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屠義源:馬福祥父子在綏瑣聞(下)

2024-01-11文化

馬福祥父子在綏瑣聞(下)

屠義源

馬福祥在任,終日忙於防匪,根本不可能顧及政治,也從來不過問政治。我在和林辦了一些份內應該辦的事,反被當時同寅之輩,不是說我沽名釣譽,即說我胡作非為。我也任他們說長道短,只憑我的良心去辦。

我初到和林,發現縣城西南有一片河灘,約有10余頃,我看這個地方作為農林試驗場,非常相宜,便召集當地士紳開會,大家都同意建立,但都說滿灘全是大小石頭,寸草不生,何能設場試驗種植。我說慢慢想辦法,大家只好聽我的。

會散以後,大家紛紛議論,都說我有精神病,我也不去管他,旋即修築堤壩。每逢大雨,山洪暴發,我即帶領人工出門截水淤地,這時人們都往家裏跑,我獨帶人工出外搶水,一時人民又是議論紛紛,都說這位老人家也不是為自己兒孫創基立業,這樣不怕雨淋地辛苦,究竟是為了什麽?不到一年工夫,河灘的淤泥就有一二尺厚,第二年就開始種植。

人民見我這些作法,稍微有點感動,我就因勢利導,又召士紳開會,我說和林地脊民貧,應該用民力而不用民財。辦農林試驗場需工浩大,和林約有五六萬人日,每年每人如能來場作一個工,萬事就都可解決了。

我也不下鄉催要,以免紛擾,只要大家幫忙,讓他們內建吃喝,內建工具,有空前來就行,大家都說容易辦到,一致決議散會了。自是遠近農民源源而來,多半是遇事進城,順便帶上工具,就把這一件差事交代了。

當農事不忙或秋收以後,一來就是幾千人,我就擔任總指揮,按不同工具種類,分派不同工作,也可以說是計件工作,做完就可以走。人來人往,飯館、旅店也開設的多了,市面也繁榮起來。

因為我終日在場,有些因村事不和,家務不和,甚至鬧婚姻糾紛,想進城打官司的,不用買呈詞紙,又不要交訟費,就在工地裏對我一說,容易的馬上解決;不容易的等人證、物證調齊,至多不過三天也就可以解決了,也不花一個錢。

這種買賣我是越做越多。那時原有專門管司法的,幾乎一點買賣也沒有,弄得無法開支了。農場有此不盡的人力,不久場內就煥然一新了。四通八達的渠道、馬路,都修好了。

搜集棄材,就地打土坯,蓋好了辦公室三大間,工人宿舍10余間,大門樓一座,氣象觀測台一座,望遠亭以及靈台、靈沼,應有盡有,還築有臨街圍墻3000多丈,大門有我親書對聯一副,文日:「且就河灘興地利,要將人力奪天功」。

內外粉墻都有親筆寫的方丈大的標語。全場道路渠旁周圍,種植楊樹榆樹,育榆苗約500萬株,楊柳次之,桑苗也不少,其余果木園藝,蔬菜園藝,花卉園藝,分別雜陳。每逢春夏之交,特別繁茂,這種大好景象,地方人士無不顧而樂之,自是人民對我稍有一點信用,每辦一事,沒有不言聽計從者。

我到和林未久,查得遊民為害,乞丐成群,勾引土匪,為害地方,總想設法取締。於是籌設一貧民工廠,通令各鄉先行取締乞丐,見了乞丐必須抓送來縣。

先就縣城西關一座破爛的城隍廟,整修作為工廠地址,制了泥木兩套家具,就算成立了泥木工兩組,派了兩個職員擔任組長,督促把廟修好。那時地方人士認為修廟本是好事,地方贊助,他們卻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是利用這一舊址,工廠才有著落。

過了一個時期,四鄉送來的乞丐愈多,吃飯就成了問題。

我就寫了一個捐啟,親赴綏區面見都統,請求幫助,馬都統甚表同情,首先倡捐300元,我又親謁各機關首長,大家見都統如此提倡,所以無不樂助,結果捐了2000余元。我拿上這筆現款,回到縣署,招集士紳開會,大家非常興奮,都說縣長如此熱心,只要縣長說怎麽辦,我們大家就盡力照辦。

自是群策群力,要甚有甚,除把廟內原有房屋整修一新外,又添蓋房屋數十間。要木料,本廟的周圍有大樹,可以隨時伐倒,足以夠用;要磚瓦,到處搜集,要土坯,自己挖土打;要各項器材,有農會設法尋找;要車馬轉運,更是不成問題。

最妙的收容人數愈多,要什麽技術的人,乞丐中應有盡有。房屋修得夠用了,乃就地方需要什麽就增設一個仟麽組。於是除泥木兩組外,又陸續增設了麻繩組、毛紡組、毛線組、石印組、成衣組、鞋工組。

各組成立後,陸續出品,就在廠的前門設了一個櫃台出售成品,並應地方的需要,還附設了一個販賣部。所成立的各組各部,主要是為了支應四鄉學校之需要。學校需要的紙張筆墨,本廠不能制造的,則販賣之,大批買回,除運費及必要的手續費外,比他們各自進城買的還要便宜的多。

