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鬼谷子·本經·實意】(1)修煉戰略定力,從治心養氣開始

2024-04-16文化

【原文】

實意 法騰蛇 實意者,氣之慮 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 明榮 ,慮深遠則計謀成;神 明榮 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 ,神自得矣。得則凝。

識氣寄 ,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 言無由心矣。

信心術 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 ,聽之候 也。 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 候之不得, 謀失矣 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 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譯文】

充實意誌要效法靈蛇。充實意誌就是以「五氣」推助謀略。心境要安靜,思慮要深遠。心境安靜,智慧才充盈;思慮深遠,計謀才成熟。智慧充盈則心誌就不可擾亂,計謀成熟則事功不可離間。主意拿定了心態就安穩了,心態安穩了所行之事就不會半途而廢,精神也愉快適意。精神愉快適意就能保持專註力。

如果主意遊移不定,奸邪之氣就會趁虛而入,陰謀詭計就能惑亂心誌,說話也會變得言不由衷了。

樹立信念的方法是:固守真道而不精神渙散,讓眾人的意見充分交流碰撞,同時傾聽眾人意見,等待良策高見。計謀,是存亡的關鍵,定計時如果不綜合眾人意見,聽到的情況就不周詳;不能得到良策高見,計謀就會失當,如此心裏就沒有成功的信念,計策都是空洞的,落不到實處。因此策劃計謀,一定要充實意誌,而充實意誌必從治心之術開始。

上古神獸騰蛇

註釋

(1)實意:充實意誌,堅定意誌。

(2)騰蛇:又稱螣蛇,民間傳說中一種會飛的靈蛇,能騰雲駕霧。

(3)氣之慮:氣即心氣,慮即思考、謀劃,氣之慮意為以心中五氣助成謀略。

(4)神明榮:神明即明智如神,指智慧。【淮南子·兵略訓】:「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神明也有內在精神的意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智慧本是內在精神的一部份。「榮」是繁盛貌,此處形容精神旺盛、智慧充盈。

(5)功不可間:間即間隙、離間。功不可間,意為成功的謀略不會因人離間而放棄,也有成其全功的意思。

(6)所行不錯:錯通「措」,停止、舍棄。所行不錯即行事不會半途而廢。

(7)識氣寄:識氣,指見識,主意;寄,指暫住,不長久。識氣寄意為想法遊移不定,拿不定主意。

(8)交會:交流,探討。

(9)審:詳細,周密。

「實意」為什麽要「法靈蛇」?此中大有深意。古人書寫工具簡陋難得,因此行文追求極簡風格,對某個包含復雜邏輯的道理,不喜歡長篇大論,往往取象於物,讓各人自行體會。體會不到那是你下的工夫不夠。不像我們現代人,寫作時根本不考慮浪費紙墨的問題,為了說清一個道理,啰裏巴嗦講一大堆。以下四千字,嫌啰嗦的讀者可以挑著看。

「靈蛇」有三大鮮明特點:

一是自我超越精神。 【荀子·勸學】說:「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靈蛇的天賦不適合飛行,卻不妨礙它做飛行夢,並實作自己的夢想。

二是堅持力。 一旦抱定目標,決不松勁,只會越抱越緊。

三是變通智慧。 時機不至則潛蹤隱跡,時機來了則乘風雲而起。

一個人如果具備以上三大素質,就有了「實意」的基礎。

運用謀略幹大事,是在做風投,必有能不能做、值不值得的考量。考量清楚了,才敢果斷投入,才能保持戰略定力,不因一時波折而改弦易轍。

怎樣保持戰略定力?本節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任憑風浪起

一、憑信念做事,是戰略定力最強大的時候。

「實意」有拿定主意、堅定意誌、築實信念等義。到了憑信念做事這一階段,是戰略定力最強大的時候,也能爆發出最大的能量。

「實意」的原理如下:

