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國人什麽時候開始不喊「爹娘」叫「爸媽」的?爸媽是外來詞嗎?

2024-06-17文化

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對於父母的稱呼,通常都會稱為「爹娘」。這一點,不僅在電影、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有體現,許多60後、70後等老一輩人,也是這麽稱呼父母的。

但是到了現在,全國絕大多數地區,對於父母的稱呼,正在越來越統一,變成了爸媽。反倒只有部份農村地區或者是偏遠山區,還會使用爹娘這樣的稱呼。這種稱呼的變化,到底是何時發生?

很多人認為,現代國人對父母的稱呼變成「爸媽」,是受到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影響,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從嬰兒語言的發展角度分析,在嬰幼兒剛剛學習語言時,由於其發音器官並沒有完全成熟,只能根據本能和引導,發出簡單的聲音。

例如「爸媽」兩個單詞,由於發音簡單,自然就成為了嬰兒最開始能夠發出的有限音節之一。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全世界對於媽媽的稱呼,都堪稱是驚人的一致。由此我們也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無論是爹娘還是爸媽,都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在使用的對父母的稱呼。

在詩經【廣雅】中,就有這樣的解釋:「爸,父也」,也就是說,數千年前,爸爸就是對父親的稱呼之一,而且是最早的昵稱。

對於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人而言,對於父母稱謂的講究,隨著場景和年齡的變化,都會出現相應的稱呼。

根據法國人類學家的著作闡述,爸爸這個詞組,在全球百分之七十的語言種類中,意義都非常相似,也有可能是人類最早能說出口的語言。

在人類歷史上,流傳時間大約超過了五萬年以上,其流傳時間,甚至超過了人類文明史。

其實,中國的方言體系也有很強的代表性,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體系也是極度復雜。

在北方地區,盡管很多城市已經使用「爸媽」這樣的稱呼,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對於父親的稱呼依舊存在「爹、大」等稱呼。

南方由於丘陵河流間隔,方言體系就更加復雜,對父母親的稱呼,甚至還有阿爺、阿娘這樣的叫法。

如果說黃河、長江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那麽,古人的語言習慣,也會以這個地區語言習慣來作為基礎,相當於古代的普通話。

爸媽的稱呼,其實在東漢時期就已經開始廣泛使用,除了明清小說之外,包括宋元文學作品,都有爸媽、爹娘的稱呼。

不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中原土著居民,會在爸媽之前增加一個「阿」字,也是屬於傳統的語言習慣。在近現代則是取消了相應的字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會造成今天的國人,印象中爹娘代表傳統稱謂,爸媽代表西化稱謂,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清朝造成。

清朝入關之後,按照戶籍將全國人口分為旗人和民人,滿漢八旗、蒙八旗都是屬於旗人,編入地方戶籍的便是民人,滿族旗人會稱父親為阿瑪,母親是額娘,但是,漢八旗會使用爸媽的稱呼,民人就一般稱呼為「爹娘」。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晚清時期,爸媽的稱呼隨著普通話的逐漸普及,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

至於爸媽、爹媽完全取代對於父母的其他稱謂,要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掃盲教育普及,至此,實作了從日常用語,到書面化用詞的統一。

至於爹這個稱謂,最早其實是從北方傳入中原地區,原本是一些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稱謂。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孝文帝中文化革新,包括鮮卑族、羌族等少數民族,都開始主動開始中文化。

在此過程中,一些原本屬於少數民族的傳統習慣,也開始向中原地區互相滲透。而且,爹這個詞屬於是會意字,上面一個代表父親的「父」下面加一個多字,字面意思是一個父親有多個子女,因此才會叫「爹」。

這種叫法也蘊含了古人認為多子多福的理念,因此在宋朝時期,爹媽的稱呼一度成為了絕對的主流。

宋人莊綽在【雞肋篇】欲有這樣的記載:「 今人呼父為爹,母為媽,兄為哥,舉世皆然,問其義則無說。

由此可見,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與民族融合中,一次次對至親的稱謂進行過不斷的調整,不同的稱謂承載了華夏文明的厚重歷史記憶。

正如民國大家陳寅恪先生所言,解釋一字就可以作一部文化史,這種厚重的歷史,既是華夏民族的根本,也是世界文明史最絢麗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