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杜學訪談:一個堅守著滿族文化的投資人

2024-04-19文化

——鐵嶺市清河區石家堡子滿族民俗村的盛衰及思考

文圖 學松

杜學在翻看從前編輯的滿語教材

杜學在已經停業的山莊大門前

石家堡子滿族民俗村

清河

2021年9月16日,筆者在走訪考察鐵嶺市清河區滿族村落時,杜學的一番話,尤其讓筆者感觸不已。杜學,1967年出生,漢族,鐵嶺開原市人。此前,一直是鐵嶺市清河區石家堡子滿族民俗村專案主要經營者。杜學說:「2010年,我才來石家堡子村時,那時村裏還有老人能說滿語,這個村裏它原有的滿族氣息非常濃。嗯,就是老人,有的還能說幾句滿族話,但是他都(聽)不懂。只有經常在一起玩兒的這些人,他老說這種話,都能聽得懂,他發音都是不一樣的,就是有方言土語……哎呀,這幾年歲數大了,都沒了,都沒了!」

石家堡子村在哪?

石家堡子村位於鐵嶺市清河區張相鎮,用杜學的話說,這裏是清河水庫的上遊區域,也是唯一的入口通道。2006年11月,清河水庫周邊景區成為AAAA級國家旅遊景區。在清代,這一片山地河流屬於皇家圍場,它的名稱是「汪哆啰束」,是滿語,意思是富饒的河彎。

沿清貂公路上行不遠,路邊建有「石家滿族民俗村」的拱門式建築。一則資料上說,石家堡子村滿族人口占比達87%,按清代的八旗旗屬劃分,這裏的村民多為正黃旗和鑲黃旗後代,據說以佟姓居多,但也有其他姓氏。在【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風景區總體規劃書】(豆丁網2014年9月)中,是這樣介紹清河區的:清河是歷史文化名城,古代稱尚陽堡。是清代三大流放地之一。這裏有「流人」文化,有努爾哈赤療傷地,有「郎太後」的傳說等。特色景點有「八旗山莊……」而這個八旗山莊的主人,就是杜學。這是他來石家堡子村搞旅遊投資開發後買下的。因為看好這裏的人文、地理和民俗上的優勢。他說:在這裏搞開發,一定能火起來!

應該說,杜學的眼光是沒錯的,石家堡子村村頭就是清河水庫,因水質清冽,水居里的魚味美可口,遠近聞名。村對面有山,山是長白山余脈,山上有白樺林,有各種野菜山貨,林子裏走一遭,能驚起一溜兒煙的野雞山兔。這裏有民俗、有野趣,可以休閑身心,回歸自然。不僅如此,在和鐵嶺等地的文史專家接觸中,讓杜學對這片土地上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又有了新的認識,用他的話說,是開啟了一扇窗戶。「開始時是搞開發來了,是賺錢,有了積澱後,現在是為文化堅守!」

讓杜學堅守的都是哪些文化呢?筆者試著梳理了一下發生在清河地域上的這些事兒……

清河:「叩餵畢喇」

在地理上,鐵嶺西北緊鄰科爾沁蒙古,是平原地貌。東部緊鄰撫順,是山地丘陵地貌,北與吉林接壤。開原,其地「西北為諸擄,東南為東夷」。擄,指的是蒙古人;夷,指的是女真人。以此可看出開原地位的重要性。清河區雖然行政上歸屬鐵嶺市管轄,地理上卻是貼近開原市,屬於山地丘陵地帶。百姓有南有柴河,北有清河一說。其實,鐵嶺境內還有如汎河、寇河等眾多河流,均屬於遼河水系。

清河區,是以清河命名的。清河,女真語「叩餵畢喇」。 叩餵,清澈的意思;畢喇,河的意思。明代稱之為哈達畢喇。哈達,山峰的意思。由名字可看出,是山地中的河流。開原文史學者劉興曄先生在【清河區地名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文中說,清河的滿族人屬於「山夷」。 【王制】雲:「東方曰夷。」山夷一說,指海西女真四部中的哈達、葉赫二部。

苕上愚公【東夷考略】「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又: 「開原北近松花江日山夷,又北抵黑龍江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扒、兀刺等族」。【東成見聞錄】:「海西山寨之夷曰熟女真,完顏後金之遺也」。 烏拉,【明實錄】稱作兀刺、勿喇。灰扒,指輝發。烏拉、輝發二部被認作是「江夷」。

