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民間故事:包公三擲硯

2024-01-05文化

北宋仁宗時候,出了一個名叫包拯的大政治家。他一生清廉,鐵面無私,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人們都尊稱他『包公』。

慶歷三年,包公帶了家人包興,到嶺南(今廣東)端州去接任知州。

到任後第二天清晨,包公仔細觀察自己住的房間,發現靠窗的書桌上,放著一套整整齊齊的文房四寶。

包公從小愛好書法,見到筆墨紙硯,就引起了練字的興趣;,他從書箱裏取出了王羲之的『蘭亭序』,坐下來聚精會神的寫了一遍,感到今天的筆特別好使。

包公見這硯台式樣古老,制作精美,拿起一看,背面刻著『大宋慶歷三年制於嶺南端州羚羊峽』一行陰篆字,不禁贊美的叫出聲來:『啊這是端硯。』

這時,包興進來報告說:『外面有七八位老先生來拜訪。』包公急忙收拾文具,到前廳迎接客人。

包公迎賓入坐後,問起風土人情,老先生們談得十分熱烈。但問到名產『端硯』,別人都不答話了,唯獨一位名叫徐樂天的老秀才,冷冷地說了一句:『哼!幸虧這種名產還不多。』

包公覺得這話裏一定有文章,知道在眾人面前也問不出結果來,便把話轉向別的方面,閑談了一會,幾位老先生才告辭走了。

過了幾天,包公去拜訪徐樂天。包公對人敬重,說話謙虛誠懇,使徐老先生深受感動。

包公把端硯的制作精美,誇贊了一番。談到端硯,徐樂天興致勃勃地說:『因本地出的硯台好,不少人愛好書法,還出過四五個有名的書法家哩!』

包公便問道:『聽你說來,這端硯造福於地方之處不少。那一天你卻說幸虧這種名產還不多,難道還給地方帶來了什麽災難不成?』

徐樂天眉頭一皺,放低聲音說道:『這可給大人猜中了。從唐代開始,端硯進貢,每年八塊,但因官員、士紳,借進貢為名紛紛送禮,逐年增加,不知多少。』

包公沈思不語,洗耳恭聽。徐樂天面帶氣憤,繼續說道:『制硯工錢卻攤派在老百姓頭上,還有一些人要靠端硯從中弄一些油水。你說這名產再多幾樣,怎能受得了!?』

包公聽完了徐樂天的話,忙站起來,緊緊握住徐樂天的雙手感激的說道:『我到端州已半個月了,這樣重大的事情,只有你老先生告訴了我。我包拯真是如夢初醒啊!』

臨別時,二人約定第二天同去羚羊峽看看制硯工匠的生活情況。第二天早上,徐樂天來了。包公換上便服二人就往羚羊峽去了。

包公和徐樂天來到羚羊峽,聽到琮琮琤琤開鑿石料的聲音,徐樂天指著山峽深處說:『聽!這就是工匠們在制作端硯。』

包公見路邊有所茅屋,借口討水喝,進去看了看,有一個老太婆迎上來。包公詢問了幾句家常,才知道這正是一個制硯工匠的家,生活過得

包公和徐樂天又走到一個小茅棚裏,見三四個工匠在聚精會神地雕刻硯臺上的圖案花紋。

等再 包公和徐樂天走過去,工匠們一點也沒有察覺。一個工匠嘆氣說:『這硯台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衙門裏要這麽多幹什麽用呢?』接著工匠們便都嘮叨起來。

