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蒓菜茭白蓮藕菱角水芹、年糕以及野楊梅酒,還有「植物先生」

2024-01-30文化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鄭秋明

2024年1月28日,大寒第九日,作家,旅行家,【植物先生】作者袁明華應約來到杭州寶石山上的純真年代書吧,也應約來到了農歷癸卯年的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

沿著「植物先生」的精靈,我們在紙上跟隨他走過了春、夏、秋、冬。

就跟著「植物先生」一起走進這個冬天吧。

立冬,透明的紅蘿蔔。小雪,永豐長梗白菜。大雪,獨喜橙子。冬至,西野的第一頓冬筍。小寒,難忘冬天裏最浪漫的一個菜,是什麽?萵筍。文武筍。

正是大寒節氣,是「懸掛在李家橋上空的石臼年糕」。袁明華說,「萬世滄桑,唯有鄉村的時食讓我百吃不厭」。

癸卯年的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

袁明華,朋友們喜歡叫他大元。大元在【植物先生】,一再地講起他的故鄉李家橋,追憶李家橋的時食植物。春分挑馬蘭頭,清明掘蕎塢蔥,谷雨剝青蠶豆。書中那些臨平甘蔗,小林黃姜,塘棲枇杷,也勾起我們歲月裏關於故鄉的嗅覺和味覺。

大寒至,然後臘八,又一年即將收官。或許今天你的家裏,也已經備好了年糕,年糕喻「年年高」,吃個美食,也討得一個好彩頭。

在【植物先生】的新書分享會上,袁明華多年的朋友、【江南】雜誌原主編、作家、出版人袁敏、杭州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詩人孫昌建,作家、出版人、生活美學家、【父親的水稻田】作者周華誠和袁明華一起,說著植物,說著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們也說著時間、鄉愁、人與人的情感。在座的讀者們,也深深地沈浸在嘉賓們的講述之中,仿佛看見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看見了過往生命中的一花一草,想起了那些牽動過自己心靈的舌尖上的味道。植物,不僅僅是植物,【植物先生】這本書也不僅僅關乎文學,在江南這塊土地上,在時間的河流之上,【植物先生】自有其更深厚的內涵。

【植物先生】的責任編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王其進特地從成都來到杭州,和在場讀者介紹了袁明華的一部作品如何成為「最美圖書」的過程。這本書被曾經的金牌出版人袁敏認為是「教科書級別的出版傳奇」,能有如此美的呈現,離不開王其進和其設計團隊背後的大量心血,和對植物的深情。

王其進說,【植物先生1】已經印刷了四萬七千本,第二部首印2萬冊,加印2萬冊,兩本書目前碼洋超過一千萬,沒有打折銷售,如此受讀者喜愛追捧,其實並不意外。

大元現場說起他寫【植物先生】的歷程——第一部【植物先生】鬧著玩玩的,選取每一個節氣一個代表性植物,寫著寫著認真起來了。第二部,為每一個節氣尋找一個代表性的時食植物,都是吃的。大元透露,【植物先生】第三部也已經完稿,他又進了一層,在每一個節氣尋找一朵代表性的花,追溯出處,層次更高點。他透露,後面還有一部【中國植物西遊記】,記述中國植物生長過程中,怎麽走向世界,怎麽實作文明互鑒,跨國界的追逐。

如果有一些食物可以讓你覺得「樂胃」,如果有一本書可以消除你這一整年的精神內耗,那麽,「植物先生」袁明華的二十四節氣時食足以安慰你的身體,用十分考究的,古雅的雕版印刷的【植物先生】足以慰籍你的心。

又一年春運開始了。這歲末的最後一場錢報讀書會,蒓菜、茭白、蓮藕、菱角、芡實、水芹、荸薺、慈姑一一出場,在「植物先生」奉獻並講解的八仙九品湯,和大元秘制的野楊梅酒中,溫暖地落幕了。

