發生的。

所以,這裏蘇軾首先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三月七日;地點:沙湖道;遇到了什麽事情呢?遇雨。

而遇雨,我們要註意,蘇軾這裏交代,它出現了一組人群,他說「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並不是蘇軾一個人,他周邊還有一些人一起同行的。但是「皆狼狽」,大家都會覺得狼狽。

可能我們也都經歷過突然而至的雨,我們會覺得這個狼狽。為什麽呢?因為這個雨下得特別突然,我們沒來得及準備雨具,我們會覺得頭發濕了,腳上的鞋子沾滿了泥巴……這些好像就是我們狼狽、緊張的緣由,我們的心內在地先緊張起來,覺得「哎呀,頭發要濕了;哎呀,我的鞋要沾上泥巴了」,所以「同行皆狼狽」。

但是蘇軾也是同行中的一分子,為什麽他會「余獨不覺」呢? 為什麽獨獨是蘇軾他沒有感覺狼狽呢?同樣的事情,同樣經歷了大雨,為什麽只有蘇軾有這樣的一種定力和持守呢?

而且最後他寫得很妙,「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也就是在這樣一種突然而至的風雨之中,蘇軾有了一種頓悟,所以把它寫成了詞,而這首詞千古之後的你我仍然在傳誦著,這可能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在,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首小詞:

【定風波】

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因為我們談到了「同行皆狼狽,而余獨不覺」這樣一個對舉,所以我們帶著這樣一種,尤其是對於人和外在環境,尤其是變化中的環境的關系,來一起看看這首詞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你要註意這裏面用的詞,「穿林」「打葉」,「穿」和「打」都是極具力度的,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筆力的飽滿。就像杜甫說

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

就是我不做這個事情則已,我要做,就要把它做到極致。這樣的突然而至的風雨來臨怎麽辦?蘇軾說「莫聽」,就把它都給抹殺了。說再大的風雨,再突然的襲擊,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只要你內心足夠堅定,你不去聽它,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幹擾。

同樣的風雨,有的人會覺得特別緊張,有的人覺得承受不住,但有的人,就覺得可以用「莫聽」把這一切都給抹掉了。也就是只要我內心之中有足夠的持守和定力,那麽我來面對穿林打葉的時候我也會有一顆內在的強大的堅定的態度。

我們常常講孔門,孔子有很多的學生,孔子最欣賞哪位學生呢?對,就是顏回。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中學問做得最好的那個嗎?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中賺錢最多的那個嗎?

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中事業最成功的那個嗎?

好像都不是。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論語】裏面孔子曾經在一段話裏兩次盛贊顏回。他說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賢哉,回也!」你看開頭他就說,哎呀,我這個叫顏回的學生了不起。

孔子如此地盛贊一位弟子,為的是什麽呢?只不過是顏回做到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也就是在極度惡劣的物質條件下,他能夠生存下來,這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人不堪其憂」,就是同樣在這樣環境中生存,一般人都會不堪其憂,覺得很煩惱,很焦慮,吃了上頓沒下頓,「人不堪其憂」。但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同樣生活在這樣困頓的環境之中,這樣一種最低限度的物質條件的環境中,他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他還不改其樂,這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

普通人會覺得,我們住的條件太簡陋了,我吃的東西太簡單了,我們常常會發生抱怨,以至於自己的心緒心態都會有了變化。但是顏回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別人都認為這麽惡劣的物質條件很糟糕,但是顏回不但能生存下來,而且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依然能夠找到自己不改其樂的這個樂處,這就是「賢哉,回也!」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

談到人與環境,我們說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比如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出生在哪個地域,生長在哪個家庭,這好像真的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但是,我們能夠選擇的是我們面對這個環境時的心態,我想這是我們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中可以體味到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 我不僅在這樣強勢的風雨中能夠讓自己莫聽,不受它的幹擾,盡量減少自己受它的幹擾。而且他下面講「何妨吟嘯且徐行」,而且我還要有我自己繼續前行的節奏,還要繼續朝著我的目標前進。所以「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僅我要朝著我的目標前行,而且我的態度是從容的,是吟嘯著前行。這就表明他的一種自若、自處、自視、自洽的狀態。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我現在能夠具備的裝備是什麽呢?就是竹杖,就是芒鞋,就是最低限度出門的這樣的一個裝備,雖然簡陋,但是他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只要有這樣的一個蓑衣,那麽我就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也就是我們常常會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經常會抱怨,如果我們抱怨,就像我們詩裏所講的那樣「春困秋乏夏打盹,冬天還想多睡會」,如果我們找理由,總能夠為自己現在的遲滯、躺平找這樣那樣的理由。但是「一蓑煙雨任平生」,但是只要我們具備了最低限度的出門的裝備,我們就應該開始自己的行程,就應該從當下做起,這是蘇軾告訴我們的。雖然只是在他途中遇雨的一個小的環境,但是確實是有著一種定力和持守。

