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人發明這麽多同類詞有啥用?

2024-03-02文化

前時看到一個關於不同道路名稱的資料:

1、同時通行三輛馬車-路;

2、同時通行兩輛馬車-道;

3、只能通行一輛馬車-途;

4、走人-蹊;

5、走牛、馬-徑;

6、兩邊有商鋪-街;

7、狹長的小街道-巷;

8、田間南北向小路-阡;

9、田間東西向小路-陌;

10、十字路口-衢;

11、有分岔的山路—歧;

12、九個方向通達的—逵;

看下邊評論有意思,有的說「整這麽多名稱有啥用,還不如把路修好」。還有說「用英語都稱「road」。

第一種說法,一看就是務實主義者,註重實用,追求物質,不懂浪漫,大概率是個「理工男」。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其主要功能是記錄和傳遞資訊,發現古人在這方面分得是真細,也只有這樣,語言的功能才更能充分發揮,若只是籠統的表達,只能引出更多的誤解和歧義。

文字在傳遞資訊的同時,也在傳遞著情感。不同的詞匯表達的情感情緒也是不一樣的,試想,若只籠統的都稱為「路」,哪還會有「道聽途說」「歧路亡羊」「九省通衢」「獨辟蹊徑」「阡陌縱橫」「街坊鄰居」「幽幽雨巷」等富有詩意的詞語呢?

魯迅先生總結說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是世界最美的文字,也是唯一上升為書法藝術的文字。這同一物件的不同稱呼,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力、情感表達和審美意趣,和孔乙己先生的「回字有四種寫法」是截然不同的,漢字中的音韻,是需要細細品味的。

造字古人是認真的,對不同的馬的稱謂更多呢,不信你搜搜,就問你服不服?!不服是吧,你把詩詞、對聯轉譯成英語試試,讀著還順口不?

(原創攝影、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