至若學校需要國旗、操衣,都由本廠承辦。要鞋有鞋工組,本組還擔任釘補舊鞋。石印組則擔任學校課本仿印。印本系由我親書印發。紅格稿本亦由石印分發各學校套用。

我並把買來商務印書館的課本,不合本地習慣的各課,一一改編,並請善畫會寫的人重寫影印,分發各校,比向商務印書館買的便宜得多,因此各校都樂於購買。其余各組都是先盡四鄉需要,然後推銷外地。至若泥木兩組,本廠工程完竣之後,全系承攬外工,十分價廉,所以人工老是忙個不了。

自是四鄉乞丐,好的也全數抓完了,壞的聞風也都走了。那時鄰縣都說我以鄰為壑,實屬可笑。乞丐好的,我也規定有許多鼓勵辦法,都願在本廠永遠幹下去。也有不好的隨時逃走。嗣後就陸續招收學徒,成了正式工廠,並把廠名的「貧」字改成「平」字,師徒們更加願意好好工作。

我又親向四鄉發了一個捐啟,四鄉認為地方沒有乞丐,匪徒也不容易混入,大家樂牌得捐助,好在又沒有限制,不管破衣爛裳,陳谷爛米、山藥、蔬菜,來者不拒,送來最多的是山藥,終年吃不完。

為了推銷成品,規定每年七月十五,定期召開全縣騾馬大會。第一次大會,就先期籌備了3個月,除在各大報紙登載廣告外,又印了許多宣傳品,散發鄰近各省縣,屆時來縣作買賣的應有盡有。和啉四鄉原系產騾馬之區,那時河南省來買騾馬的也不少。

當開會之前,曾在歸綏約定坤角大戲,全班到和林演唱了10天,又定了煤氣燈多盞,光輝照耀,十分熱鬧,真是和林一時之盛,不說絕後,也算空前了。這個工廠在這次大會中就作10余萬元的買賣。

整頓教育。和林原有縣立完全小學一所,殘破不堪,學生很少。經我整頓後,校舍整修一新,器材盡量求全,力求作為示範之校,又添兩班學生,以宏造就。

那時風氣不開,女子不願同男子一校上學,隨即籌設女子小學一處,招收女生50人一班,器材停當後,即分赴四鄉調查小學,查出有名無實的小學10余所,名為小學,其實都是舊書房,多半沒有小學課本,經我整頓陸續成立小學120余處。

只因本縣地方太窮,當然不能求全責備,我就規定最低辦法,每校必須設有講堂、黑板、桌凳。好在地方廟宇很多,暫就廟內廊房作為講堂,墻上刷上一塊黑板式樣,一油就成為最合式的黑板講台,桌凳全用土坯支台,上面放上木板,就算器材完畢。

還有最重要的教師問題,一時未能滿意,又在縣立完小內附設速成師範一處,先招30名學生,3月畢業,一面由完小教師兼任教習,一面在完小實地見習,並陸續把回鄉小學教師輪流調縣訓練,畢業後挑選好的教師,擔任巡回示範教育,並兼視學員,所有各鄉小學一切器材需要什麽,統由平民工廠負責供給,不到二年就算稍有頭緒。

尤其註重體育,又於縣內成立國術研究所一處。每校教師必須輪流到縣研究國術,以便教育小學生。除原有體操外,必須學會一套或兩套國術,如猴拳、醉八仙之類,每年每季都有就近定期會操辦法,務使各鄉學校互相觀摩。

查有上不起學校的學童,並定有窮學生識字辦法,凡是揀柴、拾糞以及放牛的小孩,實在念不起書,即發給小孩識字課本,每日必須到就近小學認識三個字,把識字課本認識完畢,就算畢業。

我還定了五年識字計劃,先從縣城著手,辦法極其簡單,先行查明各街各巷,不論男女,識字的就是先生,不識字的就是學生,凡40歲以下的都得識字。每一個識字的必須教會五個不識字的,分街分巷登記存案,每半年考核一次,全數教會者有獎,不及半數者有罰,以罰得實物獎給得獎者,公家亦不另籌經費。

自是人人用心學習,收效亦覺迅速。還有大街通衢,掛有識字牌,識字的人負有質問不識字的責任,如有不認識字的,邊走邊教,經常有巡回教師稽考,這也收到相當成效。還在四鄉各村,將村兩頭的照壁兩面刷白,外面寫的是「主張公道」四個方丈大字,上下齊墻,很遠也能看見;裏面寫的是村公約10條,內容不外提倡做好事,不準作壞事,由各村議定,大書墻上,共同遵守。

為了籌備各學校基金,規定每一學校,必須有校林30畝以上,這是百年大計,每校必須盡力而為。後經查明,地方荒地荒山很多,各校都已照辦。較好的學校,甚至有50畝或百畝的校林。現在長大成材不少。

這是我在和林提倡教育的一些窮辦法,特拉雜書出,不值一笑。尤其提倡人民造林,現在和林西鄉極為繁茂。

至若提倡實業,興修水利,平治道路諸端,不能一一備舉,可以說在當時同僚不屑為的事,我幹了不少,無怪同寅等罵我沽名釣譽。

幸而地方人士,不說我韻不對,還為我在和林西關外立有「德政碑」,當時我是堅決反對的,結果還是無效,至今仍屹立在和林西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