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崔宗波‖到鄉野觀月

2023-12-19文化

到鄉野觀月

◎崔宗波

觀月?不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擡頭一望嗎?可是朋友呀,你有多久沒擡頭一望了?有多久沒靜下心來,遠離世事喧囂,與懸在天幕上的那輪明月遙遙相望,任那皎潔的銀灰灑滿全身了?銀漢玉盤在鄉野,最是擡頭起風情。

現代人在城市生活久了,眼睛每天都被鋼筋水泥、馬路胡同和缺乏想象力的綠化填滿,一天到晚被生意纏身、工作壓身、瑣事亂身,熙熙攘攘庸俗嘈雜,為功名利祿忙得腳不沾地,幾乎淡忘了天上還掛有一枚月亮,哪還有觀月的那份心境和閑情。高樓大廈閃爍的霓虹燈讓星光暗淡,都市的柏油路把我們阻隔在了青山綠水之外,不知節氣變化,不見白雲彩霞,不聞鳥語清風,月圓月缺的變化,我們早就已經漠然無視。作家遲子建在散文【我對黑暗的柔情】中寫道:「都市的夜晚,由於燈火的作祟,已沒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鄉,我能佇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為月色的誘惑。」歌手鄭智化在歌曲【星星點燈】裏唱道:「現在的一片天是骯臟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裏再也看不見……突然之間都市的霓虹都不再閃爍,天邊有顆模糊的星光偷偷探出了頭。」對於我們久居城市的人而言,那遍灑大地的無垠清輝,我們有多久沒有見到了?

自古至今,人們祭月、拜月、賞月,古人給予月亮許多神話傳說故事,歷代文人名士紛紛撰詞賦詩吟詠明月,寫下了浩如煙海的詩詞。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就是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在這一天開展祭月等節俗活動。連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都安排在農歷八月裏舉行,將科舉考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明月來寄托思念。唐代詩人李白在夜深人靜的鄉野,面對如霜的明月,思鄉的情愫陣陣湧上心頭,於是吟誦出那首流傳千古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的冠軍武亦姝,以飛花令的「月」字驚艷全場。她面帶笑容,妙語連珠,完全沈浸在關於月亮詩詞的海洋中。讓我們仿佛穿越千年,漫步在鄉間小路,擡頭望漫天星辰,感受月光的觸摸,尋找古人描述的那清冷的淮南月、蒼涼的天山月、孤獨的鄜州月、無賴的揚州月、朦朧的秦淮月、溫柔的峨眉月、惆悵的江南月、深情的長安月、悠閑的洛陽月……讓我們洗盡世間風塵,閱盡人間月色。

時光匆匆飛逝,那一輪明月依然如千百年前一般高懸空中。想想小時候,夜晚站在野外,擡頭可見星辰,舉手可摘月亮。可如今,感受月光竟然成為一件奢侈的事情。記得那是多年前一個深秋的夜晚,月明如水灑滿大地,我匆匆走在鄉村的小路上,仰望夜空,突然就怔住了,被懸在天幕上的月亮定在了路中。長空裏,纖塵不染,潔凈的月亮像是清水洗過一樣,真是「晚涼天凈月華開」。在城市哪怕天氣再晴好,月兒再圓,也很難目睹那只玉盤的皎潔與純凈。城市燈光遠離的地方,才有機會看見這清輝淩淩的月光,月亮才能一露真容。正如白居易吟頌的:天秋無片雲,地靜無纖塵。團團新晴月,林外生白輪。

身處鄉野,觀月別有一番意境。到鄉野觀月,那種天高地闊帶來的震撼和美感,會讓我們珍惜所有、感恩美好,讓生命的指標有張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到鄉野觀月,沐浴著絲綢一樣的月光,可以放大我們的胸懷和眼光,保持自信獨立的姿態;到鄉野觀月,那種獨特的、純凈的美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拋卻凡事的浮躁,帶著快樂回歸平凡生活。

讓我們在一個「彎彎月出掛城頭」的夜晚,在一個「煙籠寒水月籠沙」的夜晚,在一個「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的夜晚,遠離城市和喧囂,懷著一顆純凈的心,披著柔軟的月光上路,到鄉野去---觀月!

崔宗波,煙台散文學會會員,國企從事黨務工作。生命受書文浸潤,努力植文化基因,時常得思想滋養,致力促知行合一。喜愛讀書寫作,記錄生活感悟,偶有作品發表,願人生因文學綻放精彩。

壹點號 煙台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