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性本質根源論】深刻認識一下自己,了解人與生活及社會的關系

2023-12-08文化

寫作序言:首先感謝今日頭條平台能讓作者與讀者以這樣書面的行式溝通,從註冊賬號以來寫作的文章不多,效率有點低。我寫作的文章只是為了邏輯思維的訓練,只是把訓練的文章內容分享給大家,文章的好與不好請大家見諒。看著生活中有的人在自己熟知的世界裏痛苦不堪,特此寫了【人性本質根源論】,這篇文章寫的是人的普遍性而人性是復雜多變,為了確保書寫的準確性,沈澱思考了一個半月,寫了半個月才完成。書寫事物普遍性的文章不像娛樂敘事文章簡單明了,可能對有些讀者來說有些晦澀難懂,枯燥乏味而還必須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才能概括事物普遍性的準確性,你可以理解為哲學的書寫方式。希望大家認真閱讀,認真思考,哪怕文章中有一句話讓你明悟,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就是有價值的。如果有不同意見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有時間就回復,大家共同探討。

人的共性:我們人與人之間本質上既相同又不相同或者說相同中含有不同的地方。人本身是不能指出的,能指出的只是一個特定的人,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個概念詞,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人一

定是指的一個具體的特殊個體 ,這個特殊個體一定從屬人的共性特征,如果我們把這個特殊個體中人的共有的內容去除那它也就人不是人了。我們每個人不管外在的和內在的一定是共性中存在著個性,如我們每個人都有四肢軀幹,五官相貌,但每個人又都不一樣,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眼睛大的有眼睛小的等等,我們外在性中的個性不一樣來源於父母,我們都是父母基因組合孕育而成的個體,我們身體中自然而然的蘊含著父母的一部份特征,比如我們部份相貌,走路姿勢,性格像父母,身體健康情況跟父母有很大的關系就是這個原因。人是有思維有思想有認知的鮮明的個體,七情六欲是我們內在性的共性即人性,人性是在人的本能內容驅使在追求自己所認為的價值或維護自身利益在各個階段各個條件下主觀思想與客觀事實矛盾沖突或和解時人的精神世界內容活動的體現在表情及行為的外在性。人是理性的所以人性體現的條件不同,這個不同與我們的認知有關,如果說我們外貌還有相似的但我們的認知是獨一無二的,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認知的不同。

人是有生命特征高級生物,每天需要運動維持生命活力以及生產實踐活動來獲取生存資源的外在行為而這個活動空間範圍即時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個人生活行為都是由我們內在的主觀思想所主導,這個主導思想內容包含著人性、意誌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是隨著外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是復雜多樣性的,這個變化的根源是什麽?什麽是不變的?唯有人性本質根源是不變的。根源有兩種本能和精神上的,有時根源與精神內容及認知纏結在一起多種多樣的,形式是復雜多變,下面我們一一論證。

