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伏羲女媧文明探源,能為現代中國人提供巨大的產業空間與就業機會

2024-06-20文化

為什麽現代人需要去探源「伏羲女媧文明」?

這種中國人的文明源頭,對於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工作,還有什麽意義呢?

對此很多人都不太能夠理解。

其實,這個意義是相當巨大的!

因為在已經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現有的教育,已經很難為中國人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務了。

已有的知識,在「人工智能時代」中,都將迅速失去作用。

那麽,為什麽非常遙遠的、近乎神話的伏羲女媧時代的文明,卻對現代中國人的就業,會有巨大幫助呢?

這不是因為旅遊文化產業的興起,而是因為在中國非常遠古的源頭中,一直保存著一種非常高端的「自適應智慧」開發模式,這種模式一直傳承到了軒轅黃帝、老子、孔子的時代,包括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也一直是這種內涵的延續。

所以,我們把他重新發掘出來,就是為了能夠為當代中國人提供巨大的產業空間與全新的就業機會。

這種神秘的「智慧開發模式」中,包含了兩大方面:

第一、是「重疊結構世界」原理;

第二、是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這兩大方面結合起來是什麽呢?

就是孔子一直在傳承的內涵:

人在復雜的系統中,以及未知的生存狀態中,能夠「自適應」的一種智慧。

這種「自適應智慧」,對人有什麽意義?

讓人能夠擺脫「顯性人體」上的低等的生存智能,去套用更高的「隱性人體」內的智慧、能量與能力。

「自適應智慧」是人體內的一種高級能力,能讓自身在各種復雜的系統中,以及未知的生存環境中,用「隱性人體」內極高的「內在感知」能力,去引導人體「行為」,達到「內在」與「外在」的高度融合、高度統一,從而實作與外在環境相適應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和「儒」的理想狀態,指的都是人的這種高級能力。

【易經】、中醫、武術,以及董仲舒「天人感應」、王陽明「心學」,甚至「庖丁解牛」式的神乎其技的技能,都是依賴於「隱性人體」內「自適應智慧」的套用。

1、【伏羲女媧圖】印證

從新疆阿斯塔納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媧圖】來看,如果說此圖背景中的河圖、洛書、易數相關符號產生於伏羲時代,那麽,這張圖就揭示了產生於遠古文明中的「易數」,其廣義的物理學背景就是「重疊結構世界」。

兩條纏結在一起的蛇身,並不是直接指蛇的身體,而是借用這種形式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構成。

這就像我們在中國傳統經典中看到的,常常被套用的表達句式「A,非A,假名A」,這種「借用某物某形來表示另一抽象事物」的表現模式,同樣被套用到了影像上。

對於這張圖中元素的具體分析,請看作者慈言的另一篇文章:

2、「賈湖考古刻符」印證

第二個原因,是基於賈湖遺址考古中,所出土的「刻符」的內涵。

距今7500年至9000年的賈湖遺址,出土了刻符「目」、「工」、「八」,雖然單看這些符號不能推測出其涵義,但是,當把這些刻符與後世黃帝時代的「黃帝密文」(源頭甲骨文)字形聯系起來看,就會發現,這三個刻符在「黃帝密文」字形中,正是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和「心智系統轉換」的三個被反復使用的關鍵「字元」。

這些字元,或被獨立使用,或與其他字元組合成復合涵義的字形,用於描述人在「重疊結構人體」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各個過程。

「目」、「工」、「八」這三個字元,具體表示的就是「心智系統轉換」練習中的「轉換主體」、「轉換路徑」以及「轉換入口」。

賈湖遺址所處的時期,正好是伏羲時代結束,軒轅黃帝出現之前。

也就是說,賈湖遺址的出土字元,印證了在7500年前,已經存在對「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傳播。

再結合【伏羲女媧圖】,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在伏羲女媧時代,就已經完整出現了。

之後一直延續到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以及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論語】,這些經典中都蘊含著「源頭甲骨文」字義關於「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內涵。

當把這種記錄在遠古流傳下來的「源頭甲骨文」字義中的「心智系統轉換」方法拿出來,再次套用的時候,中國人未來就擁有了一項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能,那就是:

幫助人訓練、開發「心智系統轉換」。

通俗地說,就是「內在視覺」的開發。

孔子【論語】中所有「子曰」中的「德」,所說的都是「內在視覺」的開發。

我們去探源「伏羲女媧文明」,其實是為了進一步印證老子、孔子那些經典中的源頭字義所記載的內涵。

有了這樣的印證關聯,就能夠讓現代中國人更加有動力去按照孔子經典中推薦的那些方法,去練習「內在視覺」。

而這種「內在視覺」的開發,又能為中國人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中,提供巨大的創造能力,以及廣大的就業機會。

未來教育的核心,就是開發人的「內在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