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穆濤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連載(74)【史記】【漢書】在寫法上是革命性的

2024-04-14文化

中國人的大局觀

作家穆濤長期沈潛於典籍閱讀,從【史記】【漢書】入手,上讀先秦典籍,下讀唐宋、明清文獻,經、史、子、集四部無遺。讀原典,從典籍中汲取養分,抒寫散文;把自己由一個編輯、作家讀成了「漢代的經生」。他最新的歷史散文作品集【中國人的大局觀】是一本讀史劄記,共有五個專輯,分別為:「中國歷史的學名叫春秋」「腹有詩書氣自華:關於【詩經】和【尚書】」「冊命之辭:中國古代官員的任職談話」「在制衡與失衡之間:【漢書】認識筆記」「黃帝給我們帶來的」。本書以【詩經】【尚書】【史記】【禮記】【漢書】【春秋】等典籍為底本,對照當今,對傳統、文化常識等給出鞭辟入裏又幽默風趣的闡釋,對深植於中國人內裏的文化氣質予以全方面展現,並結合一些社會問題,點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影響

紀和傳

紀和傳在體例上是有區別的。

紀和傳的源頭是【史記】和【漢書】。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這麽定位,「紀傳之興,肇於【史】【漢】」「蓋紀者,編年也」「既以編年為主,唯敘天子一人」「綱紀庶品,網羅萬物」。 「傳者,列事也」「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 「有大事可書者,則見之於年月,其書事委曲,付之列傳」。 紀和傳的區別在於: 紀重寫人,寫皇帝一生的大概要略; 傳重在敘事,寫功臣和社會賢達突出貢獻的事跡。 「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傳紀之不同,猶詩賦之有別」。

【史記】【漢書】在寫法上是革命性的,是中國史書寫作的創新。 漢代之前的史學著作,具體例之功的有四本,【尚書】是紀言體,【春秋】是紀事體,【左傳】是編年體,【國語】是國別體。 但這四本書有著共同缺陷,記人不充沛,述事不翔實。 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均是簡要概括,或用一兩句話籠罩。 在具體寫法上也欠生動,【左傳】【國語】被稱為「【春秋】的內傳和外傳」,是對【春秋】的發揚和補助,雖然筆法也多姿多元,但仍囿於專業讀者,不適宜廣泛的社會閱讀。 【史記】【漢書】出現,中國的史書寫作終於翻開了新的一頁。

【 史記】【漢書】被稱為「紀傳體」,因為紀和傳占著主體。 【史記】一百三十篇文章,「本紀」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表」十篇,「書」八篇。 【漢書】一百篇文章,「紀」十二篇,「傳」七十篇,「表」八篇,「誌」十篇。 「世家」是記寫諸侯的,介於「本紀」和「列傳」之間,班固著【漢書】時,不設「世家」,皇帝入「紀」,其他人物一並入「傳」。 「書」也是司馬遷的體例發明,是記述社會多方面生活的,天文、地理、禮樂、刑律、歷法、農工商貿。 班固的【漢書】改「書」為「誌」,又增加了文化、五行等內容。

劉知幾在肯定司馬遷的體例之功外,也從史學角度指出他的不足,比如標準不夠嚴謹,項羽不是帝王,卻入「本紀」,屈原和賈誼不屬於一個朝代,卻並為一「傳」。 【史記】的內容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約三千年歷史。 劉知幾認為這麽長的時間跨度,用「紀傳」體覆蓋不住。 「尋【史記】疆宇遼闊,年月遐長,而分以紀傳,散以書表,每論家國一政,而胡越相懸(北方南方相距遙遙); 敘君臣一時,而參商是隔(參商二星不同時出沒)。 此為其體之失者也」。 劉知幾推崇【漢書】的斷代史寫作方法,上自漢高祖劉邦,下至王莽,終西漢一朝,認為是歷史寫作的範本。

【史記】【漢書】這兩部大作品,也是應時代的,是生逢其時。 秦朝統一了全國,但只存在十幾年時間,是大一統社會的序曲,社會形態至漢代才逐步完備和健全。

「自六義(藝)不作,文章生焉」,自【詩經】【尚書】【禮記】【樂經】【易經】【春秋】之後,文章講究寫法了,這是【史記】【漢書】開創的局面。 但文章僅講究寫法並不夠,我們今天的紀實、傳記、新寫實,還有那個洋氣的非虛構,在強調寫法的同時,更應多學習【史記】【漢書】清醒認識社會的眼光,省世道,察人心,知得失。 寫現實的文章,失去了清醒,便一文不值。

在漢代,文學意味著什麽

「文學」這個詞,在漢代的觀念裏,比今天寬,也厚實。

文學一指文章經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之學。 【史記·儒林列傳】寫到劉邦殺項羽之後: 「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 」「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 言尚書自濟南伏生。 言禮自魯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司馬遷借公孫弘之口給文學的定義是:「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當年的文學家有三個硬條件:飽學與真知灼見;文章筆法講究;還得「恩施甚美」,這個「美」字相當於今天美學裏的美,不是表面的,是深層次的。杜甫有一句詩,與此遙相呼應:「文章千古事……名聲豈浪垂。」

在漢代,文學還是一種選官制度,當時科舉考試未興,是察舉制、推薦制,地方大員向中央舉薦的人才裏,即有賢良文學一科。 賢良文學是當年的高端人才,屬特舉。 大致的流程是,依皇帝詔令,地方官吏把舉子送至朝廷,皇上廷試,舉子策對,之後按見識高矮授官。 皇上高興了,會追加提問,一策之後,還有二或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這麽出籠的。 賈誼和晁錯都是經歷這種嚴格遴選脫穎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