熟女真,指入遼籍者,此處當指北女真,為入遼籍的熟女真之一。金之遺也,是說山寨夷的前身是宋金時期的金人。依山作窟,是說山夷的生活居住形態。完顏種,是說山夷的種姓為完顏之後。不過,如此說成立,那麽哈達部的先祖應是完顏氏。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哈達與烏拉是同祖的,而烏拉的國姓是烏喇納拉氏。

民俗、地域與傳說

沿清貂公路盤山上行約40公裏左右,即達貂皮屯,附近有明代廣順關舊址。明末清初時,這裏是女真人與明朝貿易的地方。其地險要,一側為山,一側為河,即清河。貼山而行,是為交通之路。

出貂皮屯不遠,即是海西女真哈達部的都城舊址所在,即今八棵樹鎮古城村。哈達「扼女真貢路」。貢路,指與明朝的貿易之路。女真所貢之物,由此路抵達明廷,可見當時哈達之盛。而出開原東北約50公裏左右,即為葉赫部所在,今四平市葉赫鎮,分為東西二城。【奉天通誌】載:「扣(寇)河之北支曰葉赫河。明季,葉赫部落居此上遊,遂名葉赫河。」在明末,哈達與葉赫都是強盛一方的主兒,遠非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可比,但歷史行程卻選擇了努爾哈赤,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或許應該說,是偉人改變了歷史行程。

【明實錄】上說:「惟由開原之東北而南至鴨綠江,約八百余裏之間,環東邊而居者,皆為女真遺種,所稱東夷者是也。」這個地域範圍,恰好解釋了清河區所屬滿族群落的源遠流長。滿族是漁獵民族,居住環境多為依山滂水之地。這裏的地貌特點,也與滿族人的習俗相符合。在清代,這裏是各部旗人的居住地,遺留有各種民間傳說。其中「郎太後」的傳說,最具有傳奇色彩。

在傳說中,這位郎太後是長著一頭黃皮瘡的女子,因為皇帝選妃,結果觀星官預測說:這位妃子是一位頭戴金帽頭,手捧帥印,騎著一條土龍的女子。故事有懸念,情節生動,富有傳奇色彩。待結果揭曉時,人們才明白,原來金帽頭是指女子頭上的黃皮瘡;手捧帥印,是因為女子去買塊豆腐手裏捧著;騎土龍,則是因為女子躲避官兵,想翻墻逃走,恰騎在土墻上時,被官兵發現。結果土墻變成了土龍,豆腐變成了帥印,頭上的瘡變成了金帽子。

傳說歸傳說,但郎太後史上確有其人,她就是鹹豐帝的慈安皇後,她的祖籍據說就是清河區郎屯。

郞屯,是清河區一處有故事的地方。郞,老姓為鈕祜祿氏。據當地遺存的一份郞姓族譜記載,此支郞姓始祖為清初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額亦都13歲手仞仇敵,為父母報仇,19歲追隨努爾哈赤打江山,每戰必先。「弱冠從龍早,雄才翊運生。聯繩旌眾士,斷矢撥堅城。所向原無敵,先登莫與爭。天題旌勇敢,鐘鼎勒勛名。」這是道光帝東巡盛京時,在額亦都墓前祭祀後寫下的詩文。額亦都死後先葬遼陽東京城,後經皇太極特許遷葬沈陽福陵側,以陪葬努爾哈赤陵。其墓址在今沈陽英達鄉山裏紅屯北,現已損毀。

在當地流傳甚廣的郞太後,其身份,據學者考證為鹹豐帝皇後慈安,是為孝貞皇太後。慈禧稱為西太後,慈安稱為東太後。關於慈安與慈禧,有史料記載說:「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咨訪利弊,悉中款會」。 孝欽指慈禧太後。從上述評介來看,慈安實是有大心智之人。她啟用能臣,兩度垂簾聽政,為」同治中興「的締造者。而慈禧能判閱奏章,裁決庶務,也絕非一庸碌女子。

其實,說起祖籍來,慈禧與慈安二人還是近鄰,都是十裏八村的。慈禧姓葉赫那拉氏,祖籍四平梨樹縣。鹹豐帝的祖籍是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如果畫一個三角形的話,那麽慈禧、慈安、鹹豐三人的祖籍,彼此間的距離都不會超過60公裏。就是死後,慈禧與慈安的陵寢也是緊挨著的,在清東陵各據一山脊,中間則是鹹豐帝的定陵。從外表看,二人的陵寢規格也相同,無分高下。

