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一個糟糕的家庭,都很擅長「找罪人」

2024-07-26文化

看到這樣一張漫畫,很是感觸:

一對夫妻發生了爭執,兩人兇神怒目地指責對方。

他們都試圖找出對方的過錯,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但就在爭吵的過程中,心慢慢遠了,家也漸漸散了。

想起有句話說: 中國家庭的悲劇,多數都源自遇事愛責備的相處模式。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總愛犯一個錯誤——就是在親人中間「找罪人」。

習慣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甚至逼至親之人俯首認錯。

但這種行為,只會讓所愛之人心寒。

久而久之,再幸福的家庭,也會逐漸走向分崩離析。

1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刻覺得自己委屈得不行?

高贊回答說:

不是被外人欺負,也不是被上司訓斥;

而是我只要犯了錯,家人都會想辦法數落我,試圖證明我犯了天大的罪行。

其實,不管是父母子女,還是夫妻伴侶。

總是在家庭中尋找不足之處,試圖證明對方的錯誤,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彼此的關系漸行漸遠,甚至消磨掉原有的親密和信任。

媒體 @壹次訪談錄 報道過這樣一個家庭。

有位河南考生,名字叫大嵩。

大嵩高考時考取了全省前1%的名次,分數高達630分,這樣的成績在許多人看來已經是相當出色了。

但在河南這個高考大省,他只能進入一個211學校。

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天,他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兒子這輩子徹底完了。

隨後的四五天裏,父母一直在互相指責。

爸爸怪媽媽:「都是你把孩子的學業毀了,一切都是你的責任!」

媽媽也不甘示弱:「因為你當初不關心孩子學習,才讓他變成了這樣!」

夫妻倆互相指責完,又對著孩子一頓責難:

「都是因為你不努力,現在考這麽差,看你以後怎麽辦!」

在這種家庭下成長的大嵩,每天只想逃離。

現在的他,已經步入了大學,卻對學習產生了深深的厭惡,並且鮮少聯系自己的父母。

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今只剩下冷漠和疏離。

一個家最大的悲哀,就是總把親人當罪人。

久而久之,每個人都飽嘗辛酸委屈,家庭和諧再難維系。

演說家莉絲·默裏成長於一個充滿不幸的家庭。

母親抱怨父親不務正業,父親斥責母親好吃懶做。

在這種環境下,莉絲和妹妹也學會了互相指責和爭吵。

一家人只要開口講話,就是在挑對方的毛病。

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家庭充滿了壓抑和疲憊。

莉絲12歲那年,父親選擇離家出走,母親則在絕望中陷入了毒品的泥潭。

而她和妹妹,則被政府強行送去了福利院。

原本完整的家庭,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

家庭中,如果每個人都固執己見,堅信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

那麽結果就是,情越吵越淡,家越鬧越散。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並非貧窮,而是陷入無休止的相互指責當中。

當這種指責成為生活的常態,那麽家庭的和諧就如同堤壩遭受白蟻的啃噬,最終陷入被摧毀的境地。

2

電影【紅磨坊】中有句台詞說:

「普天下最美妙的事,莫過於愛人以及被愛,彼此相對地付出與體諒。」

家,是講情的港灣,不是指責的戰場。

成員之間互相理解,才能築起牢固的堤壩,讓幸福經久綿長。

【雨季不再來】一書中,三毛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讀中學的時候,三毛的數學成績很差。

為把成績提高,她認真聽課、熬夜做題,終於在考試時得了滿分。

老師看到她的成績,卻武斷地認為三毛在考試時作了弊。

為了懲罰三毛,老師還用墨汁在她臉上畫圈圈,讓她受盡全班同學的譏笑。

這件事在三毛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甚至讓她產生了厭學情緒。

從那以後,她隔三差五就逃學,成績也一落千丈。

當時,父母對三毛在學校受到的羞辱並不知情。

可面對三毛逃學的行為,他們始終沒有責備過半句。

父親說,既然三毛無心上學,便接回家來教育吧。

每天黃昏,父親會親自為她講解古文,還會教她英文。

母親則會上街,買帶英文的漫畫故事書給她看。

父母對三毛的包容,讓她深受感動。

從此,她將全部心思投入書本之中,終於成為享譽全國的作家。

回憶起那段往事時,三毛在書裏寫道:

