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現代拱橋:融於自然的韻律之美

2024-04-03文化

拱橋作為一種古老的橋型,是所有橋梁體系中變化最多的結構形式。因為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的不斷發展豐富,拱橋能適用大到500m以上、小到100m以下的橋梁。既有適合於山區的結構形式,也有適合於平原地區的結構形式;既適用於公路、城市橋梁,也適用於鐵路橋梁;既廣泛套用於山區峽谷中,也常見於河流海洋上。古今中外拱橋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在橋梁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從拱橋的技術發展看,新材料、新理論、新工藝和新裝備的出現,大大推動了拱橋體系及施工技術的發展,使拱橋形式多種多樣。面向中國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需求,仍然需要建設大量的橋梁工程,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美學角度,拱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地域遼闊、橋梁建設環境多樣,在面對不同跨度、不同地貌、不同施工條件等一系列特定要求的時候,如何創新尋求彰顯力與美完美融合的最佳解決方案,成為建設者最有意義的工作。

有人說拱橋天生是美麗的,優美的主拱曲線孕育著強大的力量和跨越感。伴隨著時代進步與技術發展,現代拱橋的結構形式千姿百態,在國內外套用廣泛,其中不乏力與美完美結合的佳作。充分借鑒國內外的成果與經驗,對於拱橋技術與藝術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承式拱橋

在山區、海島等地質條件合適的橋位處,混凝土拱橋具有很強競爭力,不僅反映在技術經濟指標上,也常常體現在橋梁的美學價值上。大家所熟知的瑞士薩爾基那山谷橋(圖1),由瑞士工程師羅拔.馬亞爾(Robert Maillart)於1930年設計,是一座跨谷的鐮刀形上承式拱橋,主跨90m的空腹箱形三鉸拱,采用支架法施工。該橋被評為20世紀世界最美麗的橋梁。

圖1 瑞士薩爾基那山谷橋

隨著拱橋技術的進步,混凝土拱橋的世界跨徑紀錄也不斷重新整理。1980年建成通車的克羅地亞KRK大橋(圖2),將St.Marco島和Krk島與大陸連線起來,其中1號橋主跨390m、 2號橋主跨244m,均為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拱圈均采用單箱三室鋼筋混凝土截面,大橋施工創新采用了懸臂桁架拼裝法。1號橋拱肋高6.0m、高跨比1/65,2號橋拱肋高4.0m、高跨比1/61。柔美的拱曲線與直線形的梁柱,雙拱間隔排列,呈現出剛柔並濟、韻律優美的景觀。

圖2 克羅地亞KRK大橋

2016年建成的西班牙阿爾蒙特高架橋(圖3),全長996m,搭載高速列車穿越阿爾蒙特河,主拱跨度384m,主拱矢高67.5m,矢跨比1/5.7。為了兼顧鐵路對橫向剛度的要求以及工程經濟性,主拱采用了分離雙箱截面、提籃式布置形式,雙箱拱肋在拱頂合二為一。拱肋截面在拱腳處高6.9m、高跨比1/55.7,在拱頂處高4.8m、高跨比1/80。拱上橋面系為靜不定結構,跨徑布置為(45+7×42+45)m,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截面。為了提高橋面系縱向剛度、抵抗列車制動力,在拱頂附近17m長度範圍與拱肋截面固結,形成整體式斷面。結構處理簡潔、精巧,梁與拱在拱頂縱向固結、提籃式拱肋橫向呈三角形布置,給人以強烈的力度與穩定感,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躍動的主跨令人驚嘆。

圖3 西班牙阿爾蒙特高架橋

瑞士塔米納(Tamina)峽谷大橋(圖4)位於聖加倫行政區南部,塔米納河流經的深切山谷將高原及居民分開,2005年當地決定修建橋梁。為了使大橋更好地融合到自然環境,處理好與周邊及當地環境敏感要素是最重要的。此外,該河谷是棲息地保護區,橋下區域就屬於巖羚羊保護區,要求施工階段對自然資源影響盡可能小。當地舉行了國際設計競賽,方案必須符合技術可行、外觀出眾、經濟實用的標準,最後斜拱+拱上斜立柱方案獲得方案競賽第一名。大橋的上部結構總長414m,橋寬9.5m。主拱跨度260m。兩半拱的拱腳不在同一高程,為了保證拱頂水平推力相等,兩個半拱采用不同的跨度和矢跨比。斜立柱與梁拱固結,為釋放溫度作用產生的過大彎矩,短立柱設定了混凝土鉸。

