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這句詩文出自於東漢末年時期卓越政治家曹操所著【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詩中,詩句主要講述了曹操自認為小時候沒有受到過什麽良好的家教,以此詩文來感嘆自己年幼時沒有福氣,生來低賤,又孤苦零丁,無依無靠。
根據陳壽的【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故曹操有出身低賤之嘆。
曹操還在詩文中坦誠的告訴世人,自己小時候沒有受到過什麽良好的家教,叫「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在當時那個年代,「三徙教」跟「過庭語」都是著名的教育典故,那麽它們各自都有著什麽樣的故事呢?
【三徙教】
徙,本義指遷移;所謂的「三徙教」,指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西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街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退進。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孟母三遷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典故,現代的很多小學生都有學到過,主要講述了孟母為了教育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三次遷徙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由孟母一人帶著他,教育他讀書成人。然而孟子年幼時就非常聰明,看到什麽就學什麽,模仿的能力很強。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看到自己的兒子看到什麽就學什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避免孟子誤入歧途,於是選擇了三次遷徙。
最終,孟母將家搬到了學堂附近,於是孟子每天都跑到學堂外面,搖頭晃腦地跟著學生們一起讀書,並且變得守秩序、懂禮貌。
孟母的教育對於孟子來說非常成功,孟子後來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的成功,離不開孟母的良好教育,後來人們便以「孟母三遷」視為古代良好的家教。
那麽與之相對應的「過庭語」,又講述了什麽樣的典故呢?
過庭語,也被稱作為「庭訓」,主要講述了孔子與兒子孔鯉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中,兒子孔鯉看到後趨而過庭。什麽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著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
孔鯉看到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裏,於是趨而過庭。
孔子看到兒子孔鯉,於是出聲道:「站住,學詩了嗎?」
孔鯉答:「沒有」。
「不學詩何以言?」
意思就是不學詩怎麽會說話呢?
於是孔鯉退而學詩。
一天,孔鯉看到父親站在庭院中,於是又趨而過庭。
孔子再次喊住孔鯉,道:「學禮了嗎?」
孔鯉答:「沒有。」
「不學禮何以立?」
意思就是不學禮怎麽能在社會上立足呢?
於是孔鯉退而學禮。
這就是曹操詩文中所說「過庭語」的故事。
曹操寫下這樣的一句詩文,主要就是在感嘆自己年幼時沒有受到過良好的家教,什麽「三徙教」啊,「過庭語」之類的,在他這裏統統都是沒有的。
以至於曹操在年少時,人們對他的風評很不好。只知道年少時的曹操聰明是聰明,但他自幼好飛鷹走狗,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麽特別的才能。
曹操在創業有所成就時,寫下「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這句詩文,想必也是透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告訴人們自己從小就沒有什麽良好的家教,名聲不好也怪不得他。
不過,他雖然自稱沒有良好的家教,但他本人卻非常熱愛學習。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註釋過【孫子兵法】。這些都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