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欣賞【皇山閣賦】

2024-06-16文化

臨沂東夷文化園,去過的朋友一定不少,您對於臨沂東夷文化園南門左側的【皇山閣賦】是否留意過?

我也曾去過幾次東夷文化園,最近一次是今年五月十六日。這次去到時,東夷文化園還不到開門時間,只好先在園門周圍看一看。

無意中在園門右側看見了鐫刻鑲鉗在墻上的【臨沂東夷文化園簡介】和左側的【皇山閣賦】。

瀏覽【皇山閣賦】,很興奮、很驚訝!【皇山閣賦】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語言凝煉,高度概括了臨沂皇山、皇山閣之由來,地位以及影響;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東夷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介紹了大美新臨沂的歷史文化、歷史地位、歷史名人,特別是沂蒙精神的偉大影響。臨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對此油然而生敬意!

瀏覽【皇山閣賦】後,對撰文者龍協濤先生,書寫者孟慶星先生的文筆章法倍感敬佩!

午時,在谷先生的配合下,迎著初夏的陽光,一絲不茍的把【皇山閣賦】抄錄下來,後又對照圖片進行校對。

今日將【皇山閣賦】分享給對此感興趣的各位師朋文友。

感謝為皇山閣撰文書寫的龍先生和孟先生。

【皇山閣賦】原文:

皇山閣賦

「中華名山,不可勝數,而赫然以皇山稱者,此山也;中華名樓,星羅棋布,巍峨聳大江南北,淩霄屹黃河上下,而凜然以皇山閣稱者,此閣也。由是觀之,論名號之尊,天下名山莫過此山,天下名樓莫過此閣矣。

人或疑此山此閣浪得虛名耶?非然也。此山擅泰沂山脈之勝,八水環繞,一閣飛峙。瞰千裏平疇,攬萬裏風雲。中華古建築,臨沂新地標。此乃文化興市鑄魂之舉,城市景觀點情之筆。古人雲:「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深而何求木之長。」斯閣之建,敘三皇五帝之故事,記九夷八神之傳說,以祀人文之初祖,溯文明之源頭,固華夏之根脈,悠悠萬事,有如此之大乎?故曰:山不在高,有文化則顯;樓不在久,載國之大事者則名。斯山斯閣,實至名歸也。

皇山閣聳立東夷文化公園中,園閣一體,相得益彰。公園依遠古東夷一古村落遺址而建,花木蒼郁,綠草如茵;塑像相屬,亭榭相連。九夷之尊迎門而立,如力士舉巨型酒樽,喜迎五洲衣冠,四海賓朋。二十四鳥官柱,列道耀彩,拾級而上,恍如二十四支洞簫,玉人奏天籟之音,引鳳凰棲梧桐。

夷者,據【說文通訓定聲】雲:」字従大,持弓會意,大人也」。此「大人「,非凡人,尚箭尚射,善戰善獵。曩者,」夷「、「人」「沂」,「日「四字同音。夷者,人也;夷人者,沂人也。三足鳥、五彩鳳,人鳥親,日鳥同。此在人圖騰之確證:崇人之偉力,勇復勇兮;拜鳳之靈瑞,吉復吉兮;祀日之光明,旦復旦兮!燧人氏鉆木取火,結繩記事,始命姓氏,是有婚姻;伏羲氏觀天法地,太極八卦,【河圖】【洛書】,人文化成;轅軒氏釡山會盟,臨制四方,鑄鼎靈霄,醫書濟人;少昊氏以鳥為官,鳥候紀歷;舜發於畎畝,以孝舉用,禹受命治水,疏鑿導流......文明演進,人類曙光。神話裏有歷史,傳說中見人心。世世代代,人民口碑。

美哉皇山閣!壯哉皇山閣!遊人登臨絕頂,憑欄遠望,沂河兩岸八景風光盡覽。天光雲影徘徊在目,歷史現實交匯於胸,感慨何止萬千耶?

孔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者,蒙山也,岱宗之亞。聖人足跡所至,弦歌春風吹拂,華夷相融相親,沂沭洙泗同源同流也。臨沂自古區位優越,海岱腹地,東夷核心,沾溉魯之斯文,熏習齊之尚武。聖人亦感嘆」鳳鳥不至「,而臨沂尊享龜馱鳳凰城。斯地孕靈山秀水,峰崮比肩,沂沭相濟。南船北馬之咽喉,兵防關隘之鎖鑰。左環茫茫之黃海,右沭魯殿之靈光。北眺燕趙之王氣;南襟荊越之水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諸葛亮華夏第一名相;算聖劉洪巧著【七曜術】,宗聖曾子力倡三省身;漢墓竹簡兩孫子,千古之謎昭天下。康熙觀景台揮禦筆,乾隆五賢祠留詩碑。李杜聯袂賞秋水長天,劉勰孤燈撰【文心雕龍】。孝友村王祥臥冰,蘭陵縣荀子著書。盛矣哉!千載詩書韻,滿城翰墨香。

近代百年,歲月崢嶸,蒙山逶迤連太行,沂水蜿蜒通延河。抗掣抜偽大戰場,培育幹部小延安。淵子崖壯士譜壯歌,孟良崮大捷大轉折。人心之向背兮,獨輪車鐵流滾滾;民力之載履兮,擔架隊人流蕩蕩。歷史決戰勝在民心,共和國不忘沂蒙人。改革開放聲鼓催,直掛雲帆踏新程。懷「五區夢想」,能拼善戰,敢創一流,不幹則已,幹必成功。開發區一舉升級,十年跨越勢如虹。

嗟乎,文脈郁郁彌天地,地氣騰騰貫古今。遠古海岱,日出東方,東夷文明早育,誕中國最古文字,驚天地,泣鬼神。古代瑯琊,天下名郡,英賢輩出,群星燦爛,抗日、解放戰爭,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沂蒙精神。一曲小調唱變大美臨沂,革命年代造就紅色搖籃。改革開放新時期,敢為人先,一日千裏,騰飛臨沂。挑京滬而連五港,立橋頭而貫歐亞。雄心堪比精衛填海,豪氣直追誇父逐日。觀五百裏沂河之滾滾兮,不舍晝夜,浪激潮湧,譜寫中華復興之凱歌;念五千年神州之悠悠兮,繼往開來,匯通中正,共築人類文明之大道。

二零一四年九月 龍協濤撰文,瑯琊孟慶星書」

2024年5月16日 元臣 善忠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