論證自然界中生命個體的共性根源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個體在外在的生存環境變化中為了生命存在的合理性本能的趨向自己有利的生存環境和躲避危害自己的行為,近代闖關東就是原生的生存條件惡化到無法生活向土地遼闊食物豐盛關東去闖蕩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是歷史上唯數不多為了生存人口大規模遷移的歷史事件,是典型的人趨利避害的例子。趨利避害不只是人獨有的行為,動植物也有 ,你試想一下我們生活中有時發現樹木向陽的地方枝葉繁茂背陰的稀疏或者我們移栽或砍伐樹木時發現向著水源和土壤肥沃方向生長的根系多些,再者有些動物會向水草豐沃或氣候溫暖的地方的遷移遇到危害會自然的躲避這都是趨利避害的表現。尤其我們的人類天冷會加衣天熱會減衣,人有時會遇到傷害到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時會下意識躲避,如生活中燙著或某個東西紮到手,我們會不用思考下意識會抽回等動作,嬰兒在身體不舒服或所處的環境不舒服時會哭,由於嬰兒剛出生大腦發育還不完全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哭與不哭是它表達的唯一方式,再者生活中有的人思維不健全或五官六識失真,他們遇到能危害自己的時候也會躲避,也知吃喝、冷暖。由此可知有生命的個體都本能向往有對自身有利的地方發展避免自身危害行為的表現都是為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地球上存在的任何物體必須遵循地球上一定的環境或者說這些環境催生這些事物這是規律也就是合理性。例如,自然界中的植物各種各樣品種繁多,無論那種植物生存方式都是一樣的由它的根系汲取土壤中水分及所需的營養物質經過樹葉透過光合作用轉化自身所需的營養物質來成長的,動物作為能動且有意識思維的自然物,以植物或者以比自己低階的動物為食物及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維持生命,我們人類作為有意識思維且有思想能按自己意誌改造自然界中物質加工生產為自身利用生存方式更為復雜,人之所以是人是受人的基因內容所規定的,植物,動物也一樣都受它自身基因所規定,自然界中有生命的個體之所以能存活因為它自身適應這個世界的環境或者說環境中有它生存需要的條件。我們的生命是思維意識為主導以身體為載體,思維意識消亡我不一定會消失在這個世界如植物人但身體消亡人必死,可見身體的重要性,身體需要及時補充食物、呼吸氧氣,在合適的溫度和壓力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例如人無法在水中生存,因為人沒用魚類腮式呼吸水中氧氣的機能或者說水中沒有現在人呼吸方式的空氣,所以人沒有在水中存活的條件即合理性。世上物體是物質組合而成,是物質就的遵守物質運動規律,環境也不例外,生命個體外在生存條件即是環境也會根據本質運動而變化的,在這變化過程中會在自身承受的極限內會本能向著有利於自己條件發展避開不利,由此可證趨利避害是動植物及人共性,是生命載體在外在的生存環境變化中自我保護本能的需求,是最基本根源,生命越低階越明顯越高級越復雜。

論證第二人性本質根源精神內容好惡(惡:wu喜歡,不喜歡的意思)、善惡的起源:人是靠感覺器官五官六識感覺到事物的表象然後反映到大腦首先形成意識思維。這個意識思維的主要內容就是人的感覺到事物的表象,感覺器官雖然是共性,但每個人感覺事物的感覺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誰也無法替別人感覺,感覺是我們接受外界資訊方式是精神內容的起源,有時需要身體某個或多個感覺器官協調完成,感覺到的事物有時能讓人的身體或心情產生舒服或不舒服因而是感性好惡的根源。我們人因有思考能力而是理性的,能加工改造自然界物質為己所用的活動獲取資源,然而我們不可能自己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因而產生資源換取資源行為即是社會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一定有物體與人參與進來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人的意誌為目的,有利於或阻礙破壞完成目的物體與人的行為使人在生活中產生以利益或價值為根源的理性好惡。感性與理性可以並列存在也可單獨存在但理性思維是我們獨有認識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在感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事物,兩者是叠進的關系,理性不可單獨存在的。感性上的好惡與理性好惡有時是矛盾的也可以相互轉化。比如我們吃的食物有的喜歡吃有的不喜歡吃,就是感覺著好吃與不好吃無關營養這是感性好惡,感性好惡遵循感覺無關利益,再者我們不想上班但又不得不上班,不想上班就感覺很累這是感性上的不喜歡,不得不上班是為了生計這是利益理性上喜歡,這時又是矛盾的,理性好惡遵循的是價值或利益。還比如我們一開始我感覺人和器具等等好和不好,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挺好或不好,說明感性好惡與理性好惡可以相互轉化的。由上論述可得證人的好惡分為感性和理性兩種,感性可以單獨存在,理性是在趨利避害延伸到生活中的規定範圍內容中的。

善與惡的根源之善的起源:【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為什麽性本善呢?善的定義又是什麽呢?善與惡是對立兩種社會行為,無善就無惡,善與惡是兩種行為互相參照的,從過去的角度來看無償幫助別人的行為即為善(善在父母恩情根源論中敘述過在這裏就嚄不多加贅述),那麽「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只能說明剛出生的孩子沒有成年人那種復雜的心性是一種純真無邪的而每個剛出生孩子都一樣心性的「善」。善還有一種形式要註意的那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的善,比如商業上為了開啟市場或名氣免費捐贈物質到養老院或災區等等,這種行為與我們常見的善不同有一定目的性,你說不是善它卻在善的規定內容之內我們定義為商業的善,國家賑災救濟或政府部門幫助群眾不是善因為國家財力物質來自人民大眾是職責所在。