村裏的滿族民俗博物館

在石家堡子村民俗博物館,杜學指著書架上擺放的【尚陽堡流人】等書說,這是曾浩寫的,當初印了幾大包,來參觀的人,走時就拿走一套。曾浩,鐵嶺作協主席,歷史學會會長,對尚陽堡流人文化研究頗深,已出版多部作品。杜學就是在與曾浩等學者的接觸中,了解並喜歡上遼北地區的滿族文化的。

流人文化,是清代比較有特色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尚陽堡是清代的三大流放地之一,一些犯了罪的官員、讀書人被流放到這裏,由此打下了遼北地區文化根基的重要一篇。尚陽堡,舊稱靖安堡,明長城最北端的邊堡之一。滿語稱其地為台尼堪。尼堪者,漢人之謂,清康熙時平雲南,附屬吳三桂之滇人,悉配戍於此。可見,流人中也包括有一部份是雲南的滇人。

大明曾與葉赫3000兵匯於此,準備進伐赫圖阿拉,後被薩爾滸之戰瓦解。自成為流放地後,有100多位曾經的官場大吏、書生鴻儒被流放至此,這其中還包括有一位僧人函可。這些人不甘寂寞,在此開館立教,著書立說,傳法宏道。如陳夢雷的【古今圖書整合】、【盛京通誌】;董國祥的【鐵嶺縣誌】等;僧人函可有【千山詩集】傳世,這些著作影響深遠。此外,由謫居鐵嶺的原湖廣禦史郝浴創辦的銀岡書院,被稱為「開本邑教育之先!」在東北教育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關東第一書院。

馮瑗【開原圖說】說:「靖安堡下有民屯楊木答兀。」這是以人名叫響的村屯。楊木答兀,女真人,初受明封為開原三萬衛千戶,以驍勇稱。【盛京疆域考】(楊同桂著):「三萬衛,原註元開元路,原誌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於故城西。兼置兀者野人乞烈迷女真軍民府,二十一年府罷,徙衛於開元城。」開元,即今開原。

永樂二十年(1422年),因明守官非理虐害,謀叛,逃至北韓近地東良北,旋復至圖門江外,也就是建州女真毛憐衛的領地。宣德八年(1433年),楊木答兀糾合七姓女真人圍明軍,猛哥貼木兒及子阿谷因助明,亦為所害,次子董山被俘,弟凡察「俱各失所」。北韓軍隊趁機進占阿木河地區。此時情景,是女真殺女真,北韓殺女真,明朝則在一邊看熱鬧。後董山、凡察來到渾江流域,投奔建州衛使阿哈出部。猛哥貼木兒是誰?就是努爾哈赤的六世先祖。董山是猛哥貼木兒的孫子,後來的建州左衛使;凡察是猛哥貼木兒的弟弟,後來的建州右衛使。可以說,楊木答兀事件是影響女真行程的一件大事。1958年,因修建清河水庫,尚陽堡古城被淹沒。

杜學介紹說,在村民俗博物館中,還收藏有一些滿族老物件,如荷包、悠車、農具等,就連墻上的滿族風格的給畫,都是他親手貼上上去的。一邊介紹,杜學一邊用手撫摸著這些物品,眼神裏滿是感慨。因為,文化堅守是一方面,滿族民俗村專案,如今卻是停滯不前……

不甘心不死心

2011年,石家堡子村被確立為鐵嶺市唯一一家少數民族特色新村試點村。2015年時,杜學與清河區文旅局、石家堡子村,開始合作開發滿族民俗文化旅遊專案。一年多時間,他就在村裏主導投資建起了一座滿族民俗博物館,十五家農家樂牌飯莊,還開展起清河風情觀覽等專案。

漸漸,村子裏來的人多了,也有煙火氣了,村民也變得有錢了,一股文化氣息也開始冒頭了。不久,一些村民家藏的老族譜,老物件兒,民間傳說等相繼被發掘出來。文化的魅力一旦顯現,石家堡子村馬上變得不一樣了。杜學說,那是在臉上能看得見的!紅火時,村子裏人人都在忙碌著,都想著要搭上這趟車,一時間開民宿的、搭棚子賣山貨野菜的、販賣活魚笨雞的,大家搶著去做生意。飯店裏的「鍋出溜「在村口就能聞著香味。