「流水高山心自知」

說到內在的定力,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還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等等這種外在環境對於一個人內在品質的影響,我們是否能夠堅定,其實就要看個人的修養。我記得曾經有一幅聯語,好像是曾國藩,他成就了功業,打了勝仗之後,門生故吏很多,就一起來找他們的領頭人,希望他能夠有一些進一步的推動,取而代之等等。曾國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三天三夜,後來他丟出來兩句詩

這些門生故吏一看,就都散去了,沒有再接著來勸說曾國藩取而代之。

為什麽呢?因為 「倚天照海花無數」 ,說一個人活著就會面對這樣那樣的誘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倚天照海」,海子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確實是我們心向往之的一種美好的境界。

「倚天照海花無數」,但是「 流水高山心自知」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這種外在的「倚天照海花無數」的境界,和我們內在的、內心的這種持守來比,「流水高山心自知」,我更需要堅守的是我做人的底線、做人的原則。所以面對外在的環境,有的時候是風雨的侵襲,有的時候是名譽的誘惑,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定力和持守,能夠把握得住這一切。

這首詞其實很妙,因為前邊的上闋都是在講一種積極入世的、持守堅守的情懷。但是到了下闋,它的意韻一下子豐厚多了,他說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裏很微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的時候我們好像突然一機靈,好像打了一個冷戰似的。他說就在這料峭春風之中,突然間山頭斜照好像當頭棒喝,突然間從上方下來的一束光,給我們一種頓悟的啟發。

那他悟到的是什麽呢? 「回首向來蕭瑟處」 ,我回首自己走過的這些路徑,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個時候我看淡的不僅僅是剛才的風雨,包括此刻的晴,這種陰晴風雨的變化,都已經不能影響到我的內心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說是既有佛教,又有道家,是儒釋道這種思想的一個集合。

為什麽說蘇軾很了不起?不僅僅是因為他才華出眾,天資卓穎,更重要的是蘇軾他透過自己的一生,能夠完成他自己。他怎麽構建起自己的生命觀、生存觀?是非常重要的。你看這裏他說「也無風雨也無晴」,「也無……也無……」這個並舉,就像是佛教裏經常說的這樣一種 是非雙遣 (【楞嚴經】中有:「今無是見,無非見,是非雙遣,豈同彼不死論議哉?」表達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融通之境。)的句式,「也無……也無……」這兩個完全一樣,但是中間嵌出來的,它們連線的「風雨」和「晴」是一個相反的概念,也就是一種是非雙遣的句式。

蘇軾他的一種思想境界,和他面對自然界的風雨的態度,其實我們從中肯定也讀出了。因為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是他被貶黃州時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低谷。在面對自然界的風雨和人世間的打擊時,我們能否看淡這一切,能否活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這樣一種境界,就看我們個人的修養,就看我們在外在自然環境,與外在社會人際環境之間,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何堅守好自己內在的心緒。

南宋 佚名赤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青女素娥俱耐冷」

如果提到環境,這裏我們還可以給大家舉一首例子,就是李商隱的【霜月】。其實李商隱很多【無題】都寫得很好,我們今天要看的這首【霜月】,霜女和月亮的女神,她們有什麽共性呢?我們一起來讀一下: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

百尺樓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裏鬥嬋娟。

霜是寒冷的,月亮是孤高的,都給我們一種好像不接地氣的感覺。所以 「初聞征雁已無蟬」 ,說的是時間,是深秋的時候,大雁南飛的季節。

「百尺樓台水接天」 是說她們居處的環境是非常孤高的。那麽在這樣一種孤高、寒冷的環境裏,生存的這兩個女性,一個是霜女,一個是月亮中的女神嫦娥,她們有什麽樣的特點呢?

「青女素娥俱耐冷」 ,這裏對於霜神和嫦娥各有一個定語,一個是「青」,一個是「素」,都是表明了她們的一種淡雅的追求。

她們的品質是什麽呢? 「俱耐冷」 ,能夠在孤寒的環境中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寒,不僅能夠生存下來,更重要的是 「月中霜裏鬥嬋娟」 ,就在這種孤高的環境中,依然有著自己的追求,依然有著自己對於理想的一種堅守,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也就是我們不僅要適應這個環境,要承受得住環境的變化和打擊,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種艱困的環境中,我們還要保有自己的目標,保有自己不斷精進的這樣一種動力,這才尤為可貴。

【仙女乘鸞圖】

「黃河尚有澄清日」

這裏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特別的作品,就是顧隨先生寫在淪陷區的北平的一首【鷓鴣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鷓鴣天】

