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單音節的奧秘:從漢語看全球單音節語言起源

2024-06-10文化

許多人直觀地認為漢語是單音節語言,即每個「字」(詞素、音節)都有獨立的意義。這一點,在古漢語中尤其明顯。

古漢語大量單音節詞匯

現代漢語則更多的透過將多個音節組合成詞匯,如「新聞」、「明天」、「定心丸」等,不過,其中詞匯中的每個字仍然具有單獨的意義。

當然,古漢語中也保留了一些多音節詞匯,這類詞的單個音節意義已不甚明了,例如「麒麟」、「旮旯」、「坷垃」、「蝙蝠」、「蝴蝶」等。

越南語,泰語,緬甸語都是單音節語言(圖為緬甸語手寫體)

漢語的單音節內容是特有的嗎?

答案是:並不是

實際上,所有語言在其早期階段都是單音節的,後來的多音節詞匯多是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形成的。

語言的單音節起源,可以從一種語言現存的古老詞匯中看出。以英語為例,越是古老的詞匯越趨向單音節,如go(去)、bee(蜜蜂)、like(喜歡)、have(有)、nut(堅果)、but(但)、love(愛)、come(來)、eye(眼)、nose(鼻)、arm(臂)、lip(唇)、teeth(牙)、rain(雨)、stone(石)、eat(吃)、run(跑)等。

英文中多音節詞形成的一種方式

至於英語中的多音節詞,實際上是由單音節組合而成的,這一點與漢語保留的古老單音節特性相似。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英語中的多音節復合詞的每個音節實際上都有獨立的意義,非常類似於漢語的單個「字」。透過分析英語復合詞,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語言之間的共同特點。

我們試舉一例,如:

東羅馬帝國首都舊稱「君士坦丁堡」(現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其舊名為constantinopolis,英文為constantinople,兩者大同小異。

作為一個典型的歐洲多音節復合詞,君士坦丁堡實際上是由多個有意義的單音節(字)組合而成,分析如下:

  • con——君
  • stantin——站立、駐紮、代表(類似於英文stand)
  • polis——堡、城市(類似於漢語的堡、亳、鋪)
  • 君士坦丁堡

    具體來看:

    1. con表示「君」。 漢語的「君」在古音中也是kun或kün,與漢語的「昆」同源,意為「大」或「長子」,如「昆弟」指兄弟,「昆侖」指大山。英語中的con也有統治、征服之意,如conquer(征服)、command(命令)等。
    2. stantin表示站立、駐紮。 英語中的stand也是站立之意。漢語的「站」與stand同源,也可以轉譯為「臨」,如君臨城下的「臨」。英語中st開頭的詞多表示停止、駐紮、坐下,如sit(坐)、stop(止)、Saturday(周六,休息)、seat(座位)等。漢語中則有站、(侵)占、(駐)紮等,與此詞相關。
    3. polis表示城市、堡。 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同源詞極多。歐洲語言中大量城市稱為「堡」,皆源自polis或pole。漢語中更是如此,現代地名中的「堡、鋪、浦、泊」乃至商朝首都「亳bo」,都與polis同源,意為城市、城堡。

    綜合以上分析,君士坦丁堡的意思即為「君主駐紮的城市」。

    盡管這座原名「拜占庭」的城市是四世紀由君士坦丁大帝所建,城市名也依據君士坦丁大帝命名,但我們應認識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本名同樣意為「君臨」,這並非他的姓,而是他的名,並且延續自父親之名。

    由此可見,雖然歐洲語言現今多為多音節,存在大量多音節詞匯,但其本質與漢語相似,都是由單音節「字」組合而成。如果將這些多音節詞用空格分開,就和漢語十分相似,例如:

  • con stan ti no polis
  • 君 臨 停 之 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