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大足石刻: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石窟藝術的巔峰絕唱

2024-06-14文化

原創七言絕句【大足石刻】

佛光仙境刻環崖,宋韻唐風石像排。

眾聖傾身慈愛降,千年凝視萬生骸。

文/小巖

迄今為止,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於1999年年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區,是其境內所有摩崖造像的總稱,以規模宏大(百余處摩崖造像)、題材多樣(佛教、道教、儒教為一體)、內涵豐富(各教義理)、雕刻精美、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始鑿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延續至明清,以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而獨樹一幟,被稱為 「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

大足石刻也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著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堪稱 「世界石窟藝術的巔峰絕唱」

這樣的大足石刻怎麽不會令人心生向往呢?

當您聽到大足區的時候,是否好奇這名字的由來?

大足得名有四:以境內大足川為名;取豐足之義;寶頂山有巨人足跡;沿用唐武周「大足」年號。如今,多采用大足川一說,取豐足之義。

在大足石刻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這五山最具代表性。在五山中,又以寶頂山中的大佛灣石刻群像最為有特色,被譽為 「大足石刻的巔峰之作」

寶頂山大佛灣石刻群像建在U型山谷中,是佛教密宗道場。

一說「寶頂山」中的「寶」為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寶,「頂」為至高無上的意思;另一說「寶頂山」的意思就是「金剛頂」,「金剛」往往都和佛教中的密宗有關。寶頂山石刻群像的總設計師為南宋密宗名僧趙智鳳。

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足石刻之寶頂山大佛灣吧!

最先要到大足石刻遊客中心購票或取票,門票最好在網上提前購票以節省時間。在遊客中心,最好先後在4K影院和8K球幕影院觀看【天下大足】及【大足石刻】兩部短片電影,在聲音、畫面的交融中,初步了解大足石刻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看完電影後,乘坐旅遊巴士車抵達大足石刻景區入口。先後走過寶頂山山門坊、大足石刻門樓等,來到了具有仿古建築特色的大足石刻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可以了解世界石窟藝術發展史及欣賞大足石刻部份精美雕像。

在影院及博物館中,遊客知曉了大足石刻創作的時代背景。

唐末以後,中原動蕩紛亂,佛教更是一蹶不振。然而,在五代至宋蜀期間,巴蜀地區政局穩定,吸引社會各個階層人才,促進經濟文化繁榮。進而,佛教在巴蜀地區呈現星火燎原之勢,為石窟藝術的繁榮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最後,終於將要看到環崖中的摩崖石刻了!

如今,寶頂山大佛灣環崖入口處被改動了,可能為了方便管理,讓遊人們沿著環崖路線依次參觀。

大足石刻如同長卷連環畫一樣,徐徐映入眼簾。最先參觀的是柳本尊行化事跡圖。

正中間那位打坐的正是柳本尊。「本尊」是敬語,「柳本尊」原名柳居直,是晚唐五代時期巴蜀地區佛教金剛界瑜伽部密宗創始人,為了平息瘟疫、饑荒和戰亂,他把自己的肢體獻祭給佛祖,最終經受住十次試煉。其追隨者無數,影響力巨大。

石龕最頂部刻有藍色大字 「唐瑜伽部主總持王」 ,這是當時的蜀王封的稱號。仔細觀看柳本尊端坐雕像,他沒有左耳、右眼殘存、左衣袖空空。柳本尊大雕像兩側是他苦行修煉的十幅小雕像,分別是煉指、立雪、煉踝、剜眼、割耳、煉心、煉頂、舍臂、煉陰、煉膝。

那麽,為什麽在寶頂山這裏會出現柳本尊的大幅石雕呢?這還得從趙智鳳說起。

公元1159年,趙智鳳出生在大足。他5歲時,以在古佛巖出家為僧的方式來換取母親的病愈,開始了漫長的修行之路。他16歲時,雲遊到四川西部的彌牟古鎮「壽聖本尊院」學習,被三百年前的柳本尊救眾生的大愛所折服。三年後,19歲的趙智鳳成為密宗的傳人,返鄉傳經布道。

因趙智鳳普施佛法,禦災捍患,從而德傳四方。故而,眾僧俗雲集寺廟。此後,為了弘揚佛法,向大眾更有效地宣講佛教義理,趙智鳳結合大足地區精湛的石像雕刻技藝,決定以石刻造像方式,建造一處流傳千古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寶頂山摩崖在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公元1174年至公元1252年開鑿而成的。