我曾經想,這事雖然是我的錯,可是它有前因,有後果。

如果連父親也要動手打我,那麽我不如不要活了。

我休學了一年,沒有人說過一句責備我的話。

老人們常說,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

當一個人犯了錯,內心已然充滿懊悔,此時若再責備,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

家人之間,能包容的就不要指責,能理解的就不要爭執。

說再多「你有錯」,都不如一句「沒關系」來得溫情。

凡事多體諒,家人的心才能緊密相連,日子自然更加甜蜜溫馨。

3

每個人都渴望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但是究竟該如何才能做到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要在家中「找罪人」。

三個建議送給你。

第一,多點尊重,少點挑刺。

亦舒說過:「人們日常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畫家畢加索,對外人真誠友好,就連修理工來家裏幹活,他都熱情周到。

可關上家門,他卻對親人百般挑刺。

愛人的一舉一動,在他看來都不順眼;

兒女的一言一行,在他看來都有諸多毛病。

這種挑剔的秉性,給親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以至於後來,沒有一個家人願意和他近親,畢加索只能孤獨終老。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家人有諸多不滿意,希望能改變對方。

但是,家從來不是誰管控誰的地方。

多一些尊重,就多一份和睦。

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家人,家裏才會充盈著歡聲笑語。

第二,多點反思,少點指責。

作家 @明前茶 在旅行時,曾發現一家魚丸店。

這家店生意異常火爆,每天排隊的人長達十幾米。

懷著好奇的心理,她進店觀察了一番,發現這家人有一個特點:

每個成員都習慣將錯誤歸咎於自己。

碗筷不慎打碎時,老板會道歉說是自己不小心,老板娘說是自己擺放的位置不對。

就連七十多歲的老母親也會表示,是自己沒有盡到幫忙的責任。

可以說,這家人之所以能興旺發達,離不開每個人的擔當。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每個家庭都會面臨意想不到的挑戰。

遭遇困難時,彼此只知道相互指責,那麽家人內心的苦悶只會成倍增加。

當我們選擇放下個人的固執,主動融入對方的感受,那麽家的每一個角落都會洋溢著和諧。

第三,多點包容,少點計較。

【少有人走的路】裏,有對夫妻把日子過得雞飛狗跳。

丈夫總是指責妻子做事太慢,耽誤了正事的時間;

而妻子同樣埋怨丈夫是工作狂,讓生活變得死氣沈沈。

沒完沒了的摩擦和碰撞,讓兩人異常壓抑。

後來夫妻倆看了心理醫生,才明白夫妻相處的至高境界,不是要完全一致,而是能互相理解。

當他們嘗試著把挑剔變成包容,家庭才真正變得和睦起來。

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家人間的矛盾總是難以避免。

如果總是硬碰硬的態度,只會讓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

書裏常說: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和家人相處的時候,包容越多感情越濃。

當我們能足夠體貼,撫慰家人的情緒,舒緩彼此的緊張。

那麽每個成員的幸福指數就會不斷攀升,一個家自然會越過越好。

作家德賽萊曾說: 容忍和體諒,沒有這兩件東西,家庭還成什麽家庭呢?

人生漫漫,每個人都承載著各自的重擔,沒有誰是容易的。

不斷去挖掘和指責對方的過錯,是親密關系中最愚蠢的做法。

感知對方的辛勞,理解對方的難處,家方能成為我們最堅實的依靠。

點個 贊吧 ,余生不做彼此的「裁判」,而是成長的夥伴,這個家就會充滿希望,日子也會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