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許子東:100年了,魯迅的話就像在評論今天的報紙,為何這麽說?

2024-02-21文化

「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麽,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 魯迅在說這句話時可能也不會想到,在100年以後,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對他的作品做出了長久的研究,甚至還說「魯迅的話就像在評論今天的報紙」。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的大文豪,棄醫從文拯救百姓的精神信仰,讓人們從思想開始變強大,而他的作品更是經歷了漫長歲月的驗證,至今依舊有人在研究魯迅的作品。

魯迅親身經歷了家族的興衰沒落,又身處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他更能感受當時社會的無奈,也更能體會人們的辛酸苦楚,他將所見的真相一一寫入書中,這可能也是魯迅的作品至今還值得反復推敲的原因。

舊思想帶來的荼毒

魯迅出生1881年浙江的一戶富貴人家中,家庭條件優渥,也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他父親去世之後,家族開始沒落,他並未因此沈浸在懷念過去的富貴時光中。

他對於外面的新奇充滿了興趣,長大後的魯迅告別了母親,開啟了他四處漂泊的生涯,也是在這段時間裏,他看到了世界最殘忍的一面,也在此刻,他決定要幫助人民擺脫舊思想。

起初,魯迅認為中國飽受其他其他國家的淩辱是因為國人的體質虛弱,於是他前往日本學習醫術,也正是因為他華人的身份,在日本留學期間沒少受排擠與羞辱,這也更加堅定了他想解救國家於危難的決心。

直到1906年,母親的一封家書,讓魯迅更加唾棄與厭惡中國的舊思想和封建制度的風氣 ,當時,魯迅母親在書中提到自己已經臥病在床需要魯迅的照顧和探望。

聽到老母親重病的魯迅,也顧不上日本醫術的學習,一心只想趕緊回到家中探望,心系母親的魯迅並沒有對家書中的一言一語表示懷疑,他馬不停蹄地回到家中,卻沒有看到臥病在床母親,反而是看到了靦腆羞澀的新娘。

魯迅並不肯接受這一場「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但最終還是在母親以死相逼下屈服,魯迅一生也沒有認可這位「小腳媳婦」,僅在婚後的第三天,他又繼續前往日本學習醫術。

學成歸來以後,魯迅在一家醫院就職,開始著手於改善國人的體質問題。

新思想的洗滌

在改善國人體質問題時,魯迅發現,國人需要挽救的不是身體,是靈魂,中國的封建思想已經深深地在國人心中紮根, 國人們拒絕接受一切的新事物,生病了不去醫院認為拜拜佛或者「民間偏方」就能治好。

魯迅見狀,回到家後,輾轉反側,最終決定棄醫從文,從思想上開始拯救國家。於是魯迅放下了手術刀,拿起了埋於心底的筆墨,開始了他「罵醒」世人的救國之路。

此時的魯迅已經經歷了人世中的酸甜苦辣,他對於這個殘忍地世界有了更透徹的了解,所以他的文章並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也沒有優美的句子裝點,他的文章更貼近於事實真相,總是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也使魯迅明白,只有用最犀利的言語與最「粗暴」的文章才能喚醒世人和揭露那隱藏在陽光下的黑暗與不齒,他對現實的反抗,也使很多跟他一樣想從思想上解救的人加入了他的隊伍,與他一起「罵醒」世人。

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何其艱難,更何況是要改變一個國家所有人的思想, 這條向著希望的康莊大道上布滿了荊棘與陷阱,但他們從未選擇退後,反而更加堅定選擇繼續向前,也正是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才有了新文化運動的崛起,也讓更多的國人加入了進來。

事實的真相

魯迅棄醫從文的舉動,在新舊思想的交替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雖說魯迅是在封建時代寫的文章,但這些文章放在現在的新社會依舊適用。

在反對封建的陋習時, 魯迅曾說:「從來如此就是對的嗎?」 此話一出,令人深思,延續多年的封建習俗與思想,不一定符合人類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一股腦的全部接收,只會停滯不前,反復的在沼澤裏掙紮只會越陷越深。

這類的言論數不勝數,不管是魯迅所在的封建社會社會,還是如今的新時代,都一直存在新舊思想「打架」的現象。

社會是一直在進步的,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的 ,人與人所生活的環境與接收思想的程度不同,這就註定會導致新舊思想的彼此排斥,因此,魯迅在揭露社會新舊思想交替中的黑暗與不公,也同樣適用於我們現在。

這才有了100年後,許子東說:「魯迅的言論就像在評論今天的報紙」。

小結: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將舊文化與新文化相結合,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全盤接收,要選擇適合與舊文化結合的新思想,這才是能將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的唯一方法。

魯迅的作品,總是能引發讀者的思考,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至今,有人想要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都會從魯迅的作品中分析。

新舊文化的交替不管社會如何發展都會一直存在,甚至在王朝更替時出現得更加明顯,所以這不是不能解決的事情,因此魯迅的文章哪怕過了幾千年、幾萬年,只要社會一直在發展在前進,就永遠不會過時,值得反復推敲研究。

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想必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