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有德,必有福(深度好文)

2024-06-11文化

先「考德」後「論業」是中國古代教育的核心。

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專門講了他的憂患——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說,不培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聞到道義之事卻不去追隨,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對此,清代被譽為「最賢者」的陳弘謀在其【養正遺規】中便強調: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教者知此,則知所施矣。」

從中可見,「考德」位居每日功夫之首。

明代王陽明【王守仁文集】亦載:「考德問業,毋令一暴十寒。」又雲:「率領師生,朝夕考德問業,務去舊染卑汙之習,以求聖賢身。」(【王文成全書】卷三)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雲棲法匯】中的【結社會】亦提及「考德論業」……對人而言,為什麽要先「考德」呢?

這是因為:「人的災難本質上是人性的災難。好的人性不需要什麽怡養,能懂得堅守,便是最體面的勝利。」(馬德【與這個世界莊重相待】)

堅守什麽呢?堅守道義,展現慈悲、善良等美德。由此足見「考德」之重要!

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作了一場題為【君子】的演講,其中參照【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隨後,這兩句話就成了清華大學的校訓。

對於「自強不息」,人們很好理解;那麽,什麽是「厚德載物」呢?

譬如,天冷時水面會結冰,當冰很薄的時候,上面只能落一只小鳥或行走一只小動物,而人在上面走是不行的,會掉下去。

但到了冰很厚時,冰的「德」就穩固了,此時不僅走人沒問題,就連走汽車和大型動物也沒問題,這就叫「厚德載物」。

那麽我們可以延伸一下,想一想今天為什麽有的人僅僅賺了一點錢就會出問題,而那些賺了很多錢的卻毫發無失真。就是德行大小的原因呀。

【易經】還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水結為冰,不是一兩天形成的,而是長時間形成的。「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察古觀今,可為人生開啟一扇窗,那些以滿門抄斬作為代價者,我們不要輕易地付諸笑談。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人世間最準的一卦!誰都跑不了。即使你跑了,還有子子孫孫,他們不也是你的家族財富嗎?!

【易傳·系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空令人尊崇,大地令人親切,乾坤之道由此而確定。於是,便有了後來的「男尊女卑」——卑,是謙恭之意——湖南長沙嶽麓山腳下專門有清代的「自卑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人要令人尊敬,女人要親和包容,謙恭有禮。若男人不受尊崇,女子對人不親切,則其家可想而知!

因此,無論個體生命如何恣意張揚,但人間正道是滄桑,仍要各司其職,各安其分。這便是德!

先秦諸子百家,曾經歷過三次大的辯論,後世名為「王霸之辯」、「義利之辯」和「天人之辯」。其中「義利之辯」是關於「以義取利謂之義」的。

你做這件事情,為社會著想,為天下百姓著想,賺的錢都是幹凈的,天下老百姓不僅推崇你,而且會更加支持你。

而「以利取利」,譬如我給當權者送錢,他批給我一個專案,賺了錢之後,我再送他錢答謝,也就是迴圈行賄,這就叫「以利取利謂之利」,這種事情都是勢利小人做的。

古人已把這些教育理念講得很清楚。對此,於右任有一句話講得非常精妙:「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

是的,文化是最大的生產力,智慧是最大的不動產;我們不清楚老子、孔子、孟子、莊子他們有多少錢,多少財產。 但是我們知道,他們思想的光輝會永放光芒,他們的智慧是其生生世世的不動產。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

中國文化中的真正財富觀,是:德大,資產才大!而這個資產,除了財富、物質、聲名、健康之外,還包括了尊嚴和智慧。

【司馬光家訓】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遺子孫,子孫未必讀;積陰德於冥冥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你給子孫錢,他未必能守得住;你愛看的書,子孫未必愛看;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一定會有人承繼福蔭的。

【易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厚德就是能給人以生機和活力,做事要守住這個底線。自古以來,「君子以德發身,小人以財發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命是宏大的,你沒有理由辜負當下生命的新鮮!要有能力消解陰陽的對立,讓其流轉起來,呈現生命的親和感,這就是大德。否則的話,德不配位,暴來暴走。

中國文化中的天道踐行是「以人為本」的。【易經】是中國文化中的群經之首,其中的智慧,令無數人深受其益。

【易經】中有一句名言,是有史以來對「事業」一詞最早的定義:「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你所做的事情,令天下百姓受益的同時,你也受益了,這才是事業。

可是,對於事業,世人往往只知有事,不知有業,更不知業之善惡。要知道,人世間,有一事便有一業!

假若你所從事的事情,令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百姓亦遭其害,但你卻利己而損人了,這種事情就不能稱作事業,它頂多叫「產業」。那麽因「產業」而賺到的錢算是什麽呢?至少在唐代就已有定義,謂之「濁富」。

清代張潮在其【幽夢影】中便寫道:「為濁富不若為清貧。」如此一說,究竟「濁富」有什麽勢能呢?濁富的後果很嚴重:濁富損三代人!

而對於「事業」如何能開展得更好,【易經】則給出了「進德修業」的指引,強調做有德之事是事業廣大之良基。這是為什麽呢?

是因為「德大資產才大」!當然,這個資產也不僅僅包括財富,還包含聲名、健康、壽命等內容。 人生的任何投資,都要朝向增德的方向行進,這樣才會進而無憂、富而無患。

我從小深受外公教誨,至今仍受益無窮:「不要想著自己有錢,要想著讓自己值錢!」音猶在耳,無以為報。而它亦成了我生命最重要的行動源泉。

今天,很多人讀了書之後,遇事卻不省人事,足見當年所讀之書並未能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要知道,讀書應該是越讀越明白,越讀信心越堅固,隨之而來的歡喜也是越來越滂沛。

可如果讀成了「碎片化」,煩惱越來越多,信心越來越匱乏,那就一定是讀錯了。這就需要好好反思:經典是美好的,但你有何德何能讓這美好繼續美好呢?

不管過去怎樣,未來我們都應不遺余力地向經典討要智慧——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知祖,不足以為道;不知古,不足以開來!

清代學者張潮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

是的,書到今生讀已遲,今生不讀就更遲!

本文摘自【解密中國智慧】

新書上市

作者簡介:

米鴻賓,字貞觀,又字妙隱,號十翼。1972年出生於中國鞍山,籍居北京;創有十翼書院(中國北京、湖南,日本大阪),共學遍布海內外,棟梁濟濟綿綿。襄助共學者創有東巴書院(雲南麗江)、慧胤書院(廣東深圳)、德錦書院(山東濟南)、昭明書院(貴州織金)、慧田書院(浙江龍遊)等數家書院。秉承中國文化最優良的傳承——學際天人,出入古今;究大易,諳經學,精五音,擅六壬,旁涉天文、歷法與國史,略通古今之變。海內外問世有:【會心】【傳心】【盈心】【名詞中國】【解密中國智慧】【一代神奇:邵雍的智慧】【一生感動:日本匠人精神與家訓】等二十余部著作;亦為喜馬拉雅(音訊)簽約名家(代表作【中國文化的傳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