佛教經典中,有十八層地獄一說。人在生前,如果做了壞事,死後將進入地獄。

在地獄變相龕中,上面正中雕刻著莊嚴悲憫的地藏菩薩。在佛教中,地藏菩薩是能夠拯救眾生脫離苦海、實作涅槃等一切苦難的菩薩。

地藏菩薩下面,惟妙惟肖地刻畫了進入地獄的人,經過「業秤」、「業鏡」後,到底進入哪一個地獄。最下面生動地刻畫出十八層地獄——糞穢地獄、鐵輪地獄、刀床地獄、寒冰地獄、鑊湯地獄、毒蛇地獄、洋銅地獄、拔舌地獄、截膝地獄等等。

在父母恩重經變相龕中,再現了一幕幕父母撫育子女的生活場景,是佛教和儒教之孝道融合的典範,也展現了宋代的世俗生活。

在九龍浴太子石刻中,流水從大龍頭口流下,正好澆灌到下方悉達多太子雕像上,這正重現了經典的佛誕故事——釋迦牟尼佛降生時,有神龍飛至頭頂,並吐水為其沐浴。

這組石刻的巖體原本就是山上雨水匯集的出口。不得不由衷地為大足工匠們的巧妙設計點贊!

釋迦牟尼涅槃石刻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佛像。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涅槃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和最理想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橫臥於天地之間。佛神態安詳,雙眼微閉,右肩藏於地下,左肩在祥雲之中,膝蓋下沒入巖石。這石刻造像的的確確有著深遠的意境……

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像是大足石刻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石刻造像,是中國最大的集雕刻、貼金、彩繪於一體的摩崖石刻造像,被譽為 「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

千手觀音頭戴寶冠,雙手合十端坐在蓮台之上。在觀音背後,近千只姿態各異的手如同孔雀開屏。每只手都有眼睛,部份手中持有器物。

面對著千手觀音像時,只想靜靜地靜靜地欣賞——那千手,意味著法力無邊,可以拯救眾生於危難之中;那千眼,代表著智慧無邊,世間萬物都在法眼之內……

華嚴三聖像是大足石刻中最為高大的三尊立像。人們擡頭仰望三聖像時,都能感受到三聖正傾身並和藹可親地關註著蕓蕓眾生。

三聖像雕鑿在峭壁上,頭頂崖巖,腳踏蓮台,高約7米。中間的是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的法身),手捧近2米高、重近千斤的七級寶塔的是文殊菩薩,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因為【華嚴經】是記載他們最重要的一部經,所以稱之為華嚴三聖。

那懸空八百余年而不墜落的寶塔是無法想象的建築奇跡,堪稱力學原理與藝術創作巧妙結合的典範。工匠們把飄逸而下的袈裟、佛手、膝蓋結合,形成固定的三角形支撐,巧妙地將重心引到主像身上。

那麽高的石像看上去沒有一點扭曲失真,是那時的工匠們就知曉透視法原理了。傾身的造型和特意放大的頭部是關鍵所在。

剛剛欣賞並驚嘆完和顏悅色的三聖像後,馬上就看到了令人震驚的六道輪回圖。

六道輪回圖也稱為生死輪回圖。閻王伸展兩臂緊緊抱住輪盤,怒目圓睜,獠牙咬住輪盤頂端。眾生在貪與愛的推動中,流轉於六道之內,永無終期。

在寶頂山舊時山門處,竟然雕刻的是十分呆萌的老虎,旁邊刻有數位門神石像守護山門。

趣味盎然的十組牧牛圖仿佛把遊人帶到了南宋時期的巴蜀田園……正好奇地看著牛及牧牛人的不同姿態時,聽到了導遊的講解,這才茅塞頓開。

這牧牛圖詮釋了修行佛教禪宗的過程。把人的心魔比喻成牛,把佛學比喻成牧牛人,牧牛的過程就是修行者調整心魔,悟禪入門的過程。

位於寶頂山石刻入口的巖壁上,碩大的 「寶頂」 兩字十分醒目,字型飽滿圓潤、剛勁有力。從旁邊小字可知,為清代同治年間大足知縣王德嘉所書。

佛、菩薩、高僧、蕓蕓眾生與山峰融為一體,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石窟藝術的神聖化、世俗化、通俗化融為一體,構成一個規模宏大,無與倫比的世界文化瑰寶!

大足石刻等您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