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歐陽修出生在四川綿陽,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歐陽觀已經56歲了。
老來得子,歐陽修的童年肯定是被滿滿的父愛包圍,然而歐陽修在父親溫暖的懷抱裏只生活了短短三年時間。
在歐陽修三歲的時候,父親歐陽觀因病過世。
三歲喪父,是歐陽修第一次遭遇人生磨難。
縱觀中國歷史,三歲喪父的大家名人不少,隨便列舉一下,便有孔子、阮籍、韓愈、顏真卿、六祖慧能等。
一個對世界懵懂無知的孩子,或許在父親離開的時候尚無感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那種父愛缺失所帶來痛感與遺憾,會終生潛伏在內心深處。
失去家庭的頂梁柱,歐陽修一家的生活立刻陷入困頓,母親鄭氏無奈,只得帶著歐陽修兄妹遠走湖北,投奔在湖北隨州做官的歐陽曄。
歐陽曄是歐陽修的親叔叔。
北宋的時候,中國人的家族觀念無比深厚,哥哥故去,留下孤兒寡母,做弟弟的要為他們扛起生活的重擔,至少養活他們,責無旁貸。
多年之後,歐陽修在為叔叔歐陽曄所作的墓誌銘中就寫道:
「修不幸幼孤,依於叔父而長焉。嘗奉太夫人之教曰:‘爾欲識爾父乎?視爾叔父,其狀貌起居言笑皆爾父也。’修雖幼,已能知太夫人言為悲,而叔父之為親也。」
名為叔侄,實為父子。情深義重,躍然紙上。
叔叔歐陽曄一心想幫扶厚待嫂子侄兒,奈何他也只是尋常小官,家長自己還有一家人要養,所以光景拮據,只能簡單糊口艱難度日。
生活就是一把刻刀,雕刻著每個人的生活。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原本是大家閨秀,生活壓迫之下,也只能重塑人生,硬著頭皮外出找點零活,給人家縫縫補補的,掙點碎銀補貼家用。
沒錢讀書,鄭氏便自己輔導兒子學習,沒錢買紙買筆,她就用一根蘆桿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識字讀書,並為後人貢獻了一個成語:畫荻教子。
鄭氏憑著對兒子歐陽修的成功教育,一舉躋身「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列,和孟母(孟子之母)、陶母(陶侃之母)一起成為了天下母親的典範。
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二
公元1023年,17歲的歐陽修帶著歐陽家族的期待首次出山,參加科舉。踏出考場的那一刻,歐陽修躊躇滿誌,只待金榜題名。
然而放榜那日,歐陽修尋遍了角落,也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
三年之後,歐陽修再次參加考試,依然沒中。
兩次科舉失利,對歐陽修打擊不小。
並不富裕的家庭經不起長久的期待,歐陽修站在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感到無助且迷茫。歐陽修不甘心失敗,想要另辟蹊徑。
他想到了一個人,名叫胥偃。
歐陽修當時並不認識胥偃。但是他知道胥偃有兩個特點,一是他有名望,二是他喜好推薦青年才俊。
想當初李白初到長安,不也去拜訪了鼎鼎大名的韓朝宗,想求得人家推薦。
22歲的歐陽修帶著詩作拜會胥偃,期待能遇到人生的轉機。
歐陽修怎麽也沒想到,偶然間的靈機一動,真的為他開啟了人生的新局面。讀了歐陽修的詩文之後,胥偃不僅親自將他請到府上讀書,而且做出了一個識破驚天的決定,要把閨女嫁給歐陽修。
【宋史.胥偃傳】記載了歐陽修求見胥偃的場景:
「歐陽修始見偃,偃愛其文,召置門下,妻以女。」
都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您還別說,這世界上還有識貨的人,古往今來,胥偃絕對算得上一級伯樂。
要知道,胥偃的閨女當時才11歲,還沒到婚配的年齡,可是胥偃這家夥,生怕歐陽修跑了似的,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了歐陽修。
胥偃對歐陽的喜愛之情,從此可見一斑。
更離奇的是,11歲的胥氏年齡不大,可是異常懂事,把未來婆婆鄭氏接到自己家裏,以兒媳之禮百般孝順。
這還不夠,女兒照顧未來婆婆,而胥偃則拿出看家本領教導未來女婿歐陽修。歐陽修在胥府三年,作文的功夫飛速長進。