圖4 瑞士塔米納峽谷大橋

大橋結構通透、簡潔、高雅,施工簡便、造價經濟。大橋創新的結構設計給人以新鮮感,給大橋帶來更多的審美情趣。

2002年建成的葡萄牙亨歷克大橋(圖5),為目前最大跨徑的倒朗格爾拱橋,大橋全長371m,主跨280m,橋面總寬20m。主拱圈采用等高、變寬箱形結構,拱高1.5m,主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單室箱梁,梁高4.5m。跨中範圍內70m長節段,主拱與主梁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6m高的箱形結構,其每延米的自重僅為其他節段的一半,大大減輕了結構自重。大橋為剛性梁柔性拱(倒朗格爾拱)結構,橋面受力類似於彈性支撐連續梁,對於抵抗豎向荷載起到了很大作用,從而避免了活載作用下拱的壓力線與拱軸線偏離太大,有利於結構受力。

圖5 葡萄牙亨歷克大橋

倒朗格爾拱已經不是拱為受力主體、拱上建築為傳力結構的典型拱橋,但仍然充分發揮了拱的作用。盡管亨歷克大橋不是第一座采用倒朗格爾體系的拱橋,但大橋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較大的主跨跨度、較小的矢跨比,帶給人們強烈超邏輯的直覺感受,並具有力量感與震懾性,令人油然而生異乎尋常的體驗。

鋼拱橋在現代橋梁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從20世紀初開始獲得了快速發展,其中不乏具有世界影響的橋梁。1977年通車的美國新河谷橋(圖6),跨越美國西維珍尼亞州立公園,橋梁全長924m,主跨518m,矢跨比為1/4.6,主拱結構采用U.S.S低合金高強度鋼,具有較好的抗腐蝕能力,提高了全壽命周期經濟性。橋面系主梁采用連續鋼桁梁結構,拱上立柱采用框架柱,最高達122m。大橋結構輕巧優雅、通透性好,完全沒有沈重笨拙之感;大橋造型、色彩與周邊保持和諧,與環境中的山水元素相得益彰。

圖6 美國新河谷橋

1941年通車的彩虹橋(圖7),橫跨尼亞加拉河,共有4條行車道及人行道,橋梁總長度442m,主跨289.5m。主拱采用無鉸鋼箱肋拱,兩條肋拱橫向間距17m,肋拱高4m、高跨比1/72。兩條肋拱之間采用上、下兩層K撐進行連線。大橋位於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線條輕盈、色彩淡然,橫跨裂谷之間的河道,融於自然環境之中。

圖7 美國尼亞加拉彩虹橋

日本天龍峽大橋於2019年通車,為上承式鋼箱拱橋,主拱跨度210m,矢跨比1/11,是一座非常平坦的拱橋。受地形和道路線形的制約,橋面處於曲線上。大橋采用提籃式特殊拱橋,拱腳存在高差,主拱兩片拱肋橫向不對稱,主梁平面為R=1700m曲線、立面縱坡為3.84%。拱肋截面高度為2.5m、高跨比1/84。橋梁設計考慮降低壓迫感(橋梁形式,構造骨架,細節與色彩等),將施工地形改變控制在最小限度。為了減輕橋梁的存在感,將立柱及下平聯結構的構件數量最小化、布置簡單化。在橋梁形式的選擇和設計中,充分考慮橋梁與峽谷地形的融合、不阻礙背後的地平線等因素,謀求對名勝本身價值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限度。

圖8 日本天龍峽大橋

中承式拱橋

中承式拱橋套用廣泛,其中混凝土中承式拱橋相對較少,但這其中2005年通車的挪威新斯文森德大橋(圖9),是一座結構與美學方面十分突出的代表。大橋概念設計階段由建築師和橋梁工程師密切合作,提出的建築理念向橋梁工程師提出挑戰,使其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結構,並成為當地的標誌性建築。

圖9 挪威新斯文森德大橋

主拱的跨度247.3m,透過仔細研究拱的美學和結構方面,建築師希望拱肋盡可能做得纖細。為了改善結構的側向穩定性和抗屈曲效能,與單獨的自由拱相比,拱肋固定在橋面結構(主梁)上,顯著減小了拱肋側向位移、提高了整體穩定性。單片中心拱方案增加了結構構件的可見性,橋面下沒有豎向立柱,在分體鋼箱梁之間是連續的拱結構。系列措施使得橋梁結構簡潔明快,從所有視角都可以看到清晰的線條。大橋結構體系與造型的創新,突出了橋梁結構之美,給橋梁帶來更多有價值的體驗。

