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三武一宗滅佛的背後,都有什麽算計,為何古代有多次滅佛運動?

2024-03-28文化

永平十年,兩位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跟隨漢明帝派往天竺的使者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一起來到洛陽,隨後在哪裏建起了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這個被認為是佛教在中國以及東亞的開端。白馬寺也成了皇家寺廟。

在皇家的支持之下,開始轉譯佛經,第一步譯著是【四十二章經】,也開始在國內傳教,但是盡管由皇家支持,佛教在整個漢朝時期並沒有出圈,幾乎一直在有限範圍內傳播,這個情況持續道三國魏晉時期改變。

因為佛教僧人是從天竺請來的,他們一開始收到格外優待,包括犯法之後的豁免權以及稅收的豁免,在東漢秩序之下,僧人是一種特殊的群體,這一些人不婚不娶,享受法律的優待,當然,在傳統漢人的視角之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天條之下。

而且,對於那一些犯了法律的人,儒家常有慈悲之心,始終認為可以再造,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有一些是可以接受他們出家來代替受刑,接受別人的悔過是一種美德。以上這一些造成了此後數次滅佛的起因。

一是寺廟積聚大量錢財,控制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藏汙納垢,多容忍不法之徒,有圈地自肥,控制的僧尼不納稅,不服徭役,這一些行為不僅不容易朝廷,儒家士大夫以及道家都不能容忍,歷次滅佛,士大夫和道家都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掌權者為了爭取最大支持就毫無顧忌的揮刀向他們砍去。

這一些落發,不婚不娶的人幾乎可以算作是活死人,他們對世間不會有啥貢獻,所以法律的豁免以及稅收的豁免都不會 有啥問題,這一些人也不太會犯法,也不會有很多的財產來源。

這種情況持續的東漢末期,因為戰亂,老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在太平道以及五鬥米道的風氣之下,佛教乘機攻城略地,迅速從上層開枝散葉,走入底層老百姓中,佛教隨著門徒的增加,不僅擁有數量龐大的追隨者,而且掌握了大批的財產。

隨後的五胡亂華以及南北朝遞代進一步壯大佛教的勢力。但是,長久以來的法律豁免和稅收豁免的規定沒有改變,佛家收人不看一起,縱是血債累累一樣可以落發為僧,或者活不下去的人一樣可以舍身如寺廟,拿個度牒就可以四處化緣,甚至為此寺廟接受香油錢之後大肆圈地。

積斂大量錢財的和尚依然我行我素,一切依然如故,飽暖思淫欲,本來一開始只有鑿山刻佛像的他們在積斂錢財之後,開始廣修寺廟,然後鑄造佛像,圈來大量土地開始對外包租,或者直接收納平民成為職業佃戶,也就是農奴。

在大一統朝廷之下,這樣的行為等於另立朝廷,犯法之人一旦入寺廟可以豁免,寺院之人,以及土地又不能收稅,也不能服徭役,朝廷的執法權和征稅權都被沒收,而且大量的銅都被用來造像,這幾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成了諸次滅佛的主要原因。

除了為了稅收執法權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南北朝時期,皇帝如流水,這一些人把宗教也當作自己能夠穩定統治的力量,為了擴大自己的力量,從北魏開始,佛道二教都形成完整的宗教門派,二者之爭往往隨著皇帝的改變而攻守易勢。

在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情勢依然很糟糕,南方盤踞著東晉的繼承者劉宋,這個漢人政權處在新興期,為了爭取漢人士大夫最大的支持,因為士大夫紛紛認為佛教非中華之物,,五胡走馬觀花的因素就是不能及時團結漢人士大夫,所以,為了長久穩定,在早期北方被縱容的佛教這時候成了首要攻擊的物件,太武帝於是開始滅佛。為了向漢人靠攏,甚至使用了太平真君這樣的年號。

盡管太武帝滅佛,但是繼位者很快恢復佛法,所以死裏逃生的佛教又開始上一輪的行為,一直持續到北魏滅亡,代之的是北周北齊,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北方僧尼人數逾300萬,寺院4萬余所,這個僅僅是三分天下的一塊擁有的寺廟僧尼數量,不算南陳以及北齊的寺廟,已經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重復太武帝的路線,為了尋找支持,向佛開刀,既可以收攬人心,又可以增加國庫財富,陽世間在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活了。而後楊堅一樣,因為北周反對佛教,所以楊堅支持佛教,他掌權之初就下令恢復佛教,而後唐朝又一個輪回,加上姓李,道教自然受到親近,而後武則天為了攬權,自然要和李唐有所不同,開始大規模的支持佛教。

而李唐復辟之後,受礙於身份,僅僅部份地區糾正了武則天的做法,這就為唐武宗的滅佛留下伏筆。因為後期藩鎮家具,朝廷控制能力削弱,寺廟再次生龍活虎的斂財,對藩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武宗對付和尚還是可以的,於是下旨毀佛,但是很快病死,繼位者為了拉攏人心又再次恢復支持佛教,但是盡管如此,佛教諸多門派以及景教襖教都遭到淪陷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