其一,「 實意者,氣之慮也 「實意」的關鍵是以「五氣」來推動謀略。在謀事決策時,必然產生各種畏懼情緒:怕苦、怕累、怕死、怕困難、怕丟臉、怕賠錢、怕失敗,總之各種怕。這就需要用「五氣」來推動了——用信念力點燃激情,用智慧力解決疑難,用生命力調動能量,用意誌力承受壓力,用道德力約束各種投機卸責的心理。在「五氣」推動下,才會一面心裏怕怕,一面硬著頭皮往前走。

有人可能產生疑問:「實意」是為了產生意誌力、信念力,在「實意」之前,哪來的意誌力、信念力可以推動自己?答案是:本篇所講「實意」是對當前推進的策略產生意誌、信念,至於挑戰困難的意誌力,在「盛神」階段就煉成了;追求理想的信念力,在「立誌」階段就養成了,對人生理想有信念但對眼前之事沒信心,兩者並不矛盾。

其二,「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 心安靜則神 明榮 ,慮深遠則計謀成 」。 「心欲安靜」,就是說,清空心裏的各種觀念塵埃、知識厚壁、經驗屏障,保持「無知」的境界,絕對客觀地面對眼前的情況和問題。「無知」才能「神明榮」——智慧清澈充盈,才能看清眼前的客觀實際情況,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事物的規律。

「慮欲深遠」,就是溯本尋源,順著規律,摸清事物的變化脈絡,一直探究到最終結果為止。打個比方,策劃種糧食,從耕種探究到畝產多少,成本多少,收入若幹,才算探究清楚了。從事別的事業也一樣,探究到最終結果才算到底了。過程中有風險有機遇,有加乘賦能因素,也有意外幹擾因素,都想清楚了,自然「計謀成」,定下靠譜的策略、計劃。

在生活事業中,人們需要知識、經驗,甚至也需要一些非主流、非經典的流行觀念,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作出判斷,提高抉擇效率。但在事關前途命運的大事上,既有的知識、經驗、觀念反倒可能成為障目之葉、擋路之墻。所以,在新問題研究階段,要把過去的知識、經驗、觀念全部清空,以「無知」之心去探索問題。孔子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研究重大問題時,就需要這種「空空如也」的心態,實事求是地面對問題,從正反兩方面反復探究,才能認清事情的真貌。

空靈之境

其三,「 明榮 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在組織決策時,必然聽到各種贊同和反對的聲音;也有說客紛紛上門,或出於公心,或出於私意,推銷其主張。公益之言未必就是對的,私利之謀未必就行不通,需要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綜合權衡利弊。這是最考驗領導者的智慧和定力的時候,如果智慧清澈充盈,就不會被各種雜音所擾亂;如果決策靠譜,下定了最後決心,就不會因別人的離間而放棄執行。

其四,「 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

「意慮定」就是拿定了主意,下定了決心。在拿定主意之前,心裏有各種權衡考量,有各種顧慮擔憂;下定決心之後,什麽都不想了,心裏的雜音瞬間消失,安靜下來了。心安靜了,則「所行不錯」,只管做去,不會再改主意了。

「神自得」就是精神振奮、愉快。作出一個聰明的決策,跟開發一個新產品、創作一篇妙文一樣,需要靈感的加持。靈感因機會而觸發,因「五氣」激蕩而產生。靈感迸發是一種高潮體驗,不僅心情愉快,也能催生某個全新的思路。經過審慎的研究論證,進而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策略、方案。此時,心裏會呈現出一幅未來願景圖——她是那麽美好,那麽激動人心,為了她,付出多大的犧牲都值得。

「得則凝」,當你為未來願景所激動、所興奮時,成功的信念自然而生。當你將心中的願景圖「懸掛」出來,呈現在追隨們眼前,也能讓大家產生莫名的興奮感、喜悅感、沖動感,恨不得馬上開始出發。此時,組織的凝聚力、行動力也漸入佳境。

那些成就偉大的人,都是能讓大家激動、興奮起來的人;那些偉大事業,都是能讓大家感到激動、興奮並有所期待的事業。

靈感激蕩

二、主意不定,一事無成

有時候,作出了決策,但並沒有將問題研究透徹,也沒有產生靈感,更沒有什麽激動人心的願景圖,決策者對未來前景不明,沒有真正拿定主意。當「識氣寄」即主意遊移不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如下三個「癥狀」:

