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寫著寫著就「飛起來了」,這是李黎厲害的地方|新書分享會

2024-03-27文化

3月24日,作家李黎攜新書【夜遊】【曉行夜宿】做客南京鼓樓區圖書館「春風閱讀季」,與作家韓東、曹寇、趙步陽、鐘嵐等展開對談。活動由【青春】雜誌總編輯李檣主持。

△ 李黎

南京作家李黎是「80後」作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學編輯,著有詩集【深夜截圖】【雪人】,出版小說集【拆遷人】【水滸群星閃耀時】。曾獲紫金山文學獎、金陵文學獎、紅巖文學獎、揚子江年度青年詩人獎等。

△ 【夜遊】 李黎 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曉行夜宿】與【夜遊】是李黎在2023年出版的兩部短篇小說集。【曉行夜宿】是南京市「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系列作品【文學之都·青春文叢】中的一本。這是一部關於時間的小說集,收錄李黎寫於20歲至40歲的9篇小說,讀者可以跟著作品主人公一起經歷鄉村的童年、外出讀書、高考以及落腳城市。【夜遊】收錄了作家李黎14篇以夜晚為敘述背景的短篇小說,小說在夜晚這一特定時間展開,聚焦都市男女的生活日常,努力在對現實人生的文字觀照中挖掘當代人的精神內核。

△ 【曉行夜宿】 李黎 著 南京出版社

「講好玩又充滿意外的故事」

評論家、詩人、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趙步陽與李黎在本世紀初相識於網絡,因文學這個共同愛好而熟悉。趙步陽表示,透過對比閱讀李黎的新書與舊作,能發現李黎在大約十年前就解決了「如何寫」這樣的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這些年他一直在處理的其實是「寫什麽」「表現怎樣的人物」「呈現怎樣的內容」這些問題,「分析這兩本新書,寫作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與回憶和時間有關,一個人從鄉村到城市的落腳,從青年到中年時期的成長,以及被中年生活的裹挾,不得已的纏結。還有一類和當下的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認為是對我們生活的即時記錄。」

△ 趙步陽

「我特別喜歡李黎小說中的戲劇性,李黎小說的所有出發點就是追求怎麽把小說寫得好玩,這是我們讀舊小說受到的影響,講好玩又充滿意外的故事,這是李黎小說非常有魅力的部份。」趙步陽說。

△ 曹寇

曹寇與李黎相識已久,一路從學生時期共同步入中年。在曹寇看來,李黎是心智成熟極早的一個人,「他早期的小說和現在的小說一樣,他對事物的情感也基本沒有變化。心智成熟極早,也確保他的小說質素是平均的,我非常信任這樣的寫作,我恰恰對那種‘悔其少作’,後來寫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終成為集大成者的寫作路徑保持懷疑。」

△ 李檣

李檣認為,寫作者的最高追求應該是讓讀者在閱讀時沒有任何障礙,甚至會產生一種「這種小說我也能寫」的閱讀的愉悅和信心,「閱讀李黎小說,我相信你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有一些時代性或者功利性導致的激情的文本和寫作狀態,讓這種應該成為主流的寫作姿態,反倒沒有成為主流,這只能說是一種遺憾。」

△ 鐘嵐

鐘嵐認為李黎的小說有兩大特點,一是關註人物精神層面的困境,包括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落差等;二是雖然小說關註精神層面的困境,但作者是用一種幽默、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的方式來呈現的。

「把真的寫‘假’」

為參加本次分享會,韓東集中地閱讀了李黎的小說,他表示自己大吃一驚,並給李黎發了一條短訊:「我覺得你寫得太好了。」韓東認為,李黎某種程度上是一位「被遮蔽」的作家,「這種‘遮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當我們在談論李黎那些天才的朋友時,忽略了一個人——李黎其實寫得跟他們一樣好。李黎時常在討論其他人的優秀作品,卻很少談論自己的作品,這也使得李黎成為一位值得信任的編輯,編輯需要有判斷力,同時不把自己的寫作置於其他寫作者之前。另一方面,作為編輯,也在寫作和出版,他人可能會有‘近水樓台’的感覺。同時,編輯這份工作也耽誤了李黎,如果李黎把全部的力量和精力都放在寫作上,我認為他今天的成就肯定是翻倍的。」