杜學說,自己現在就是石家堡子村人,他不僅投資了100多萬元搞文化建設,還在村裏買了房子。他的房子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八旗山莊,是那種老式的四合院式建築,看上去莊重而又氣派,院子裏有水塘、石橋,還有花欄果樹;屋子裏保留著老式滿族窗柵,老式盤炕、炕櫃等。

然而,這個本已經開始紅火的小村子,卻在一夜之間陷入了停滯。杜學說,這個民俗村鄰近清河水庫,水庫是國家4A級風景區,後來風景區被摘牌了。此前,一直支持杜學搞石家堡子滿族風情園目建設的清河區旅遊局主要領導,也升任省裏某部門工作。孩子沒了娘,對此,杜學顯得很無奈。他說:「不甘心呀,也不死心!」現在,他每天都來村裏一次,走一走轉一轉,是放不下。餓了,就去吃一碗老豆腐。他說,這兒的老豆腐是古法制作的,吃不夠!

石家堡子村何去何從?

無疑,摘牌的影響是巨大的,遊客不來了,收入直線下降。

筆者查閱到的一則訊息說:2016年12月6日,國家旅遊局開展景區「最嚴」整治工作,在覆核檢查中,遼寧省有三家四A級景區被摘牌,這其中就包括清河景區。摘牌的原因,據國家旅遊局的通報指出:「安全管理不到位、廁所環境衛生條件不合格、市場秩序混亂、旅遊基礎及服務設施不足、標識導覽系統短缺、資源保護措施不到位等。」

據省旅遊委的人介紹說,清河度假區屬開放式景區,一些知名的山莊也在裏面,但設施相對陳舊,這些被處理的4A景區中都存在一個共性:就是旅遊廁所及環境衛生臟差等原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次,石家堡子村成了那條魚。本以為背靠4A級景區這棵大樹,加上滿族民俗村的招牌,這裏會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投資者也會賺到錢。現在景區被摘牌了,水庫也成水源地保護區了,至於什麽時候這塊牌子能重新立起來,杜學心裏沒底,這也是他力所不及的地方。「一看這摘牌了,就沒動力了!」杜學說。

沒動力,是指打算來此投資的人。而遊客不來了,才是致命的,因為沒了風景區的噱頭。很快,一批休閑山莊和農家樂牌經營不下去了,相繼被迫關門,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八旗山莊和早已名聲在外的鳳舞山莊。雪上加霜的是,自2020年開始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更是堵住了人們出行的腳步……

對於當前的困境,杜學已沒有了抱怨,顯得很平靜。他很懷念當初一起合作的清河區旅遊部門的負責人,說這個人懂業務,也肯付出辛苦,凡事往前趕,想著怎麽去發展和建設石家堡子……經筆者再三詢問,杜學說,她姓程,現在調省裏工作了。對於如何破局,杜學顯得很迷茫。他說:「上邊號角吹得響,下邊工作跟不上。」

不過,他心裏還守著一份情懷,就是已挖掘出來的這些滿族民俗文化不能給扔下了,不然就太可惜了,得有人去傳承。而在心裏,他早已把自己界定為這個傳承人了——這引發一種思考,即傳承滿族文化的,一定就是滿族人嗎?其實未必,對滿族文化如服飾、禮儀、生活特點研究頗深的人,有許多恰恰是漢族人。因為被人們喜愛的、優秀的文化,是不分民族的,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財富。

民俗村紅火時,為了辦出特色,杜學曾組織村民一起學滿語,唱滿族歌曲,並請村中的老人給講滿族風俗習慣。他的想法是,客人來了,要聽得到滿族話,看得到有滿族風味的東西。他自己也跟著學、跟著唱。為了能辨識、記得住,他根據滿、蒙文字之間的親緣關系,寫出一套詞兒:「中間一根棍兒,左邊兒都是刺兒,加上圈和點兒,就是滿族字。」而蒙古文字則是,「中間一根棍,兩邊都是刺兒,加上圈和點兒,就是蒙古字。」

一邊比劃,一邊講解,杜學顯得很是投入。這使筆者感慨不已,這其實是心裏不舍呀!這一段順口溜似的說詞兒,更多的是體現了一種來自民間的智慧,而一旦來自民間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了,那麽滿族文化的傳承,還會難嗎?

杜學加油!

某山莊大門口蒿草叢生

杜學站在昔日熱鬧非凡的山莊建築前說不出話來

已荒廢的農家院

美味的山野菜

這個餅子叫鍋出溜

雖到了吃飯時間可是包間一個客人都沒有

清河的冷水魚非常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