「植物先生」八仙九品湯的時食們。

【故鄉、時食與記憶,是獻給孩子們的禮物】

袁明華有很多重身份,教師、行者、企業家、辦學人,在他的朋友袁敏看來,袁明華最最有情懷的,看重的還是教師身份。寫這本書的時候,實際上他是為孩子們寫的。

袁明華說,【植物先生】涉及到古典文獻學,還屬於文學、考古學,仔細去看延伸出來還有很多的科學門類,跨界非常大,他寫作時,遵循的原則是不能讓孩子看不懂。

【植物先生】中,主角除了是二十四節氣的時食,還有一個「李家橋「。

「李家橋是我所在村的名字,螺螄橋是我老宅邊上的橋,李家橋已不存在了,螺螄橋作為文物保留下來了。李家橋村已被開發區全部征用,所以我這個人已經沒有故鄉了。魯迅寫故鄉是‘倉皇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小村,西瓜地裏的閏土’,而我呢,閉著眼睛把整個李家橋村一橋一河一地一桑樹,精確地描述下來,我的鄉愁非常濃郁。一個是故鄉的父老鄉親,兒時夥伴,還有一個是故鄉的時令植食,所以寫了24種時令植食。」袁明華動情地說。

在袁明華的心目中,鄉愁,百分之五十是故鄉的時令之食。鄉愁就是臨平甘蔗、小林黃姜,塘棲枇杷,就是瓢葫蘆、紅菱、紅蘿蔔、落花生、萵苣筍、長梗白菜,它們無不喚醒他心心念念的童年秘史。

袁明華說,【植物先生】的第一本書獻給小蛋白,第二本書是獻給小蛋白和二寶,寫第二部過程中,女兒又生了個女兒,二寶,這兩個孩子都出生在太平洋那頭,對媽媽故鄉的東西了解很少很少,怎麽樣讓她們去認知,去了解?後來他就找到了一個點,認知植物。孩子們滿世界周遊的時候,漸漸的她就感到很奇怪,外公能把全世界植物叫出來的,於是給外公取了個名字「樹先生」。

袁明華說,現在的「小蛋白」既是我外孫女,也不是我外孫女,是一個符號了,希望轉化成天下孩子的符號。而他夫人高穎,也就是書中的月光為此書寫的跋中,也稱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的孩子的」。

認知植物不僅僅是一個植物,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從植物下手,從自然科學走向人文科學,從植物文明走向人類文明,植物文明可以涵蓋孩子所學的一切,跳過N個台階,人類的藝術殿堂要是沒有植物就不存在。我們看到的梵高、高更、莫奈,看到畫中的那些植物,鳶尾花,向日葵、睡蓮等等,無處不在。讓孩子從這裏切入了解世界是很好的途徑,從自然進入人文,古詩詞、古典文獻都向你奔湧而來。

對此袁敏感嘆,我們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如果今天孩子們還在課堂裏面,還在做作業上輔導班的課,不如聽聽植物先生大元老師的時食研學課,思維面或許更能開啟些。

袁明華帶孩子們挖冬蟲夏草。

【寫植物,其實也是寫人情冷暖】

袁明華從家鄉的植物開始,懷著濃郁的鄉愁,以敬天惜物、不時不食的態度,為家鄉的時食植物作傳。【植物先生】追尋與呈現了采食千年的二十四種可食用植物韭菜、水芹、香椿、馬蘭頭、蕎塢蔥、蠶豆、枇杷、枸杞、野楊梅、黃花菜、冬筍、萵筍、水稻……從自然、四時、植物進入到人文、歷史、風俗,向我們呈現了一部兼具美學與文學、科普價值的收藏級圖書,美不勝收。

大元的朋友,也是同齡人的作家孫昌建說,他了解的袁明華,崇拜的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裏的那樣一種精神,他是杭州臨平人,在浙江江南這樣一種相對柔弱的作家群體中,他的氣質,追求是非常不同的。

「我覺得他的書是野生的文字,不是家養的、公園苗圃裏的,是有著風浪的經歷,一步步走過來的。」孫昌建說。

正如孫昌建所說,袁明華寫【植物先生】,不再是一般作家寫節氣之書的風花雪月、魚蟲花鳥,他是把人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李家橋的螺螄橋到臨平,人與人之間因植物聯系起來的關系寫出來了,而且像植物一樣,根須紮得很深,延續著大地的精神。

袁明華在蘇州農村芡實大田裏,接受芡農采摘的芡實花。

袁敏說,大元講述的植物故事中,人物的溫暖、善良、真誠、美好,比比皆是。可以看出,大自然與人類情感的和諧交融,是他追逐的理想。

他寫夏至的野楊梅酒——「記得小時候娘曾告知,楊梅核不能消化,吃下去還會拉出來,但可以把腸胃裏的頭發卷起來,排出體內,這個叫吞核清腸,也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便將嘴巴瑞吃剩的楊梅核囫圇吞下。後來我做過一個觀察,將吃剩的楊梅核浸泡在清水中,發現上面有濃密而韌性十足的纖維質短毛,仿佛頭發淩亂的水鬼,怎麽揪也揪不幹凈。「