善與惡的根源之惡的起源: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吃草,草也且有一定意義的生命,食肉動物獵殺弱小的動物為食,我們只認為殘酷只有強弱之分並沒有感到惡,那麽惡只屬於人類獨有的社會行為。生活中惡行的定義是什麽?得從生活中找尋,人有自殺自殘或打砸自己財產的行為我們只認為是傻並覺得是惡行,那麽就是以傷害別人人身和破壞別人財產的行為就是惡。是什麽促使惡的行為也就是動機,惡的起源又在哪呢?我們小時候都有過當英雄拯救蒼生的夢想,為啥是夢想呢?因為存在想象中,想象與夢境的思維方式一樣都是無憑無據不據實事性的存在著因而用夢想形容這個想法,思維是自由自為的存在著所以我們的想象可以無障礙且能自由切換穿梭在我所認識的世界的思想內容裏,如我一會想象美食接著可以想象天上的月亮等等吧。如果英雄夢是存在想象中的善念,那麽我們想象中有違道德法律的想法即是心中的惡念。惡念會受外在條件刺激無限放大又或者外在的條件也會激發心中的惡念直至行動。惡念三種外在條件及內容規定:一是生活中有以鬥蛐蛐,抖羊等行為取樂這是人的感性好惡,在正常的道德法律範圍內是正常的行為,如果不在正常的範圍內取樂就是惡行,你試想一下,從前的古羅馬的角鬥士,近代日本侵華戰爭中的南京大屠殺裏日本軍官以殺人為樂的暴行,以及社會中感覺陌生女孩很漂亮而實施強暴行為的強奸犯等等都是感性好惡延伸惡行。二是生活中報復社會行為的惡行,國內這種行為很少不過也有,國外的校園槍擊事件等等是因為自己的生存能力無法跟上社會的步伐而排擠到社會邊緣造成的生存壓力感覺到社會不公平的行為。人的生存受到威脅在求生欲下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惡行。三是為了利益或價值出現的惡行,這也最常見的如小到鄰裏之間的爭吵,個人之間矛盾,商業造假了,官員的腐敗,大到戰爭……都是因為利益或價值引起的惡行。說到這可以說明惡行的起源是惡念,惡念會在感性好惡,生存,利益或價值條件下會激發。

進一步解釋人性基本根源趨利避害在生活中延伸形式:身體作為生命承載體需要每天消耗收自然界中食物等資源來維持身體生理系統的正常執行,然而人是有思想有智慧的會對有利於身體的物體資源產生需求即是價值,已經擁有的是利益,我們獲取資源的活動就是我們的生活。生命為了存在的合理性人性本質根源必然延伸到生活中,因身體必須每天消耗資源沒有資源就會身體消亡接著生命也會消失,我們會把價值和利益看作第二「身體」,那麽我們生活中會以身體和價值利益為根基的趨利避害。

趨利避害延伸形式:一是我們本能的會讓身體處以安逸的環境下而生活中獲取資源需要身體勞作,這種情況下兩者是矛盾的所以我們有拖延的特性,老話俗語「餓了楞,飽了蹭,不饑不飽不想動」就是說的這一現象,看來我們生活中有兩種「利」一是對自己身體的利,二是價值和利益的利,所以生活中因懶窮困潦倒人多的是,因工作勞累至疾的也有。人是有好吃懶做和拖延的特性。二是人不可能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必定會與其它人產生資源換取資源的生活行為,由於人的獲取資源能力不一樣就會有強弱之分強者獲得資源多弱者獲得少生活地位就不一樣了就會窮富之分,我們知道自己資源多就會生活的安逸少就會勞苦因而產生生活上安逸地位,由趨利避害本能驅使往安逸舒適的生活地位去就會想獲得更多資源於是就有了攀比心。攀比心就是你比我強我比你更強總之一句話我要比你強的特性。三是你處以生活上高位我處以下位就會激發我們感性好惡讓我們心中不舒服就會有嫉妒的心理,感性好惡是無憑無據的只遵從感覺,只要感覺你比我強比我好比我富心裏就會不舒服所以我們都有仇富的心理。嫉妒心是趨利避害本能下你處以不利的條件的心理反應。四是生活中得從別人手中獲取資源,有時別人的地位比自己高,為了更好有利的獲取資源而偽裝自己不利方面來迎合別人的感性上的好惡造成一種思維認知上的假象,這一現象行為就是人的虛偽,虛榮的特性。五是,每個人都想利益最大化這是沒錯的可在與一人或多人合作整體裏,人與人之間這種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是矛盾的,你如果利益最大化別人就會在這整體裏占有別人的利益,自私自利特性是人與人合作時在追求共同的價值上利益沖突的產物,是他人給你的定義。由此可知人是有好吃懶做,攀比心,嫉妒心,虛榮虛偽,自私自利的特性。

