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建專家劉暢對話傳習誌願者:技術發展為古建保護提供更科學的答案

2024-01-20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攝影 雷遠東

如何用有趣的故事,串聯起古建保護的相關話題?1月19日,著名古建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以「尋常巷陌 遺產背後」為題,用數個有趣的故事,帶領觀眾領略古建的魅力,認識到古建保護的重要性。

劉暢

講座結束之後,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的大學生,以及一位來自綿陽市平武縣報恩寺的講解員作為本場傳習誌願者,繼續向劉暢老師請教。

劉暢

目前就讀於成都體育學院的學生劉思彤向劉暢老師請教:「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應當如何參與到古建保護中來?」

劉思彤

「無論是否鐘愛古建,每一個人的身上總有一點責任。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這種責任感不是很強烈,那麽當他再年長一些,也能感受到這樣責任感的存在。」至於如何在社會上扮演這個「有責任的角色」,劉暢老師認為,至少應當與周圍人不停地談論這個話題。「就像我今天站在這兒一樣,我堅信足夠努力就能夠讓人意識到這種意義。」劉暢老師認為,多讀書,多反饋,多宣傳,足以讓更多人參與到古建的保護中。

來自四川外國語大學的袁夢馨關註的是城市更新與古建保護方面的話題,她向劉暢老師請教,如何才能平衡好二者的關系。

袁夢馨

「這兩者的關系,以前看來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技術的革新,逐漸讓我們找到可能存在的第三條道路。」在劉暢老師看來,當人們對古建有了更透徹的認識以後,就能夠知道如何更好地保護古建。「妥協是會存在的,但是新的建築技術會給我們提供新的思路。第三條道路能夠讓古建的生命延續得更長。」同樣,建築技術的發展還能夠給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所以有一個挺有趣的詞,就是發展緩慢。正是因為這種‘緩慢’,給了我們積累資源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等待到更科學的答案。」

來自四川傳媒學院的陳予新則好奇,如何讓文化遺產以不淺顯、卻又讓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我們應該更多地註重身邊不起眼的、散落的智慧和遺產,讓物質的資訊和精神的資訊進行交融。我認為,現在已經有了這個趨勢。」劉暢老師如此回答。

陳予新

來自綿陽市平武縣報恩寺的講解員孫伯梅觀察到,報恩寺的整體建築風格,與北京故宮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報恩寺山門兩側有八字琉璃影壁,在故宮乾清門兩側也有八字琉璃影壁。

孫伯梅

她向劉暢老師請教,在明清時期古建築對八字影壁的使用有什麽講究?劉暢老師表示,雖然自己看到過圖片,卻沒有對八字影壁進行過細致的調查。但他在現場提供了幾個思路,首先是關註影壁的外形和設計上的講究,其次是影壁裝飾部份的構圖、規制,最後是燒造琉璃的配方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