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獨特文明觀

2024-04-18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民為邦本、為政以德」「富民厚生、義利兼顧」「執兩用中、守中致和」「天人合一、萬物並育」「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重要理念,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和道德觀。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賡續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把中華文明的重要理念熔鑄於其鮮明特色之中,創造出了全新的人類文明發展形態。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中富有特色的內容。作為中國傳統的治理思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密不可分,以民為本就是要主張德治,順應百姓意願推行政治,體現了富民、利民、恤民的價值理念,涵養了任賢、愛民、納諫的政治品格,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政治觀。盡管鬥轉星移、時過境遷,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積澱的思想精髓,彰顯出超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合理內核,形成了至今仍發揮效用的政治智慧,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豐厚文化滋養和強大精神支撐。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面臨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依靠理論創新成果推動各領域的現代化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廣泛動員全體人民參與到現代化建設之中,依靠人民力量使中國式現代化一張藍圖繪到底。可以說,中華文明深厚的民本底蘊和豐富的為政智慧,始終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始底色而存在,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的價值依托。
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
富民厚生、義利兼顧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思想主張,是安邦定國的民生基石。富民厚生、義利兼顧主要從國與民、義與利兩對關系入手,強調人民生活富足、道義和利益兼顧的價值取向在治國理政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為主要標識的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涵育了中華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價值源流,勾勒出實作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經濟上以「富裕」為目標的發展樣態;二是主體上以「共同」為導向的價值追求,不僅強調財富的持續增加,更昭示著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是經濟快速發展基礎上群體利益的均衡分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以「富民厚生」的理念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以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物質基礎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小康」理想變為現實;以「義利兼顧」的理念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註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全體人民實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推進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在社會生產和分配領域的具體實踐,賦予中華文明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
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是中華文明保持其特色的重要根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核心是「用中」和「守中」,講求做事要避免「過度」和「不及」兩個極端,以達到天地和諧執行、萬物並生而不悖的理想狀態。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式承認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強調復雜多樣事物之間的融合性,防止陷入極端和不穩定,能夠為人們有效處理現代化行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問題提供思想啟迪。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兩者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辯證統一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完成使命任務,需要富足的物質文明夯實作代化的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高質素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精神文明建設,必須適應物質文明建設需要和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我們黨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於中國式現代化,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以辯證、全面、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
天人合一、萬物並育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命題,包含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以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生態理念,倡導人應當將自然萬物視為自己的一部份,透過調和人與自然萬物之間平衡有序的狀態構建起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體。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文化源泉,對於我們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以什麽樣的理念對待自然、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方面要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角度,貫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要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素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從人與自然「共存」的角度,貫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人民群眾在高質素發展中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質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哲學的生態智慧,打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二律背反,為實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築牢了生態根基。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
講信修睦、親仁善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被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人文精神,構成了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文化底色。在中華文明對國家交往之道的構築中,「講信」與「親仁」都是基於崇尚道義與追求大同理想而形成的交往準則,是中華兒女對人類社會理想秩序的不懈追求。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重力。這就決定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不走國強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發展的人間正道。中國式現代化聚焦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作為核心價值追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增強現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更彰顯出「立己達人、兼善天下」的大國格局,以其獨特的「和平」基因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進人類現代化行程貢獻中國智慧。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只有站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才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專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成邏輯與時代意蘊研究」(22CKS02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