包公和徐樂天聽完了工匠的話,彼此點了點頭,便走出工棚。

接著又走了幾處,沒等太陽落山,包公和徐樂天觀望羚羊峽的美好山景,談論著經辦端硯進貢等情況,就回城來了。

包公回衙後,立即派包興去找經辦貢硯的書吏張孝文。張孝文做了十年書吏,用端硯奉承上司是有經驗的,一聽包公找他問話,便很得意地跟著包興進了大廳。

張孝文叩見了包公,見問起端硯的事,不禁眉飛色舞地說:『今年進貢的端硯,早已送往京中,請大人不必操心。至於大人交際所需之數小吏也有準備,待我取來,請大人過目。』

張孝文說著沒等包公回答,即轉身飛快地跑去,取了一塊硯台進來,用盤子托著,雙手送到包公面前。

包公看張孝文的說的話和舉動,已證明歷官員借口進貢端硯,確實把端州人害苦非常憤怒。張孝文見包公面色鐵青,十手捧硯台不知如何是好。

包興看著張孝文,捧著硯台,進退兩難,便擠了一擠眼睛,想叫他結束去。

哪知張孝文誤會了,以為包公嫌一塊太少了,趕緊聲明說:『這一塊是樣子,庫房還有。』他這一說,正如火上加油,包公怒火沖天,伸手把那硯台拿起,狠命地擲在地上。

包公又嚴厲指責道:『大膽!借進貢之名營私舞弊,壓榨良民,該當何罪!』張孝文忙跪倒在地,連聲說:『小吏該死,小吏該死。』

包公見張孝文嚇成這副樣子,氣也經辦人。於是便吩咐包興攙說明

張孝文知道隱瞞不住,就把歷年制端硯及支付工匠錢數,和官員、士紳們的貪汙事實講了個明白,連自己從中弄了多少油水也都講了出來。

瑞州知州包拯 過了幾天,包公為了杜絕營私舞弊,便出了一張告示。這告示貼到哪裏,哪裏的老百姓就歡聲雷動的高呼:『包青天!』

不久,包公被調升為禦史。包公啟程進京時,跟隨他的仍是一個家人和兩三件行李,就象趕考的秀才那樣寒傖,離開了端州衙門。

包公為官清正,人人恭敬,官員、士紳和老百姓都來歡送。徐樂天也來送行,包公和眾人且走且談,出了端州城。

包公謝別眾人,直到送行的人們回城,才和包興上馬加鞭,一起趕路。

轉過一座陡坡,風把包興的帽子刮了下來。包興下馬拾帽子時,手碰到包裹裏一個硬硬的小包包、才想起在接官亭中替主人收下一件禮物。

包興連忙上馬追上包公說:『稟報大人,剛才我替大人收下一件禮物,望大人勿怪。』包公聽了很不高興,回轉馬頭責備道:『你跟我多年,怎麽忽然糊塗了,誰讓你替我收禮物?』

包興連忙說是徐樂天送的。包公這才面帶笑容說:『徐老先生送的,那又作別論,我不怪你。』說著二人下馬,包興取出一個青布包,交給包公。

包公接過布包,覺得包包雖小很有重量,自言自語道:『這老先生搞什麽名堂?』連忙開啟一看,原來是一塊雕刻精美的端硯。另外還附了一封信。

包公看完信後,沈思不語。包興問:『信上怎樣寫的?』包公說:『徐老先生說他知道我愛練字,這是他祖傳四代的端硯,再三聲明是清清白白的東西,要我一定收下。』

包興說:『既然是徐老先生的一片心意,你就該收下。』包公搖頭說:『他要是送別的東西,我就收下了,而偏偏是端硯,要我把端硯帶進京去,卻萬萬不能。』說罷,一揮手,把精美的端硯,擲在山腳下一條河裏去了。

這事出於包興意料之外,上馬走了不遠,包興忽又停了下來,從鋪蓋卷裏又摸出一塊端硯,也擲到山腳下澗河裏去了。

這塊是我自己花殘買未的,打箕帶到京裏賣出去賺點錢。為了免得哈大人帶來不好的名聲,我也擲在澗河裏了。

包公看見包興又向河裏擲了一塊端硯,忙向包興問道:「是不是徐樂天送了兩塊端硯?」包興便把自己買端硯的打算和擲硯的意思告訴了包公。

包公聽罷,對包興說道:『好呀!你很有見識,已經懂得不能貪小失大。不過你自己花錢買的,帶去也不妨,已經擲掉也就算了。買端硯的錢到京後我賠給你,不必心疼。』

包公到京後,隨即給徐樂天寫了方面感謝他贈送祖傳四代的端硯,一這塊端硯已擲到州外澗河裏,沒有帶給後任做個榜樣,免得貪官劣紳有所端硯上打主意。

徐樂天接到包公的信,十分佩服,便和其他幾個老先生一起籌了一筆錢,在包公擲硯的地方,蓋了座小亭子,取名『擲硯亭』,紀念包公為官清正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