△ 韓東

韓東說,他閱讀李黎的作品有一種「親切感」,某些想法與追求與他的小說創作理念不謀而合,「李黎不寫宏大的東西,但他喜歡開玩笑,他寫得很荒誕很幽默,寫作題材就在他的身邊,而且他處理這些題材的方式特別好,沒有任何矯情甚至沒有任何抒情的地方。他處理這些題材的方式和態度,正是我喜歡的沒有添加,也沒有刻意地抑制。李黎也非常勇敢,他不回避小說是根據生活經驗來寫作的,他也不把人往卑微、猥瑣或可怕的方向寫。」

「有些人認為所謂的現實主義,是賦予虛構的東西以所謂生活的邏輯或現實的邏輯,讓讀者覺得這件事情是真實的。其實要反其道而行之,小說的出發點或觸動你的東西,可能非常具體,甚至是觸及你的心靈的東西,但是在寫的過程中,要把事物寫‘飛起來’,寫得跟生活不一樣,寫跳脫起來,把真的寫‘假’才是我們的目的。」韓東表示,「我能在李黎的小說中看到這一點,他根據生活經驗甚至具體的事情寫作,但不滿足於把事情記錄下來,他的目的在於文學,所以寫著寫著就會忘記事情的來源,從而產生奇觀和奇景,這是李黎特別厲害的地方。」

△ 活動現場

不進行「可疑」的寫作

分享會上,李黎回顧了自己的寫作道路。在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李黎就開始小說和詩歌寫作。某天,他在【東方文化周刊】上看到南京作家吳晨駿的一篇小說,「當時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覺得寫得太好了,同時覺得我似乎也能寫,然後我就寫了一篇投稿。」盡管這篇小說沒被采用,但李黎由此認識了編輯楚塵,並透過楚塵結識了韓東,由此正式走上寫作的道路。

「上大學時,每天課上得很少,有空就看看書,晚上一群人要麽打牌,要麽鍛煉或聊聊天。十點多熄燈後,很少能睡著,要麽胡思亂想,要麽就爬起來寫點東西,那個年代寫東西很辛苦,沒有電腦,都在本子上面寫。宿舍樓下有個傳達室,傳達室老大爺人特別好,給他一包煙,我接下來一周時間,晚上就可以在傳達室裏面看看書、寫寫東西。我拖著同學趙誌明,兩個人看看書、寫寫東西、聊聊天,聊天就容易爭論。雖然夜裏很遲,但總有人路過,路過的人看我們兩個人,就像看瘋子一樣的,兩個人十一二點不睡覺,在討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好還是托爾斯泰好。」

「現在回想起來,開始寫作的時間太早了,當時處於‘書讀得少,但想得多’的狀態。錢鐘書就批評過很多人之所以困惑,是因為書讀得少,但想得太多。整個大學期間的寫作基本上屬於這種狀態。」李黎表示,直到2010年左右,他才對自己的寫作比較有信心,「與韓東、魯羊、吳晨駿等作家的作品相比沒有那麽大的落差。」

關於為什麽寫作內容大多基於自身經歷,李黎回應,「如果某個題材,我既沒有親身經歷,也與我身邊的人沒什麽關系,我只是覺得這個題材可以在某個方面有巨大的收益,我就透過搜集海量的資料來寫作。我覺得這樣的寫作有點越界,自身的很多東西可能還沒有完全寫清楚,就興致勃勃地沖向了更加浩瀚無邊的歷史、人文、時代等,我覺得特別可疑。」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垚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