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趙構用30年寫出了「行書範本」,力壓宋徽宗,外行看了這字都要誇

2024-10-27文化

宋朝是書畫文學的高光點,不知道大家有沒註意到一個點,就是宋的書法大家尤其的少。除了著名的「宋四家」之後,能讓人為之喝彩的,也就只有宋徽宗趙佶與宋高宗趙構這對父子了吧。

相比於前唐,能值得被稱頌的書家確實是很少,那是因為自大唐後,五代十國的戰火肆意,晉唐真跡佚失過半,致使書壇一度陷入低靡。逃命都來不及,誰還有功夫練字呢,這也是後來的趙孟頫為什麽拉起學古大旗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就是那個創造了瘦金體的人,他所創的瘦金體聞名一世,瘦金體 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聯筆似遊絲行空,接近行書,用筆源於褚遂良、薛稷並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之舒展勁挺。雖然他因創造了瘦金體 在書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但也是因此而遭受許多罵名,說他不務正事(好好做皇帝)。

與此不同,趙構深諳其父書法的局限性,他另辟蹊徑,以晉唐為宗,尤其專註於學習王羲之。 趙構早年學習黃庭堅、米芾,後專註於王羲之、智永,並融入六朝風骨,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具晉人神韻。

而他寫的行書【千字文】更是盡顯魏晉風度,結字欹側,以縱取勢,連貫自然。 全卷洋洋灑灑,單字大小還不到 3 厘米。

趙構學習書法極為勤勉,曾花費近 60 年的時間研究 「二王」 書法。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他不斷探索、領悟,終於在研究魏晉筆法 30 年後,深悟晉人神韻,創作出了令人贊嘆的行書【千字文】。

在紹興二十三年(1153 年),一個註定被銘記的時刻來臨了。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沈澱,趙構終於迎來了他書法創作的一個高峰。這一年,他揮毫寫下了【行書千字文】。

當他提起筆的那一刻,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他以尖鋒入紙,如同一位舞者輕盈地踏上舞台,先尖鋒再側鋒行筆,筆鋒在紙上舞動,時而剛健有力,時而婉轉柔和。每一個起筆,或逆鋒,或順鋒,入紙後先衄挫,再以中鋒行筆,猶如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動作,一波三折、頓挫分明。筆畫之間,牽絲引帶、絞轉自如,仿佛是舞者手中的絲帶,在空中飄逸飛舞。

他筆下的字,結字靈活多變,因字賦形。橫豎粗細變化分明,行氣暢通無阻,筆速迅疾如飛。就像 「文」「來」 等字,墨色清潤與凝實變化巧妙,結字瘦挺,自然靈動,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整幅作品的章法疏密有致、布白合理。上下緊密連貫,如同一個緊密團結的家族,彼此相依;左右呼應,疏可跑馬,又給人以開闊自由之感。

字裏行間,不僅流淌著魏晉書法的蕭散儒雅之風,更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氣質,那是屬於帝王的華貴雅逸之氣。

在歷代帝王之中,趙構的書法可以排進前三位,雍正、乾隆遠遜於他,其父宋徽宗趙佶、唐太宗李世民等才能與他一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