解釋人的共性七情六欲起因:(1)人有眼、鼻、耳、舌、身體五個感知器官,眼睛能看到萬物外在的形狀,鼻子能嗅到世間一切味道,耳朵能聆聽自然界中的聲音,舌能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身體能感觸冷暖與疼痛,我把這些感知反映到大腦經過思維的判斷就是各個感知器官意識到的內容這就是我們的五官六識。感性意識是人接受外界資訊的初始也是精神內容的開端,在感知過程中能讓我們的身體產生舒適感或不適應感,舒適感能讓大腦分泌一種多巴胺的物質會讓大腦處以興奮狀態使人心情愉悅就有了喜歡不喜歡,人在同一事物或人給多次你帶來的舒適感你就愛上這個事物或人,那麽就說明愛的起源是喜歡來自舒適感。這麽說與【父母恩情根源論】中愛是情感表達外在行式是否是悖論?不是的,情感的起源也是舒適感,從自我角度剖析,我愛上某個人或喜歡事物給我帶來的特殊的舒適感,人與人或動物之間用感情表達而與沒有生命事物用喜歡 ,在這裏喜歡和愛是一個意思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是總的有一個外在的行為來表達這份愛和喜歡。例如,生中購買一輛汽車,車的外觀,動力,內飾各個方面都符合我們的要求,駕駛也帶來的那種舒適感讓你喜歡上了這輛車,但是你總有一個表達喜歡這輛車的行為方式,你會稱呼愛車,車臟了你會清洗,路況不好放慢速度等這就是愛的形式,由此而知,愛是自我向內對喜歡舒適感表達的內心形式,向外一種表達愛的外在行為,那麽愛是情感的表現的外在行為的說法只是說明了外在的形式是不完整的。

(2)生活中我們會喜歡愛好上各種各樣的事,物,人給你帶來的舒適愉悅感如美食,香煙,美酒,唱歌,戀情中戀人等等舉不勝舉,人在饑渴到極限奄奄一息時只想喝一口清水一口饅頭,米飯,稀粥最簡單的食物充饑而不是我要喝酒,吃雞鴨魚肉,等緩口氣過來才會想到這些美食,那麽生活中各種愛好並不一定是生命必須必要的而是在生存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感知帶來的舒適愉悅感我們稱為欲。欲是五官六識感知到舒適愉悅感所以分為眼欲,耳欲,鼻欲,口欲及為了生命延續身體皮膚感觸帶來的性欲,欲是快樂的根源,如果沒有七情六欲那麽我們與石頭無疑冷冰冰的毫無感情而言就沒有這花花世界。欲,能給人帶來快樂是由於趨利避害的本能驅使會向往再次得到這份快樂就是我們稱為的欲望,人的欲帶來快樂是時時刻刻都有可能發生的也沒有次數限定的所以欲望無窮大的直至生命結束。欲望分為生理欲望和感覺外界事物帶來快樂引起的感知欲望,例如我們吃的美物,在身體需要營養物質時刺激大腦會有饑餓感想吃食物,在想吃什麽時會與我們思想概念內容中以上次吃的食物帶來的舒適愉悅感的內容為根據而再次選擇那個食物,如上次吃的燒雞不錯這次再吃燒雞就是這個意思這是生理需求刺激下引起的口欲,生理欲望還有皮膚感知冷暖和性欲。感知外界事物快樂引起的欲望就多不勝舉了,如唱歌,旅遊,玩車等等,它是以上次事物帶來快感思想內容為根據不會有生理刺激,但有例外特殊存在的那就是煙、酒、毒品既有類似生理欲望又有感性引起的欲望,因為煙酒毒品中的物質能容入血液中,血液中的這些物質低於平常量就會刺激大腦想抽煙喝酒吸毒,這也是煙酒難戒的原因。癡,是指人以過去帶來舒適愉悅感的某個生活場景的思想內容為思考內容多次想念而想再次得到因人的精力是有限不能同時思考兩件事而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行為。例如,我們懷舊回憶就是過去的思想內容被再次想起那份安逸,甜蜜的生活過往。貪,是指人無限放大舒適愉悅感,如遇到美食吃了還想吃,抽煙,煙不離嘴一根接著一根,遇到好玩的事情玩了還想玩等等。

