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爆款|春節火出圈的非遺文化,原來這麽牛!

2024-02-21文化

1

爆火的非遺

2024春節,一個看似平常又不尋常的春節,人們不再只有回家這一條路,更多的人,踏上了旅遊的路......

從人從眾的景點到高到離譜的返程機票,再到堵到走不動的高速,進不去的景區大門,這些都是久居榜首的熱點。

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景點,還有一些出圈的內容,你可能想都想不到。

那些熟悉的非遺文化,正在點醒忙碌的我們。離開了城市裏那些奢華的時裝和禮品,放下了貴重的金屬和先進的科技,我們轉身發現了平時只聽不看的藝術。

那些藝術,它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沈浸了百年甚至千年,即使曾經它差點被遺忘甚至失傳,它也不曾放棄自己的使命。總有那麽一群人,一群心裏有光的人,把這一門門手藝傳承下來。

隨著趙麗穎【上城士】雜誌片在網上的傳播,蟳埔女簪花圍頭飾引起了大熱。

這是在趙麗穎在春晚因為一首歌帶火「國色」之後,引起了另一文化熱。

泉州蟳埔的民俗風情不僅展露出趙麗穎不一樣的美同時也傳播著中華的非物質文化。

這個春節,簪花藝術火了一把,泉州街頭滿是插著簪花的姑娘。今天,我們就來了解簪花藝術。

2

簪花的歷史

簪花,又稱戴花,插花,就是將鮮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戴在頭上,用以襯托佩戴者的美好形象。

簪花始於漢朝,是古代女子為了吸引男性而出現的。唐朝時,出現了有關於男子簪花的記載,並在宋朝達到了鼎盛高峰。簪花者以茱萸、石榴花、梅花等時令鮮花插在發髻、鬢邊、衣帶或胸前作為裝飾或禮儀的一種風俗。並因此誕生了以簪花為題材的詩歌和繪畫等藝術作品。

2008年,福建泉州蟳埔簪花圍習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簪花起源於古代宮廷文化,最初是皇家貴族禮儀的一部份。在古代,不同的簪花形式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它們被視為一種象征,傳承著宮廷文化的精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簪花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簪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風俗,有幾千年的歷史。對於化妝技術還未興起的古代人來說,頭上簪一朵花,就是絕佳的裝飾。李漁說: 「富貴之家,如得麗人,則當遍訪名花,植於閫內,使之旦夕相親,珠圍翠繞之榮不足道也。晨起簪花,聽其自擇,喜紅則紅,愛紫則紫,隨心插戴」,看來鮮花是美人的標配。

【齊東野語】記載:「大抵簪白花則衣紫,紫花則衣鵝黃,黃花則紅衣。」各種顏色的花與衣服形成搭配,力圖實作色彩多樣化,為佩戴者增加別樣的美感。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就已出現,著名唐代名畫【簪花仕女圖】中,六位婦人或添美艷的牡丹花,那插嫵媚的海棠花,或簪清雅的荷花,或戴富麗的芍藥花。

宋代簪花更是蔚然成風。女子發飾上不止簪戴零星花朵也流行戴花冠,把花朵集約起來,做成冠帽,簪別在頭發上,蟳埔女頭飾的簪花圍更接近宋代這種花冠。

元、明、清代簪花之風一直盛行,當時首選鮮花中,玉蘭花、含笑花、素心花與現代蟳埔女簪花圍鮮花如出一轍,都是把含苞待放的花蕾插在頭上,使其花香慢慢散發的喜好。

清代學者趙翼曾道「今俗惟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每逢重大節日,朝廷百官巾帽上常常簪花,以示慶祝。對平民百姓而言,在新春時,無論男女,都要戴花,花已經被視為了吉祥如意幸福的象征,而並不是婦女才有的專利。

3

簪花工藝

泉州簪花的制作過程非常繁瑣,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包括削絲、鋪線、鑲嵌、上色等。制作簪花的主要材料有金屬絲、珠寶石、彩色珍珠等,這些材料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

泉州簪花的款式多種多樣,包括梅花、蘭花、牡丹等傳統花卉,以及各種吉祥圖案如蝴蝶、喜鵲等。每一款簪花都寓意深遠,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