其一,「 奸邪得而倚之 」: 奸邪之氣自然而然地潛入心田。奸邪之氣可能是自己心裏產生的,也可能是受到他人的感染,更可能是上下相互感染,大家一起奸邪,用歪了心思。

奸邪之氣的根源是投機心理作怪,因為你看事不清、見事不明,做決策就是投機賭博。「賭場無父子」,不是一個講道德情感的地方,在賭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不正之風。

其二,「 詐謀得而惑之 」: 因為主意不定,很容易被別人的陰謀詭計所迷惑,自己心裏也可能產生陰謀詭計,為求一時之利而不計後果,做出無道失德之事。

其三,「 言無由心 」: 因為自己處於稀裏糊塗的狀態,不能用道理引導人,不能用願景激勵人,只能用虛言假語忽悠人,用空口許諾激勵人——「好好幹,我將來一定不會虧待你」。將來不會虧待你的意思豈不是「我正在虧待你」嗎?

一般來說,傑出領導者都有說話坦誠直率的特點,平庸領導者都有說話言不由衷的特點。根據這個特點選老板,選對老板的可能性很大。

三、謀事決策,從治心開始

在一個組織中,組織文化就是領導文化。在組織文化中,「信」是築基的核心價值,孔子甚至將「信」的重要性放到「足食」「足兵」乃至生死之上,並作出了一個著名論斷:「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如果不能取信於民,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立信在於互信,首先領導者對自己有信心,對成功有信念,對下屬有信任,然後才能喚醒下屬的信心、信任、信念。

立信不是靠忽悠,也不是靠感情交流,要以事功為基礎。只有成功的事業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追隨者的需求。

立木為信雕像

事業成功始於定計決策,鬼谷子講了三個要點:

其一,「 守真一而不化 」: 「真一」即真道,真道本是空性。「守真一」就是守住自然空性,清靜無為。這是什麽意思呢?在定計決策之前,要清空一切知識、經驗和主觀之見,就像孔子說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主觀臆測,不先入為主,不執守成見,不自我中心。總之,用零基礎、零心態去面對眼前的問題。

其二,「 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 」: 廣泛傾聽民意,廣泛征集大家的意見,心裏沒有好話壞話的概念,不論什麽意見都樂於傾聽,有機會還可以聽聽對手、敵人的意見。在傾聽過程中,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是了解各方面的真實情況,了解各階層人士的利益訴求,同時等待好主意的出現——可能自己靈感迸發產生好主意,也可能他人貢獻好主意激發了自己的靈感。靈感會帶來各種美好的體驗,進而產生意誌力和信念力。

如果不廣泛傾聽意見,就不能全面了解真實情況;如果等不來好主意,勉強設計定策,就會出現「識氣寄」的情況,在投機撞大運的過程中,組織內部離心離德,外部敵意重重,必然舉步難艱;即使有所收獲,也不長久,終將走向失敗。

其三,「計 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謀事決策,一定要堅定意誌,築牢信念,如此才有戰略定力。提升戰略定力從治心開始,充實心中的「五氣」。「五氣」在決策的全過程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五氣」不足,第一步「守真一而不化」就做不到,管不住嘴巴,在各種場合都習慣像專家一樣發言,無心傾聽他人「愚蠢的意見」;對不愛聽的負面意見,心懷怨尤情緒,不知不覺卷入到意見紛爭中去了,甚至由此引發「戰爭」。

第二步了解情況也做不到,即使真實情況擺在眼前,在主觀的濾鏡折射作用下,也會扭曲失真。

第三步產生靈感更做不到。好主意並不必然帶來靈感。靈感是「五氣」相激的產物,「五氣」不足,再好的主意也不能激發靈感。比如,韓信追隨項羽三年,多次進策獻言,卻沒有一次被采納。不是韓信的主意不好,而是項羽心裏「濕氣」太重,點不燃。反之,韓信第一次向劉邦進言就被采納,也取得了成功。那是因為劉邦心中「五氣」充足,一點就燃。

所以說,「實意必從心術始」,充實「五氣」才是根本。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