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成由勤儉敗由奢

2024-05-22文化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司馬光先生的【訓儉示康】,這篇文章是寫給他兒子司馬康的。

司馬光講道:「我本來出身就比較貧窮,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很清廉,很有氣節的。

我不喜歡奢華,很小的時候,長輩就讓我穿很華麗的衣服。我一穿上去,就感覺很不好意思,所以等長輩離開後,我又把它脫下來放好……」

司馬光二十歲就考上了進士,在一個宴會上,每位進士都要戴一朵花,做為考上功名的彩頭,只有司馬光沒有戴。

同年考上的人對他說:「這是皇帝賜給我們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強戴上。

司馬光一生,能吃飽穿暖就好,從不鋪張浪費。

所以 「君子役物」, 物質為君子所用,便利他的生活; 「小人役於物」, 小人則是被物品控制,不能自拔。

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奢侈為榮。司馬光雖然很謙遜,但他也不會刻意穿臟衣服、破衣服來博取節儉的虛名,只是本性不喜奢華而已。

節儉有三個益處:生活簡單,花費少,可以養廉;

身心的消費減少一些,用來周濟困難的人,我們的心量會愈來愈大;

現前節儉一點,留於來日,都有後福。

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孩子看了,也會養成節儉的習慣。

所以司馬光「以儉素為美」。身邊的親朋好友笑話他,還有點看不起他,覺得他太簡陋了,但他自己並不覺得有什麽不妥當。

司馬光對朋友說:「孔子說,生活奢靡,已經是不守禮了。雖然節儉看起來比較寒酸、固陋,但與其花錢沒有分寸,不如寒酸、固陋一點好。」

節儉並非吝嗇,還要懂得人情事理。 很多讀書人對自己很節儉,但只要親戚朋友有需要,他哪怕自己過得苦一點,也會傾囊相助,這是他們的可貴之處。

孔子又說:「讀書人誌於仁愛、大道,如果為衣服、飲食簡陋而感到丟臉、羞恥,就不用跟他談經論道了,因為他的心已經被欲望、虛榮心給占據了。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卻覺得節儉不好,真是太奇怪了!」

司馬光接著說:「最近社會風氣奢侈糜爛,連供人差遣、奔走的仆人都穿著士大夫的衣服,穿著絲制的鞋子,好像這樣做,就能被人看得起。

我記得天聖年間,先父為判官的時候,只要朋友來了,雖然沒有準備多豐盛的食物,但都是非常誠心地招待朋友,向客人敬酒,敬賓客三次、五次,最多也不會超過七次。

酒都是從市場裏面買來的,比較便宜;平常都是吃梨、栗、棗、柿之類的水果,肉幹、果脯、醬一類不太昂貴的食物。盛食物都是用瓷器、漆器等比較便宜的器皿。」

古人強調防微杜漸,因為不好的風氣一旦起來就很難 導正。 那時候大家都很儉樸,覺得本該如此,奢侈反而遭人非議。常常聚會,彼此都非常好禮、好客,物品雖然不昂貴,但是人情非常溫厚,可以感覺到那種盛情。

「但近日,做官的人家,一定要買昂貴的酒,水果、菜肴一定要買進口的奇珍異味。假如食物種類不多,沒有擺滿整個桌子,就不敢會見賓客,覺得很丟臉。

形成了這個風氣,邀請朋友來家裏,常常要提前籌備好幾個月,然後才敢發請柬請朋友來。

假如不這麽做,場面又不夠大,大家就會議論,認為主人辦得不夠豐盛,也不夠體面,批評他太吝嗇。因此,不隨這個奢侈風氣的人不多了。」

司馬光感嘆,才幾十年,風俗變成這個樣子。當官的卻不能禁止這個情況,自己還怎麽忍心助長這種奢侈之風。

接著,他提到了宋朝幾位很有德行的官員。

李沆是賢相,他非常地節儉,在汴京買的房子,中庭很小,只夠一匹馬轉過身來。他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房子太狹窄、太寒酸。

李沆笑著說:「我住的地方是要傳給子孫的。現在這個地方,宰相住確實有點小,假如我的子孫是做‘太祝、奉禮’這樣的官,就已經夠大了。」

接著提到諫官魯宗道,他為人非常正直。

有一次,宋真宗有事找魯宗道商量,派人去傳喚,結果在酒肆找到了他。進宮後,真宗問他從哪裏趕過來的?他以實相告,說剛才請朋友喝酒,從酒肆趕來的。

真宗說:「你官位也不小,又有好的名聲,怎麽在酒館裏面招待朋友?」

魯宗道回答說:「臣家裏窮,沒有好的器皿、菜肴招待客人,所以就到酒館裏請朋友喝酒。」

真宗覺得他很坦率,因此更加看重他了。

最後提到張文節,他是宋仁宗時期的宰相,可他的生活用度,還和以前在河南當節度判官時一樣地節儉。

親戚規勸他說:「你是宰相,俸祿不少了,但你的生活卻節儉到這個份上,你覺得自己非常清廉、節儉,但外人會覺得你跟公孫弘一樣,只是做樣子給人看,博得美名而已。

你是不是考慮一下,過得稍微好一點,人家也不致於批評你是沽名釣譽。」

張文節感嘆說:「以我今日的俸祿,就算全家錦衣玉食,穿著華美,也是能做到的。但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今天的俸祿豈能常有?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等哪一天不當宰相了,家裏的人已經奢侈慣了,不能立刻調整成節儉,他們可能會流離失所,因為奢侈而破家亡身了。」

所以 為人父母、長輩, 真正愛孩子,是形成好的家風,就算我們哪一天不在了,他們也能過得很好。

司馬光感嘆道:「唉!大賢之人深謀遠慮,怎麽是一般人比得上的?」

禦孫說:「節儉,是所有有道德的人共同的美德。奢侈,是大惡。」

很多人貪贓枉法、作奸犯科,都跟奢侈有關,滿足不了欲望,就會鋌而走險;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儉中培養而成。

節儉則欲望少,人的精神面貌就好。有地位的人能寡欲,他就不會被物欲控制,可以照著真理、正道去行事,所謂「無欲則剛」;普通百姓寡欲,則能謹慎做人,節儉度日,慢慢的日子愈來愈好。

奢侈,欲望就多。有地位的人多欲,就會愛慕虛榮,貪贓枉法,做一些不合道義的事情,災禍就來了;一般的百姓多欲,最後落得「敗家喪身」。假如以後當官了,為了滿足欲望,一定會收受賄賂。所以,奢侈是大惡。

孔子的祖上正考父,生活非常節儉,都是喝稀粥度日。孟僖子看到了正考父的德行,覺得他們家以後一定會出聖賢人,果然後來生了孔子。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魯國大夫季文子,歷經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朝,最後做到宰相之位,可謂是富貴到極點。

但他的妻子不會穿很昂貴的綢緞,家中的馬匹也不會吃很昂貴的馬料,有德行的人都覺得他非常忠誠。為官者這麽節儉,就能帶動整個社會的好風氣。

最後,司馬光說:「還有很多因為節儉而成就好名聲、好德行,因為奢侈而敗家亡身的例子,沒有辦法一一說盡。僅僅舉了這些例子來教誨、勸勉你。

你不但自己要身體力行,還要把勤儉的德行傳給你的子孫,讓他們知曉,進而效法古人的風範來處世做人。」

——整理自蔡老師【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

【訓儉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禦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昔正考父 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管仲鏤簋朱纮、山節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 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