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欺世盜名(成語故事)

2024-06-13文化
語見北宋蘇洵【辨奸論】中說:「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語言,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沈浮,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


北宋散文家蘇洵這篇【辨奸論】,傳為邵伯溫偽托之作,是用以反對王安石的。這段話的意思是:「照我看來,王衍的為人,言行雖然有欺騙世人、盜竊名聲的表現,然而他不害人、不貪財,如果沒有只得到中等人材的晉惠帝,即使有千百個王衍這樣的人,又怎能會擾亂天下呢?」


王衍,字夷甫,是西晉惠帝司馬衷的尚書,曾任中書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職,但他一切言行都從「自保」出發;擅長老子之學,所議道理均見勢隨時更改,人稱其「口中有雌黃」(塗改文章的染色)。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為石勒所俘後又勸石勒稱帝,求以自保,終被殺。


【辨奸論】替王衍開脫,攻擊王安石變法比王衍壞得多,不但欺世盜名,而且害人,禍及子孫。


戰國荀況【荀子不茍】:「欺名於暗世」。原文為:「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以盜名暗世者也,險莫大焉。」荀子還列舉春秋時衛國大夫史魚遺囑兒子擡著他的屍體去勸諫衛靈公重用遽伯玉,罷免彌子瑕;戰國時齊國的田仲不要他哥哥給他的巨額俸祿、棄官種菜這兩個例子,說富者驕、貧者柔並非屬於仁,而象這樣的人都是利用動亂之機,用欺詐手段竊取虛名的勾當,這一類欺世盜名的辦法,危險性是最大的。「欺世盜名」,形容用欺騙手法盜取名聲,用於貶義。戰國衛呂不韋門客【呂氏春秋當務】裏有一條「欺世盜名」的故事:楚國有個直爽的人,他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向官府告發此事。官府抓了他父親,準備治罪。他又請求代父親受罪。官府問他這是為什麽?他說:「父親犯法我告發,說明我對官法無比忠信,父親要受懲罰,我要求代替受罪,說明我對父親的無比孝順。如果又忠又孝者遭到懲處,全國上上下下,還能有不被懲罰的人嗎?」這件事楚王知道後,下令對這個「直人」免於處罰,因而他父親的罪取消了。孔子聽說此事後,感慨地說:「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文而載取名焉。故直躬之言,不若無信。」意即:這可太奇怪了,這直接吹噓的忠信孝順!以父親一事而騙取了虛名,象「直人」這種忠實,倒不如不忠實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