西班牙的La Vicaria橋(圖10),拱橋跨度168m,主梁全長采用連續布置。雖然跨度不大,但其組合梁的結構形式、耐候鋼的套用、施工方法以及輕盈的結構造型等,令人印象深刻。拱肋的高跨比在拱頂處為1/140、在拱腳處為1/70。拱肋非常纖細也意味著整體結構較柔,需要充分關註橋梁在施工期間和使用期間的結構變形。為此在橋台處設定臨時支撐和錨固系統,並確保施工時的荷載平衡;橋梁在橋台處安裝阻尼裝置,使得橋面結構能夠幫助拱肋抵抗非對稱變形。為使得拱肋外形顯得纖細和充滿美感,充分利用組合截面的優勢。矩形拱肋截面切角和設定凹槽產生明暗交叉的輪廓線,尤其是在周圍雜亂的自然環境下,更襯托出橋梁的簡潔外形和幾何美學。

圖10 西班牙La Vicaria橋

2018年5月竣工通車的日本天城大橋主拱跨度350m的中承式鋼拱橋,兩側邊跨采用預應力混凝土T形剛構,與鋼梁構成混合梁的特殊結構形式。T形剛構采用懸臂法施工,相應拱上段主梁自重恒載直接由剛構墩承受,不僅減小了主拱所承受的豎向荷載,而且拱跨主梁與邊跨主梁連續布置,提高了主拱受力穩定、抗震效能和行車舒適性,結果也提高了橋梁的經濟性。結構受力的最佳化,減小了主拱的受力,拱肋高度2.8m、高跨比1/125;主拱兩側拱上立柱得以取消,使得大橋結構簡潔明快、造型輕盈。清晰合理、安全可靠的結構體系,充分展現了大橋的結構之美。

圖11 日本天城大橋

以上3座中承式拱橋均為推力拱橋,常以三跨形式出現的部份推力拱橋也有不少經典之作,美國弗裏蒙特橋和日本木津川新橋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國弗裏蒙特橋(圖12)為三跨連拱橋,主跨382.6m,三跨全長約655m,采用梁拱固結體系,兩主墩處拱腳與橋墩之間設定銷鉸支承釋放轉動約束。上層正交異性鋼橋面承載4車道,並與系梁共同受力。下層鋼筋混凝土橋面板承載4車道。矩形鋼箱拱肋寬1.22m、腹板高1.17m、上下翼緣最厚處57mm。采用拱肋與主梁固結的結構體系,在梁拱固結點之間的結構,施工時先成為「系桿拱橋」,該範圍結構的拱肋水平分力由主梁平衡,不再傳遞到拱腳由橋墩與基礎平衡。

圖12 美國弗裏蒙特橋

弗裏蒙特橋清晰的結構體系與合理的結構安裝順序,實作了恒載情況下梁拱主要承受軸力的合理性,以及結構受力在構件之間的合理分配,降低了營運荷載下的不利作用。拱肋高跨比僅為約1/300,十分細柔的主拱尺度,帶給人們超常的視覺感受。

三跨連拱多為部份推力結構體系拱橋,無推力自平衡體系三跨連拱並不多見,但在軟弱地基條件下,合理選擇梁拱組合形式以及施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拱橋的技術經濟優勢。日本木津川新橋(圖13)除了經濟性和可施工性外,主橋還考慮到景觀方面的要求。大橋主跨305m,主跨較大且地基條件軟弱,若采用有推力和部份推力約束體系,對拱橋技術經濟性非常不利,因此選擇無縱向推力的平衡拱結構。采用梁拱固結布置,中跨吊索采用網狀布置,兩側三角區采用豎直立柱。中間部份在架設時拼裝成 「系桿拱橋」的結構形式,發揮拱橋的受力優勢。在謀求減少拱橋鋼材用量的同時,使大節段構件整體架設成為可能。該中承式拱橋是兼顧航道條件和景觀的最佳形式,簡潔優雅的形態以及合理的空間尺度比例,使得大橋韻律優美、風姿綽約。