三年之後,24歲的歐陽修再次踏上科舉之路,結果金榜題名,獲得甲科第14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
歐陽修的人生感恩排行榜上,胥偃當排第一名。
三
進入官場之後,歐陽修的人生起起伏伏。才華就是通行證,加上歐陽修官運不錯,雖然中間也有曲曲折折,但總體而言算得上一路向上。
直到另一個大腕的出現。
同樣早年喪父的範仲淹打亂了歐陽修的人生步調。
長話短說。
公元1044年,在宋仁宗的支持下,範仲淹推行大宋改革「慶歷新政」,官場上的風氣一度煥然一新。而範仲淹實施改革的班底團隊中,歐陽修便是主力之一。
皇朝推改革,失敗是常態。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改革變法不計其數,然而最後成功的寥寥無幾。「慶歷新政「同樣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結局幾乎可以預料,範仲淹被貶至河南鄧州,沒過多久,歐陽修隨之也貶到安徽滁州。
正是在被貶之後的憂憤之中,範仲淹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嶽陽樓記】。而被貶到安徽滁州的歐陽修,卻比自己老前輩範仲淹顯得淡然多了。
歐陽修在滁州所寫的【醉翁亭記】便是最直接的證據。
自古以來,常有人把【嶽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做對比,這也難怪。因為這兩篇文章有四大共同點:
首先,都是兩宋難得一見的散文體;
其次,都寫於二人被貶時期,都是失意時所寫;
第三,寫作時間相近,前後只差一年;
第四,兩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一個寫亭,一個寫樓。
但是這兩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截然不同。
【嶽陽樓記】的情感主線是憂,「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
而【醉翁亭記】的情感主線是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的樂,「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的樂。
歐陽修的內心,或許早就看淡了人世間的種種變遷。
除了早年遠逝的父愛,這幾年,歐陽修的結發妻子胥氏也早早過世,就連他後來一連娶過的兩任妻子,也先後因為疾病離他而去。而他和胥氏所生的嫡長子,也在五歲就夭折了。
和文能手寫雄文、武能帶兵打仗的範仲淹不一樣,歐陽修本身就體弱多病,加上親人頻繁離去,歐陽修心裏的裝滿了人間的無奈與惆悵。
惆悵多了,要麽消沈,要麽看透。
消沈者,表現為放浪形骸。
看透者,表現為淡然無謂。
歐陽修或許就屬於後者。
四
感受一下歐陽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通讀此文,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寫盡繁華之後的返璞歸真,也寫盡了歐陽修對人生百態的通透認知。
人間煩擾,功名利祿,抵不過山水之約。
你們陪太守樂過了,回家去忙自己的吧。而我歐陽修在熱鬧之後,則收拾心情寫下千古文章。歐陽修的文章中有沒有家國憂愁的大主題,也沒有怨憤悲壯的不服氣,眼中是山水,心裏也是山水。
此等境界,天下幾人能有?
後來,歐陽修從滁州歸來,位列宰執,進入朝堂核心,但是歷經滄桑之後,他似乎已經厭倦紛擾。
歐陽修在滁州時自號醉翁,而等到了晚年的時候,他又把自己改成了六一居士。
所謂居士,通常說的是在家修行者。
有朋友問歐陽修:「你為什麽要叫做六一呀?」
其時歐陽修已經過了花甲之年,他回答說:「我們家有藏書1萬卷,古籍1000卷,有一張琴,有一局棋,還有一壺酒。」
朋友又問:「這才五個一,還有一個呢?」
歐陽修回答:「還有我這個老翁吶。」
人人都會老去成「翁」,而歐陽修似乎比常人老得快了點。他寫【醉翁亭記】時才39歲,但是已經自稱醉翁了。
早早沒了父愛的歐陽修,或許從3歲那年開始,他就已經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