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非」要「遺」起過龘年丨安順地戲 跳出武魂

2024-02-13文化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

「咚!」一個鼓聲從院內震開,鑼聲緊隨其後,幾名首蒙青巾、頭戴「臉子」、身穿戲服、腰圍戰裙的地戲者手持短槍、雙刀等,以特有的步伐舞動著,表現出征戰打殺的動作,其中一位領唱者以綿長的唱腔開唱,其余人應聲而和,是七言和十言韻文的說唱,這便是安順地戲,俗稱「跳神」。

地戲產生的原由有一說為「練兵」,【續修安順府誌】記載:「當草萊開辟之後,人民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事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跳神戲之舉。借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於農之深意。」當時遷徙過來的人可不單純只是平民,而是帶有軍人內容,長久的屯田養兵生活,確實會消磨掉一些士兵們的銳氣,於是有人便想出以商湯以來的已故軍事名人為「神靈」,扮演他們來「跳神對陣」,以此來磨礪士兵。加之地戲多為【封神演義】【三國演義】【四馬投唐】【薛仁貴征東】【殘唐】【嶽飛傳】等有關戰事的劇目,此種說法也就更為可信。

早年間只有男子才能在地戲中擔任演員,女子是絕不可能上場的,但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一民俗漸漸改變,以安順二官屯女子地戲隊為例,此地戲隊成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平時活躍的地戲者有二十人左右,她們的服飾多為上衣下褲的形制,以當地的民族服飾為載體而生,又有稍許變化,一般上著長袖大衫,為右衽,袖口寬大,衣裾倆端開衩,長至膝蓋;大衫外有繡花披肩;下著長褲和繡花圍腰,圍腰上系各式荷包、穗子;頭覆黑巾,此巾寬大,垂至腰間,能蒙住整個頭部,面部位置的材質為半透明的黑紗,不影響視物;頭頂處戴面具,稱為「臉子」;後背彩旗;腳踩翹頭繡花鞋。

在過去,若是有村寨要演地戲,就會在村口插一面旗子,上面寫著「帥」,其它村子的人就知道這兒有地戲可看了。以前要完整地演完一場地戲,是有很多程式的,要舉行莊重的儀式來「開箱」拿面具,面具都是統一封存在箱內,輕易不取用,再從天上「請神」下來,「頂神」「掃開場」,這才算是完成了正式演出——「跳神」前的準備工作。跳神又分為「設朝」「下貼」「出兵」「正戲」「回朝」等階段,最後才是「掃收場」「封箱」。

在2006年,安順地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點鼓響,一聲鑼開,地戲高昂的唱腔依舊飄蕩在安順這塊土地上。

圖/周莉莉 文/朱白

編輯/王文竹 許婷

校對/楊蕾

一審/廖迅

二審/夏進

三審/吳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