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貴州畢節威寧縣名字由來,古稱寶州、俄索、烏撒、鹽倉等

2023-12-21文化

了解更多貴州畢節歷史,請關註我們!

威寧,烏蒙高原上的神奇寶地,各民族在遙遠的古代,便以其矯健而沈重的步履,悠悠然憤憤然地走來,後來人們把這片地方,稱為「寶州」、「俄索」、「烏撒」「鹽倉」等等。

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欽命藩王吳三桂得水西安坤之助占據雲南後,唯恐「戰亂平而兵權解」,遂誣陷安坤等「謀反」,騙得康熙大帝恩準,於是重開西南戰端以武力巢滅水西安坤和烏撒安重聖等。公元1665年9月將烏撒改稱為威寧,取「威鎮而後安寧」之意。

威寧縣古地圖(萬歷年間烏撒衙地圖)

建制沿革

遠在夏朝,地接梁州,商代,稱為「鬼方」。

西周為「盧夷國」之西部邊地。

東周時,屬夜郎旁邑之莫國。

秦設郡、縣、為蜀郡南部邊陲之漢陽縣地(縣治在今赫章縣境可樂)西漢屬犍為郡(郡治在今四川宜賓)。後由存馬漢陽兩縣分轄。

公元9年,新莽改存馬為「孱鄢」。易漢陽為「新通」。

公元107年,(即漢安帝劉祜水初元年)改犍為郡稱犍為屬國。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撤銷犍為屬國,設朱提郡,漢陽縣歸其所轄。此後,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和宋、齊、梁等,歷370余年均沿此治。南陳,因勢衰落,漢陽及周圍各縣均淪為昆明國勢力範圍。

唐武德貞觀(公元618-649)年間屬南詔國,永徽(650年)以後,為劍南道所轄。

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為劍南道所轄之「寶州」。

「五代十國」,中原對西南完全失控,寶州由當地土著之民自治。

北宋屬紹慶府所轄。

南宋式微,烏撒部為大理國所統治,命彜族折怒管理。

元朝滅大理,烏撒部歸附元朝。

1276年置烏撒路。1278年改為烏撒軍民總管府;1284年改稱烏撒軍民宣慰司;1288年升格為烏撒烏蒙等處宣慰司。

1300年改司為路,隸屬雲南行省;1335年改隸四川行省。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付友德征南,1382年建烏撒府,隸屬雲南布政司,設軍事機構烏撒衛,隸屬雲南都司節制,至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烏撒府及衛所改隸貴州管轄。

1572年(隆慶六年),烏撒衛、府軍政合一,改稱烏撒軍民府,並於得勝坡增設派出機構趙班巡檢司。

1588年(萬歷十六年),改隸四川行省。

清朝,明末叛將吳三桂降清受封為「平西王」,率軍征伐西南,於1664年征服水西、芒部、烏撒、烏蒙。

1665年在威寧設府,轄大定等四州二縣,1681年(康熙二十年)8月,合大定,平遠,黔西,威寧四州分巡「貴西道」。

1730年(雍正八年)降威寧府為州,隸大定府。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政體得以建立。

1914年(民國三年)廢府、州置區、縣。威寧州改置一等縣,隸畢節區管轄。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貴州省政府作出決定,析柯倮(今可樂)、財神堂、野馬川、赫章等四個區置赫章二等縣,至此威,赫互不相轄,直隸貴州省政府。

1949年12月7日,民國威寧縣縣長獨立第四師師長馬崑(回族)率部通電起義,中共畢節地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畢節軍分區派先遣工作隊於12月16日到威寧接管政權,威寧縣和平解放。

1950年2月1日,縣人民政府成立。

畢節市 威寧縣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