顧隨

不是新來怯憑欄。小紅樓外萬重山。自添沈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

凝淚眼,畫眉彎。更翻舊譜待君看。黃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爾許難。

大家可能會納悶,張老師為什麽要特別強調它是在淪陷區的北平寫的?好像我們讀來,它跟我們傳統的舊體詩詞也沒有什麽兩樣,裏面也是說了女子,說了外在的環境等等。

其實,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特別了不起的地方,往往我們看到它寫的好像都差不多,比如說小詞都是在寫美女和愛情,但是我們細細讀來,又會發現裏面有一些 符碼 ,給了我們一些暗示,我們能夠從裏面讀出一些幽微要眇的深意,這個時候我們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比如說這首詞,因為根據它的創作時間,我們知道它是在淪陷區的北平創作的。但是它究竟寫的是什麽呢?當然我們說那個時候是抗戰最吃緊的年頭,而顧隨先生也一直是非常有品節的知識分子,他一直沒有到日本人掌控的學校去任教。但是,他作為一個非常有熱血的知識分子,在他的舊體詩詞裏,是如何傳達出來這種對於抗戰勝利的堅定的信念呢?

1943年夏,顧隨與國文系41級女生在輔仁大學女院垂花門前合影(後排右五為葉嘉瑩)

「不是新來怯憑欄」 ,他說不是我現在不敢登高了,不敢遠望,不敢憑欄眺望了。而是「小紅樓外萬重山」,現在我如果一旦登高,我看到的是什麽,到處都是日本的旗幟,到處都是日本兵的胡作非為。我們看,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顧先生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感受到的這種外在環境的強大的壓力,他的那種堅定如何來表現呢?

他說 「自添沈水燒心篆,一任羅衣透體寒」, 說我們現在面對的這種環境太惡劣了,是「透體寒」,不僅是寒冷,而且是「透體寒」,如此強大的、惡劣的環境,我們對抗它的只有什麽呢?只有羅衣。羅是單薄的絲織品——也就是敵我力量太懸殊了,一邊是「透體寒」的惡劣環境,一邊我只有單薄的絲織品來禦寒,那我怎麽來抵擋它呢?!

「自添沈水燒心篆」 ,這裏面每一個字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地反復咀嚼。首先我們說「篆」是百轉千回的,我們知道中國的篆香,他們用這個一盤一盤,盤成各種的圖案。「篆」是千回百轉的,「燒心」是滾燙炙熱的,而「沈水」是芬芳馥郁的,「自添」就是自內而外洋溢的,不是從外在有一個動力,而是我們有自驅力,自內而外能夠有這樣一種芬芳的、美好的、滾燙炙熱的,而且是能夠千回百轉的一種力量。我們如果有了它,就可以「一任羅衣透體寒」,也就是說在面對惡劣環境的時候,一個人內心強大的重要意義。

葉嘉瑩保留的顧隨詩詞課課堂筆記

所以到下闋的時候他就講 「凝淚眼,畫眉彎」 ,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淚眼,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滿目瘡痍,我們看到的都是國民政府節節敗退的訊息。但是「畫眉彎」,我依然有我理想品格的堅守,有我的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念。

所以 「更翻舊譜待君看」 ,我們說古時候畫眉有眉譜,有各種形狀的眉毛,所以他就說雖然現在的環境惡劣,但是 「凝淚眼,畫眉彎」 ,我依然有這樣的一種信念。 「黃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爾許難。」 大家都傳說黃河的水五百年一濁,五百年一清,黃河的水尚且還會變得清澈,更何況我們的祖國,我們遺失的這些領土,難道不能光復嗎?!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光復領土!這就是透過一首小詞,能夠表達出來的一種知識分子在當時惡劣的淪陷區的生存環境中,他的一種內心的堅守。

所以【碧巖錄】(【碧巖錄】有「禪門第一書」之稱,內容由北宋雪竇重顯禪師的百則頌古和圓悟克勤的評唱組成。)曾經這樣講,它說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須是從自己胸中流出,方能蓋天蓋地。

——【碧巖錄】

也就是面對這種惡劣的環境,當然有的時候打擊特別大,或者壓力特別大,環境特別惡劣,我們往往容易躺平,甚至我們就一挫不起,我們可能傷痕累累……但是也有一些詩詞確實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力量,讓我們相信這種信念、理想、持守的重要性。

顧隨批改的葉嘉瑩詩作

「獨釣寒江雪」

再比如我相信大家可能還非常熟悉,有一首柳宗元的【江雪】,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材裏的篇目,大家還記得吧?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在講什麽呢?其實我們如果把它每一句的首字串聯起來,就會發現它是在講千萬孤獨。

