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句台詞都沒有的【只此青綠】,再引領國風美學!

2024-09-30文化

1905電影網專稿 2022年除夕夜登陸央視春晚舞台的舞劇選段 【只此青綠】 火遍大江南北,而今改編自該舞劇的同名電影攜原班人馬在大銀幕上回歸。

影片透過一位現代文物研究員的視角,跨越近千年的時空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宋代少年畫家王希孟創作【千裏江山圖】的艱辛歷程以及無數勞動者共同鑄就這幅傳世之作的匠心精神。

電影【只此青綠】實作了國風美學從靜謐畫卷到靈動舞台再到光影世界的美妙跨越,本期【 今日影評 】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江逐浪,一起來聊一聊全程沒有一句台詞的國慶檔電影【只此青綠】。

國風美學再掀熱潮

自點映以來,電影【只此青綠】就收獲了不少好評,「深深被中式美學所折服,超大幕的美感暴擊,從此俗物不入眼,老祖宗嚴選」等等的評價更是不絕於耳,從這些評論當中可以發現有個關鍵詞,那就是「國風美學」。

相信很多觀眾被【只此青綠】的絕美畫面所震撼,覺得這就是從唐詩宋詞中走出來的中式美學,青綠不語,丹青不渝,這就是東亞人跟西方人不同的審美,講究在含蓄中還要有空靈,要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江逐浪表示「非常喜歡的‘聽雨’這一段,演員真實地在水中的起舞,人躺在水中神遊物外,而且這一段情景特別空所以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間,特別吻合心中對於中式美學的詮釋和定義」。

【只此青綠】何以驚艷眾人

電影【只此青綠】的國風美學實際上是根植於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千裏江山圖】以及它同名的舞劇,電影以光影為媒,一幀一舞盡顯中國文化底蘊,講述了【千裏江山圖】背後的傳奇故事。

【千裏江山圖】定格了大宋江山的絕代風華,歷經千年雖然部份顏料已經脫落,但山巔的那一抹青綠色卻始終鮮亮。

畫家王希孟把唐朝人的繪畫技法和宋朝人的繪畫技法結合起來了,給人的感受就是富貴清雅。細看這幅長達十多米的畫會發現它分為了六個段落,山作為畫中的重中之重,但山跟山之間有村莊橋梁做連線,所以欣賞這幅畫的時候就有一種看電影的節奏感。

如果再去用放大鏡去細看【千裏江山圖】,會發現山從近到遠的層次,到最後隱入的淡淡一抹痕,水面也是從明顯的波紋再往上慢慢就跟天融在了一起,所以它不僅僅是像照片一樣的景致,更講究可觀、可居、可遊。

同名舞劇【只此青綠】自2021年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共走過了七十多個國家,表演了六百多場,在海外也有不少的忠實的粉絲。

舞劇【只此青綠】的特點就在於寫意,此前很多的舞劇是帶有強烈的故事情節的,而【只此青綠】的故事情節很弱的,表現的是一個畫家的追尋,把一個個絕美場景串聯在一起,利用的光影和肢體效果來模擬了一幅畫,當【只此青綠】的造型和整個畫放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現,雖然沒有一個地方是一樣的,但是卻會覺得它們是神似的。

舞台劇與電影如何更好融合

除了國風美學的震撼,網絡上也有很多粉絲表達對於這次電影改編的不滿,評價說「除了入畫,所有的齊舞都遠不如劇場,有些東西還真的只能夠進劇場看」,對於網友的評價,江逐浪教授表示也有同感,舞劇與電影這兩種藝術形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能直接把拍電影的手法套用在拍舞蹈上了。

大量地使用了特效和特寫鏡頭在這部電影中其實是不適合的,武俠片借助特效和特寫是因為武打動作需要藝術化的表達,但舞蹈不一樣,舞蹈演員都是真功夫,鏡頭切得太碎的話整個舞蹈就被割裂了,反而讓觀眾看不到更好的舞蹈效果。

例如「唱絲」這一段,在舞劇中是沒有實景的,舞蹈演員們彼此為對方的背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但是電影進入了實景中,反而讓觀眾覺得在生活化的場景下突然之間就出現了一群不幹活的跳舞的人,就像印度的歌舞片一樣,原本的寫意性東西就沒了。

不可否認的是,舞台藝術和電影藝術是雙向反哺的,有不少優秀影視作品大爆後改編成舞台劇,反之亦然。爆款舞劇改編上大銀幕,在留住舞台粉的基礎上,還能吸收新的觀眾群體,是皆大歡喜的「雙贏」。

在電影中,無限的美景那是天地,畫家王希孟以及尋石人、磨石人、執筆人是眾生,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見天地見眾生」,天地和眾生共同成就一項驚天偉業,由此【只此青綠】便不止於青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