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毑乸」這兩個字到底怎麽讀?又是什麽意思呢?真正知道的人不多

2023-12-24文化

文|鯨探所

編輯|鯨探所

你知道嗎?到目前為止,我們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竟然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

要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可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它記錄了幾千年來的變遷以及人們的進步。

雖然說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幾乎上都是已經簡化過的, 可是要知道的是,如今還有很多生僻字的存在。

有的字我們雖然不認識,但是卻經常會掛在口頭。

還有一些字生僻難懂, 可是拆分開來之後,我們卻能夠發現古人的智慧。

乸(nǎ)字的淵源

乸這個漢字讀音為「nǎ」,與「哪」同音,作為一個生僻字,從形體結構上看,左邊是「也」字,右邊是「母」字, 反映了它與女性和母性的關系。

【說文解字】解釋說,乸是一個象形字,表示「雌性也」。

它常常出現在表示雞、牛、豬等牲畜的母性詞語中, 比如「雞乸」就是母雞的意思,在粵語和潮州話中使用頻率較高。

不僅如此,乸字也可以用來表達一種心情。

「乸住乸住」在粵語中意思是心裏很不舒服,無奈而委屈, 這種獨特的用法為「乸」字添加了極大的趣味性。

而這種說法生動傳神,形象地描繪了當事人內心的痛苦狀態,當一個人面臨失戀或其他打擊時,整個心情可以用「乸住乸住」四字來概括。

隨著時代發展,「乸」字的用法也有了擴充套件。

在粵語中,有一個詞語「乸型」,專門用來形容娘娘腔的男性,他們不能承擔重任, 不能保護妻兒,常常嘮嘮叨叨,像女人一樣嬌氣, 所以廣東人幽默地稱這類男性為「乸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食領域,廣東陽江還發明了一道以「乸」字命名的佳肴,就是遊客必嘗的「鵝乸飯」。

這道菜以當地母鵝制成,配上香濃的米飯,軟糯香甜,深受食客喜愛。

每每一提起「乸字」,食家們就會想起這道地道美食,流連忘返,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方言在豐富菜肴文化中的魅力。

方言詞匯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乸字作為廣東方言詞匯的一員, 豐富多彩的語用為粵語增添不少生機與活力。

它的多重含義,廣泛的套用,以及與飲食文化的結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語言之美的圖景。

而在中國眾多語言中,乸字只是方言詞匯中的一例, 它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讓人一看便知其品味。

一個字多種解釋,「乸」字中既有古老的文字元號,也記錄了方言詞匯的演變,反映了地域文化的豐富內涵。

我們在品味這道美食時,也可以回味一下漢字背後的文化故事。

"毑"(jiě)字

"毑"字乍看之下生僻難懂,聽其音為"姐",讀為jiě,它承載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

字形上,"毑"字屬於形聲字,上半部份是"母",下半部份是"也",這一上下結構道出了它的本義——母親, 這種巧妙的表意手法,更添了「毑」字一份神秘色彩。

而在中國古籍中,我們可以找到「毑」字的蹤影。

文字記載這一字最早見於西漢時期的語言學著作【方言】,當時的南方楚地人們就以"毑"來稱呼生母。

很明顯,"毑"字字形的會意性為我們理解它的意思提供了便利。

不僅如此,在後世的許多文獻,比如說【集韻】、【玉篇】裏,也不乏「毑」字的出現。

這印證了它並非晦澀難識的生字,而是古人日常套用的通字。

在這些典籍交相呼應的記載中,我們似乎聞到了悠遠的歷史氣息。

當代漢語中,"毑"字僅存於些許方言之中,就比如說湖南、客家等地的「娭毑」一詞,正是從「毑」字衍生出來的, 專指年長的女性,相當於標準漢語裏的「奶奶」。

還有四川話稱呼自己親生母親為「姐」,這一稱呼則與「毑」字源頭相通。

考察各地方言中的「毑」字,我們仿佛穿行於中國的大江南北,感受這古老字詞在時空中的流變。

雖然說"毑"字在現今漢語中不再常用,但它那獨特的字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仍然令人神往。

我們在細細品讀「毑」字時,仿佛穿越時空隧道,感受著古人語言裏的韻味,這正是漢字的魅力所在,它不僅記錄歷史,也隨著時代流轉在新生和創造中。

「毑」字雖然生僻古怪,卻飽含人情味,它就像一位謙和睿智的長輩, 安靜地守望著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講述著過往與現在交融的故事。

這些故事,既展現了中國語言的豐富多樣,也印證了中華文明悠久燦爛。

放眼未來,想必「毑」字這個小小文字,也會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繼續傳承下去。

漢字獨特的象形字形

漢字,這一源遠流長的文字型系,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它那天然的符號特質和圖形直觀性, 使之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形式。

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殷商時期。

當時,先民們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符號, 用於祭祀、占蔔等活動,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基本字形很多是直接根據事物的形態特征描繪形成的,比如形似人形的造字法產生了「人」字,小樹形的「木」字,馬頭狀的「馬」字等。

這些早期漢字字形平實樸拙, 筆畫簡單粗獷,卻恰如其分描繪出形體本貌。

當我們在這些象形字中看到甲骨文時期古人繪畫生活的景象,也領略到了漢字從模仿形體到抽象符號的演變歷程。

許多象形字如今已失去了本意形貌, 在歷史文化堆砌中被賦予了更多意蘊。

「歲」字由羽毛寫成,一字書寫了時光飛逝的哲理,「微」字以蟾蜍為意,道盡事物起伏變化的原則。

這些因歷史文化演變而豐富內涵的象形字, 甚至超越了本意,成為了獨立的記號。

在甲骨文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其他漢字形態,如金文和陶文等,這些文字作為不同用途的記錄手段,反映了先民們多樣的文化生活。

比如金文多見於當時的青銅器上,它筆畫凝重厚樸,字形結構嚴謹, 陶文則多刻畫在陶器上,字形圓轉流暢。

可以看出,漢字從一開始就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字形式。

在長期演變中,漢字經歷了小篆、隸書、楷書等不同時期、不同風格, 但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圖形特質和表意手法。

這使漢字不僅能夠表達復雜的抽象概念,同時還給人以強烈的影像感受,令人賞心悅目。

比如「明」字由日和月組合而成,寓意光亮,「休」字由人和木組合,象征人靠著樹休息, 這種表意手法將漢字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給人無限遐想。

中國古人創造漢字時還采用了記號化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在方塊字形內設定符號來編碼文字資訊,這種方法使漢字在有限筆畫中編碼大量資訊。

就比如說「訁」表示與言語相關,加上其他部首可構成「語」「說」「讀」「詞」等,「貝」字偏旁常作為貨幣的符號出現, 又如方框中畫一橫代表田,可寫出農業詞匯。

在漫長歲月洗禮中,漢字不斷演變創新,這些演變文字承載歷史銘印的同時也蘊含時代超越的基因。

而漢字的這些獨特魅力,也啟發和影響了後世的文化發展,中國書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書寫漢字時,不僅要註意筆畫、結構、運筆等技法上的把控, 更要透過自身的情感融入,使之靈動生姿、意境優美。

可以說,漢字為中國書法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鮮活的養分。

在當今時代,漢字仍在不斷地發揚光大。

簡化漢字使其更加簡單易學,漢字輸入法讓人們可以在電子器材上方便地使用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