圖13 日本木津川新橋

下承式拱橋

系桿拱橋歷經長期發展,結構形式日益豐富,與施工方法相互結合,不斷創造出造價更低、造型更加優雅的橋梁。這些橋梁以結構美為美學基本元素,或以輕盈靈動的線條打動人們的心靈,或以結構和造型創新帶給人們異乎尋常體驗與震撼。

系桿拱橋在建築高度受到限制時,更能展示技術經濟優勢。意大利的馬爾凱蒂高架橋主跨250m系桿拱橋(圖14),采用中心單片拱肋的布置,主梁和拱肋之間設定26根吊索。橋面全寬41.1m,主縱梁采用鋼箱結構,底寬6m、高6.7m,鋼箱頂面高於橋面,橋面高度由橫向受力控制,較強的中心鋼箱梁滿足縱向受力、橫向抗扭等要求。大橋采用頂推方法進行施工,主梁在岸上陸續拼裝並適時頂推,直至全部就位。在主梁施工過程中,適時在梁上搭載拱肋節段,隨主梁頂推到橋位後,再用吊機進行拱肋安裝。大橋結合工程實際合理選擇梁與拱的剛度,實作了荷載在梁拱之間適當分配,滿足了結構造型、施工等特殊要求。

圖14 意大利馬爾凱蒂高架橋

2010年建成的挪威布蘭德昂格桑德橋(圖15),主跨220m。拱肋采用鋼管拱,外徑為711mm,壁厚40~50mm。主梁為纖細的預應力混凝土梁,總寬7.6m,行車道部份寬5m。網狀吊桿布置,吊桿在拱肋上等間距錨固,吊桿之間的夾角為70°。拱肋和系梁高度之和與跨度之比 λ2=1/198。主跨結構僅重1860t,在岸邊施工完成後,采用2台浮吊運至橋位處架設就位。該橋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展示出,超常纖細的拱和系梁,透過網狀吊桿拱橋的有利承載行為可以實作。

圖15 挪威布蘭德昂格桑德橋

2013年建成荷蘭尼美根城市大橋(圖16),主跨285m,拱肋矢高60m。橋梁寬度為27.6m~33.9m。橋面結為箱形結構,中心線處梁高為1.77m。兩側鋼主縱梁為箱形結構,梁高2.2m。主拱肋在接近橋面處分岔形成「A」形結構,拱肋內部填滿泡沫混凝土,拱肋截面變高變寬。采用2×30根網狀吊索與主縱梁連線。拱肋和系梁高度之和與跨度之比λ2=1/71。在一側河岸搭設臨時支架,完成拱橋結構拼裝,采用浮船運輸就位。

圖16 荷蘭尼美根城市大橋

2014年通車的俄羅斯布格林斯基橋(圖17),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網狀吊桿拱橋,主跨380m。橋面寬36.9m,雙向6車道,車道總寬32.5m,兩側人行道寬1.5m。拱肋矢高約72.7m,矢跨比為1/5 ,拱軸線采用半徑300m圓弧線。拱肋內傾12°,采用箱形截面,2m×3.9m(寬×高),節段間高強螺栓連線。鋼系梁采用雙邊箱及雙工字梁斷面,橋面采用正交異性鋼橋面。主橋156根網狀吊桿,拱上錨點間距10m,吊桿傾角統一取為60°。主拱的施工方法是將拱肋沿半徑為290m的豎向圓曲線頂推。從景觀角度看,主拱的跨度與河道寬度比例恰好,而且拱形也是新西伯利亞市的標誌性建築符號,且其城市徽章上也刻有拱橋。因此,拱橋方案也象征城市歷史的延續。

圖17 俄羅斯布格林斯基橋

隨著中國未來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發展,還將面臨大量的橋梁建設任務,中國地域遼闊、橋梁建設環境多樣,拱橋作為重要的橋型之一,因其豐富的多樣性而具備巨大的發展空間,技術與藝術上都需要不斷進步和拓展。橋梁作為功能性與地標性建築,附著強烈的審美內容,常常吸引社會大眾的目光。拱橋是富有韻律的橋型,比其他橋型更易與環境協調,外部形態和韻律變化更符合人們的美感要求。因此,拱橋在實作連通功能基礎上,無論矗立在江河之上、貫通在峽谷之間、穿越在城市之中,都應該力爭成為具有獨特魅力的建築藝術。

本文刊載 / 【橋梁】雜誌

2024年 第1期 總第117期

作者 / 邵長宇

作者單位 /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