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丨」竟然是個漢字?聊天的時候看到這個字,一定要註意了!

2023-12-20文化

文丨看今朝

編輯丨看今朝

「這個周末加班,收到請回復。」

「1

1

1

1。」

一個 「丨」 混在一堆「1」裏面,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更別提統一地收到回復了,只是有人卻表示「回復是上午發的,人是下午走的」。

原來領導也知道「丨」,早知道就不賣弄了。

那這個豎著的一到底是什麽意思,它不是一個偏旁部首嗎?

「丨」是一個象形字。讀作「袞」(gǔn),此時從上往下寫意為從上往下跌落而旋轉。

當「丨」從人們熟知的豎偏旁脫離出來,單獨作為一個字時,它就有了另外的讀音,另外的含義。

當別人在聊天過程中回復你「丨」時,可得仔細辨別它和表示收到的「1」的區別,如果你不懂這個諧音梗,可能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就應該能想到另一個意思,他在委婉地提示你離開—— gǔn。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當你以為「丨」讀「gǔn」時,其實它還讀 「shù」、「yī」、「tuì」, 沒錯,「丨」這麽一個簡單的字,就有4個讀音。

當「丨」讀 「shù」 時,和我們平常讀的「豎」相通,就是直立的意思。

當「丨」讀 「yī」 時,它是一個姓氏,有三種說法流傳於世。

第一種說法源自姜姓,出自上古帝王椲丨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第二種說法源於羋姓,出自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屬於漢族入旗改姓為氏。

第三種說法源於蒙古族,出自河南白氏家族,屬於蒙古族入旗改姓為氏。

當「丨」讀 「tuì」 時,它和最開始的「gǔn」剛好相反,「gǔn」是從上往下寫,「tuì」是從下往上寫。

了解了「丨」的四種讀音和意義,不少網友腦洞大開。

有的將「丨」和另一個生僻字「亻」(dan)連在一起,組成 「丨亻」;

有的將「滾滾紅塵」替換成 「丨丨紅塵」, 「給老子滾」替換成 「給老子丨」。

不得不說,漢字的同音替換讓網友整得明明白白,在這裏也提醒大家,適度玩梗,畢竟如果你的領導也看了這篇文章,那他同樣知道你究竟回復了個什麽東西。

除了「丨」,下面這些一筆就能完成的偏旁部首單獨拎出來也是一個字。

「丿」, piě, 當偏旁時,它是「撇」,也是組成很多字的基本筆畫之一,單拎出來作為一個漢字,有「不」的意思,和其他字組合在一起表達原本含義的否定,如表達兵器的「戈」加上「丿」就組成「戊」,意為「不動之戈」。

「丿」也是一種生產工具,明清時期被用來煮鹽,整體形似鐵鍋,現在江蘇省內仍然有以「丿」命名的村鎮,廣東話中還保留著「不」的讀音。

「丶」 與「、」不能說完全一樣,只能說有99.9%的相似度,「丶」讀 「zhǔ」, 很多常用字都離不開它——東、冬、頭、麗、令、主、州、術......

而「、」是一個標點符號,讀頓號,在我們表示一些並列詞語和某種次序時經常用到,使用頻率僅次於「,」。

很多人將「丶」與「、」混為一談,但它們除了外形相似,功能、位置都不一樣,「丶」作為漢字偏旁和獨立的字,書寫時在田字格的中心位置或隨著部首位置改變,「、」作為標點符號,書寫時貼著下方。

與「丨」相似的一點,「丶」也是一個小眾姓氏,有記載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曾在匡地任職,後代子孫皆以此為姓,直至趙匡胤建立北宋,古代有避諱皇帝的傳統,匡姓子孫因此改姓為「丶」,後來朝廷認為「丶」姓不妥,匡姓子孫又改為康,北宋滅亡後,避諱之說也不復存在,部份康姓又改回了匡。

「亅」 「jué」, 大家熟悉的「亅」應該是作為偏旁「豎鉤」,像「了、予、事、爭、才、樂」都有「亅」。

追根溯源,「亅」其實是魚鉤上的倒須鉤,觀魚鉤形狀,可見「亅」乃是象形字,即便是今天來看,依舊十碎形象。

「〇」, 這個字就很好猜了,讀作 「líng」, 表示數的空位,在一些名詞和正規的檔或者日期表示中較為常見,如「二〇二三年」、「三〇一醫院」等。

需要和「〇」加以區別的,是阿拉伯數碼「0」和漢字「零」,阿拉伯數碼「0」用在很多地方,平常表示數碼10、100、1000,電腦語言也用0和1來交替,這些都不能換成「〇」;

而「零」和「〇」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互通的,同為漢字,區分它們更難,在一些阿拉伯數碼的轉化上,如果出現「個十百千萬」等有數位的,就將0寫作零,如35601元寫作三萬五千六百零一元;如果不出現數位,將0寫作〇,如最常見的日期,2010年寫作二〇一〇年。

除了表示數的空位,〇也是一個小眾姓氏,在2009年就發生過一起〇姓男子因為姓名數據庫無法查詢到〇姓,無法辦理二代身份證的事情,當時引起了廣泛關註,最後戶政資訊科將這位先生的〇姓上傳到公安部,在更新之前〇先生的名字只得先用█代替。

看完了文章,不知道你還記得 丨、丿、亅、丶、〇 這幾個生僻字的讀音嗎?你還知道哪些生僻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