(3)人是智慧的能制造追求生活中各種各樣欲望帶來快樂的,上文也說到生活中的愛好一定建立在生存的基礎,那麽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和幸福快樂,就會需要各種各樣的資源,每個人愛好都不相同所需求資源也不一樣在資源豐富的條件下於是就有了選擇,選擇自己需求資源相對來說就有了價值,我們是透過實踐活動獲取資源價值的是要付出時間,勞力,錢財於是就有了自身利益,錢財是社會衡量資源統一標準。在生活中由於我們的認知和不可控的外在條件因素,在追求價值和維護自身利益時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主觀思想的價值取向,在各個過程各條件下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體現形式進而激發精神內容中喜、怒,哀、悲等情緒波動。

(4)趨利避害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會本能的讓自身遠離危險和避免傷害而生活中有很多意外發生讓自身處以危險環境中,人自行脫離危險環境的行為就是求生欲。

人性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由你,我,他組合成有自己的文明體系的人類集合體。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生產參與者,為什麽呢?因為還是那句話人自己無法滿足自己所需的所有資源,如果人把欲望降到最低也不行。例如,農民能種地打糧滿足自己的最基本的吃食,那麽保溫避寒的衣物,遮風避雨的住處所需的建築物質那裏來,假如這些都可以滿足,那麽人的一生總有個大病小災或意外導致的外傷在人性本能求生欲下也需要看醫生而人人都不一定都懂的醫術,就是懂的醫術也有其它的地方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人透過自己的生產勞動獲取的資源除去自己生存所需的剩余拿去交換的資源就是社會財富。

資源,是吃、穿、住 、行、樂所需物質,吃穿住為生存所需,行是生存生產所需,樂是人追求欲望快樂所需,社會一切實踐活動都是為人的五大需求也就是五大行業多層次延伸的社會活動。資源剩余即是社會財富,那麽可以說資源生產者即是社會生產力,參與資源交換的就是社會生產力參與者。資源交換資源的交易是人主導的而人性本能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間是矛盾的,而雙方都知道這樣無法完成交易,會在矛盾中找到彼此滿意的利益平衡點這就是最原始的經濟規律。

人類社會文明相對自然界來說是一個大的整體,而在這一個大整體中有分為若幹個小的社會文明。例如,原始社會的部落與部落,封建社會中王朝與王朝,現代社會的國與國之間。無論過去的現在的那個社會文明的國家生存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加工改造自然界中物質加以利用,這個國家所擁有的土地範圍上自然界物質就是國家資源。以國家為單位社會文明,為了確保自己的資源充足和不受外部掠奪必定催生出資源管理和社會生產力規範領導者即是國家政權。國家不管社會生產者,生產參與者和管理領導者都有不同的人員組合而成具有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是人都具有人的特性,在不同的利益條件下都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國家的強大不是個體或某些群體的強大而是整體的強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資源掠奪的抗衡之爭不是某些個體和少數群體能抗衡。所以這時國家整體與個體或某些群體的利益最大化之間是矛盾的,為了國家的強大平穩的發展,會出行一些法律禁止人不擇手段的利益最大化弱肉強食的行為,會有社會道德規範引領生產平穩前行。人性在社會中體現形式會隨不同條件而出現,例如,因人好吃懶做的特性,不問自取的偷盜行為,不勞而獲的特性賭博行為等等,各種各樣舉不勝舉,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總結:說到這歷奇本上把人性說清楚了,人性的本質是趨利避害,根源是生命的合理性。但是要註意一點是感性好惡與感性好惡(wu)中的惡延伸的惡(e)行和生活中的善是可以獨立趨利避害範圍以外的。人的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不要因暫時的困難迷失自我走極端,也不要在社會中因利益之爭而行惡且要保護好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特別是陌生人看你不順眼的一定要遠離,這是感性好惡引起的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無論你怎麽做都不行。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日光之下無新事,都是人的那點事,世間之事,無論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只要人的內容沒有質的變化,都是人的那點事,知道了就不會大驚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