而它描述孤獨是怎麽樣寫的呢?其實並不像我們只是一個數碼的疊加,比如說我們寫情書,今天寫「我今天十分想念你」,明天寫「我今天十二分想念你」,後天寫「我今天一萬分想念你」……但是只是一個數碼的疊加,對於讀者來講,對於收到這封情書的人來講,只是一個數碼的變化,毫無意義,根本不會擊中他內心柔軟的部份。

所以我們要看,描寫孤獨,這很難,怎麽寫呢?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山是高的,鳥是空中飛的,這是需要一個人舉頭昂首來看的。 「萬徑人蹤滅」 ,「徑」是腳下的路,「蹤」也是腳下的足跡,是需要一個人低頭俯首來看的。

這兩句連在一起,就是一個人自下而上環繞四周,無處遁逃的那種孤獨感,仿佛一張大網把我們給裹挾殆盡,無處遁逃。所以,是非常強大的一張網,我們有時候想想,確實是這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你看他用了特別的字眼:絕、滅、雪,其實都是入聲字。

我們說了聲音對於一首詩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押入聲韻的詩詞,比較集中的代表,像李清照的【聲聲慢】,如果我們會講粵語,用入聲字的方言來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就會感受到像一個女子,說三句話一抽噎,說三句話一抽噎,那種感受。所以入聲韻的作品一定要格外地引起我們的關註。而「絕」「滅」,又是特別決絕的字眼,就好像你不僅是被籠罩在內,而且好像是無處遁逃,嚴絲合縫,你就根本找不到一個出口,那樣的一種決絕的感受。

面對這樣的孤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鳥和人本來都是向往自由的,本來都是希望自由自在的,但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我們靠什麽活著呢?「孤舟蓑笠翁」,你要註意,這裏出現的是我們能夠抵擋這種孤寒環境的裝備,是孤舟。你看「孤」是單薄的,「舟」是非常微小的,它不是巨艦,不是遊輪,對吧?「孤舟」「蓑笠」,又是最單薄的一個抵擋風雨的裝備,而且是翁,他不是一個壯年,而是一個垂垂老矣的形象。

也就是說,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出場的主人公只有最低裝備的條件,那他能夠抵擋住這份嚴寒嗎?但是你看最後一句:「獨釣寒江雪」。

【獨釣寒江雪】 王延林 作

整首詩的題目叫【江雪】,「江雪」兩個字到了全詩的結尾才出現來點題,但是卻分外的有力量。「蓑笠」他不僅能夠在這種孤寒的環境中生存,雖然他孤獨,是「獨釣」,但是他釣的是什麽?是江雪。也就是說,其實他釣的是一份信念,是內心中的一份持守。也就是在如此孤決的境遇中,我不僅要活著,而且我想著我能夠堅守到春暖花開、冰雪消融的春天的來臨。這就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

朝拜之路

其實我身邊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南開大學的一位語言學教授,意西微薩·阿錯教授。我剛剛來到南開的時候,就聽說了他的事跡,我後來還去找他的夫人求證,我說真的覺得能夠跟阿錯老師這樣優秀的老師做同事非常的榮幸。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電影,叫【天下無賊】?意西微薩·阿錯老師是藏族人,當時他的工作就跟【天下無賊】裏傻根的工作差不多,就是在那個寺廟裏上顏料彩描。但是因為他有自己的一種追求,不僅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要生存下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還希望能夠不斷地突破自我,有一個新的超越。所以他就報考了南開大學中文專業的專科自考,進行完專科自考之後,他又參加了本科的自考,拿到本科證書之後,他又報考了南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來到南開,他才開始接觸電腦,等到他讀完博士,從南開大學畢業,他已經可以把電腦遊戲裏主人公的名字改為阿錯,大家可以想見一個人成長的足跡。

【岡仁波齊】劇照

但是大家知道嗎,當他超越出自己原來的那個環境,要從藏區參加我們全國自學考試的時候,比如說,一般自學考試都是安排在周六、周日,他就需要從禮拜一出發,背著一筐幹糧,步行5天走到考場。就是從周一一直走到周五,翻山越嶺,然後來到考場,周六、周日參加完考試,他再背著幹糧,從下一個周一走到周五,回到他的家。

後來我跟阿錯老師的夫人也曾經交流過,她說現在阿錯老師再回憶起自己當年自學考試的那段求學歷程,他倒覺得挺有收獲的,因為他計算了一下自己往返的這些路程,因為他每參加一次自學考試都需要步行這麽遠,來回10天的歷程。他說計算了一下這個路途,正好跟自己從家裏到拉薩的路程,是差不多的。所以整個也有一種虔誠朝拜,這樣自我不斷精進堅守的一種力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