把酒話野楊梅,原來楊梅裏浸著對母親的思念。

「我更喜歡故鄉的植物,尤其是李家橋的時食植物。春天六個節氣,立春割韭菜,雨水逐水芹,驚蟄追香椿芽,春分挑馬蘭頭,清明掘蕎塢蔥,谷雨剝青蠶豆,是我一輩子儲存於心底的念想與渴望,因為這些時令之食充滿了鄉野氣息,拷貝了太多太多故土地理座標和故鄉人的苦難歷程,與我生命的底色須臾不可分離。」大元說。

袁明華寫植物,也顛覆了人們一些關於日常時食的認知。「比如寫到冬蟲夏草、枸杞子,人家說你扯淡吧,怎麽可能是時令植食呢,枸杞子南方人煲湯,開啟冰箱,一粒粒黏在那裏爛在那裏,太可惜了。冬蟲夏草要去海拔三千米處尋找,每年立夏節氣,冰雪消融,地底下真菌鉆出地表,藏族人民進山挖鮮草,枸杞子也是鮮果,去了解這些植物,這樣你對世界的認知會更開闊。」

袁明華現場講解、共味時食之味。

【椿是父親,萱是母親,你知道嗎】

讀植物,讀時間,讀生命。

作為一個有深厚人生閱歷積澱的作家,他應該寫什麽?大元選擇寫植物,寫節氣。一個作家到了這個閱歷、年齡,他最終選擇了寫植物,為什麽?

寫了【下田】的作家周華誠也是一位植物愛好者。周華誠說,這個年代如果一個作家只是坐在書齋裏寫作,翻資料,也有很多人在寫節氣,寫植物,但是大多數人是坐在書房裏面寫的,很多人寫節氣是在家門口寫的,那麽他對社會介入的程度是有限的,而大元卻能夠把各種跨界的事情融為一體,他是走在大地上寫的。

周華誠說,【植物先生】是一部非虛構文學,故鄉的東西非常博大,有分量,他寫【冬蟲夏草】這篇,在高原上幾次三番的經歷,尋找的過程有多曲折,最後找到了兩顆遠方的植物。他寫故鄉的采紅菱,真實的人、事、故鄉的小事,時代變遷,都經由植物體現,植物只是一個外殼,他不僅僅只是寫草木的,他有更大的精神世界。

袁明華說起了年節的食物黃花菜。黃花菜地位是特別崇高的,以前過年大菜,就是黃花菜燒肉。他印象中童年時等舅舅來,等到黃花菜都涼了。黃花菜也是中國的母親花,如果到山西大同等地,摘黃花菜獻給母親,那是地地道道孝子。我們說「椿萱並茂」,「椿」是父親,椿堂,萱是母親,母親萱草花,所以母親的房間叫萱室,做壽祝壽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遠不如一句「椿萱並茂」,壽命不會不如東海南山低,但「椿萱並茂」帶有情感色彩。

植物的故事,是生命的故事,也是人生的故事,這樣的例子,在【植物先生】中,有很多很多。

袁明華向讀者坦露心曲,有些作家是坐在書齋裏面寫文章,古典文獻裏面扒拉,很多教授是這樣,但我不是這樣的人,我是大腦聽腳底板指揮的人。我的腳走到哪裏,大腦就跟過去了,最後讓原汁原味的泥土大地印證,我腦袋瓜想的對還是錯的。他說,古典文獻裏面很多錯誤,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有很多錯誤,我的書就是很多這樣實實在在的原汁原味,我用大地和泥土,來印證我這個想法是不是對的。

「再也回不去的李家橋,我只能回到記憶中的石臼年糕。」

「找不回真實的石臼年糕,那就讓記憶中的石臼年糕高高地飛起來,讓它高高地懸掛在李家橋的上空,能掛多久就掛多久。」他這樣寫到。

他記憶中的打年糕的現場,有一家人的苦中作樂,有母親的笑與淚,還有鵝毛那麽大的雪。

正是又一年大寒時,再過幾天,立春,我們跟著植物先生,就迎來甲辰年了。

人物簡介

「植物先生」袁明華,杭州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臨平人。作家,旅行家,耕讀緣、岡底斯、橄欖樹品牌創始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杭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發表並出版【向往一片風景】【南方的孤獨】【永遠的岡底斯】【越過山頂看到人聲鼎沸】等小說、散文及文學評論作品200余萬字。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