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忻州摔角源於嶽飛的一位部下

2024-02-28文化

忻州地區素有「摔角之鄉」的稱譽。據傳,忻州摔角起源於南宋。其時,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嶽飛,自幼愛讀【春秋】【左傳】【孫子兵法】,做了將領後,為抵外侮,在嶽家軍中設有角抵,即摔角,以訓練士兵。嶽飛遇害後,其部下有個忻州籍的士兵名叫陳效嬰,回到家中,把在軍中學到的摔角技術傳授給鄉親,以酬抗金心願。從此,摔角作為強身、自衛之術,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帶流傳開來,成為一種習俗。

歷史上,忻州曾有許多摔角能手出現。例如上世紀30年代、樊野有個賣菜的,他身高體壯,人稱「菜團長」,憑著一身力氣,一直奪冠。但在兩年後的一次廟會撓羊賽上,竟敗於一個外號叫「小狐子」的,此人是郭落村的胡黃堂,年紀20多歲,體重僅及百斤。但他機敏過人,靠鉤腳技術戰勝了菜團長,一時成了忻州、定襄、崞縣三縣的撓羊漢。誰知能人背後有能人,晏村的高四狗,輸給「小狐子」後,閉門不上跤場,苦練三年,終於一鳴驚人,把「小狐子」敗下跤場。豈料強中更有強中手,段家莊的焦計全,自幼在院中棗樹上練功,天天用腿勾、踢、絞,長得手大臂長,力大無比,練就一雙鐵腿。在1931年的撓羊賽上名冠第一,無論是誰,只要著了他的腿,就非敗不可。

後來,一代跤手脫穎而出,其中史滿堂好像得了名家真傳,名揚二州五縣(即忻州、代州、五台、崞縣、繁峙、定襄、靜樂)。抗日戰爭以後,傳統的撓羊賽一度停止。

解放後,忻州摔角運動蓬勃發展起來。著名的摔角運動員有樊娘海,人稱「三斤半蓧面」;盧四,外號「半掛車」。1959年,在全國第一屆運動會上崔富海、張毛清,分別獲得中國式摔角各自級別第一名。忻州各地自發性的群眾摔角活動也很頻繁,1983年,忻縣舉行「跤王杯賽」,錢貴龍獲「跤王」。1960年全國文教群英會上,國家體委命名忻縣為「摔角之鄉」。

忻州摔角尚武的習俗,除了歷史傳承因素之外,還與原生的地理生態環境有關。忻州地處晉北,境內群山盆地交錯,雄關險隘相望,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上這裏氣候寒冷,冬季多風,在這裏生活的人們需要有超常的生命力,有過人的體魄、勇敢和智慧。它北與蒙古遊牧地區毗連,蒙古族是尚武而勇敢的民族,北方少數民族的草原文化與中原農業文化在這塊京畿屏障之地交融,逐漸形成了本地習武好強的習俗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